1933年9月,宋慶齡在上海領導召開了“世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委員會”遠東會議。“西安事變”後,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宋慶齡於1938年在香港創建“保衛中國同盟”,致力於戰時的醫療救濟和兒童保健工作。她通過各種方法和渠道向海外華僑和國際社會宣傳抗戰真實情況,並向愛國華僑和國際友人募集了大量資金、藥品、醫療器械和其他物資,支援抗戰。許多物資是通過她的精心安排,運往抗日根據地。她團結和組織國際友人和國際醫療隊到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去考察和工作。斯諾、史沫特萊、白求恩、柯棣華、馬海德等記者和醫生都是經她安排進入解放區的,其中白求恩、柯棣華、哈立遜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
1941年1月,宋慶齡與何香凝、柳亞子、彭澤民聯名致函蔣介石及國民黨中央,憤怒譴責當局發動的“皖南事變”。這期間,宋慶齡堅持“保盟”工作,直至香港淪陷前乘最後一班飛機去重慶。到達重慶後,她不顧環境險惡,繼續開展“保盟”工作,支持抗戰。
抗戰勝利後,宋慶齡將“保衛中國同盟”改為“中國福利基金會”,主要從事婦幼衛生、文化教育和社會福利救濟事業。此時的國民黨又發動內戰,宋慶齡雖然身在國民黨的心髒地區,卻繼續募集大批醫藥物資,利用各種機會和條件運往解放區,支援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為建立新中國立下了特殊的功勳。
1949年6月,全國解放指日可待,毛澤東、周恩來親筆寫信邀請宋慶齡赴北平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宋慶齡見信後,非常感動,欣然同意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第一屆政協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從此,在新中國成立後的30多年裏,她一如既往,言行一致,為祖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她經常同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商籌大計方針,參加了大量的國務活動,並深切關懷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希望盡早實現祖國統一。
宋慶齡一生熱心婦女解放事業,是中國婦女界的傑出領袖之一,曆任全國婦聯名譽主席。她長期主持中國救濟總會、中國紅十字會的工作。她畢生致力於少年兒童的文化教育福利事業。她曾說:“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少年兒童的培養是不可以等待的。”1951年她被選為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她創辦的《兒童時代》雜誌是新中國最早的兒童讀物之一,一直為少年兒童所喜愛,是他們的良師益友。宋慶齡經常為少年兒童題詞和撰寫文章,鼓勵孩子們健康成長。她經常說:“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兒童是我們的未來,因為未來的世界是屬於兒童的。”她一生雖然沒有親生的兒女,卻把慈母的愛全部傾注給了全國的少年兒童。
宋慶齡從早年就投身於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保衛世界和平的鬥爭,享譽世界。新中國成立後,她又組織和參加了許多國際性的反侵略戰爭,世界和平會議和工作。在1950年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上,她當選為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執行局委員,榮獲1950年“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和平獎,並將全部10萬盧布的獎金捐獻創建“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1952年與郭沫若等人發起召開“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並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亞太區域和平會議,被選為聯絡委員會主席。宋慶齡作為中國人民的友好使者,先後出訪了許多國家和地區,廣泛結交朋友,為增進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做了大量工作。
1981年5月14日,宋慶齡因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惡化,生命進入彌留之際。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慶齡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1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榮譽稱號。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病逝於北京。6月4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在上海市萬國公墓(後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陵園)隆重舉行宋慶齡骨灰安葬儀式,遵照她的遺言,骨灰安葬在她父母墓地的東側。中國共產黨、全國人大、國務院為她立碑銘文以表紀念:宋慶齡是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偉大戰士。她為國家和人民所建樹的豐功偉績,將永載史冊。
名人名言
知識是從勞動中得來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晶。
兒童是我們的未來,是我們的希望,我們要把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兒童。
一切工作和努力的結果,歸根結底,應該使兒童的健康和福利得到改善,這是適用於每一個地方每一個人的生活的一條規律。
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實的保衛者,是使曆史加速向美好的世界前進的力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幼兒到小學、中學時期,大部分是生活在家庭裏,而這正是孩子們長身體、長知識、培養性格、品德,為形成世界觀打基礎的時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給孩子深遠的影響。
林巧稚: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
林巧稚(1901-1983年),福建廈門人,醫學家,一生親自接生了5萬多嬰兒,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症等方麵的研究做出了貢獻,是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林巧稚生於廈門鼓浪嶼的一個基督教徒家庭。父親林良英是新加坡一所大學的畢業生,從事教學和翻譯工作。他思想開明,認為女子也應把她培養成才。林巧稚5歲喪母,由大哥大嫂撫養。林巧稚的童年,正是中國備受欺淩的年代。她的家鄉在東南沿海,常能看到外國人高人一等的樣子,人之間的不平等給了她強烈刺激。她的家鄉,又是鄭成功、戚繼光抗擊過外侮的地方,這又常常使她感到自豪。在她幼小的心靈裏,不甘屈辱的強烈自尊感與她的年齡悄悄地同時生長。
1908年,林巧稚進入蒙學堂,開始了學習生涯。在鼓浪嶼女子高中畢業後,她升入鼓浪嶼高等女子師範學校,學業品行優良,成為該校出類拔萃的優秀學生,被學校留校任教。她在校期間,受教會學校“平等、自由、幸福”的思想教育,於1914年隨全班同學集體加入基督教。林巧稚就讀於鼓浪嶼女子師範學校時,有次上手工編織課,老師誇獎她說:“手很靈啊,當個大夫挺合適。”這句話對林巧稚震動很大,她下決心當個外科醫生。
1921年夏,林巧稚不顧家人的反對,與女友餘瓊英一起到上海報考北京協和醫學院。考試時,女友突然暈倒了,林巧稚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試卷去照顧病人。主考官被她舍己為人的精神以及出色的答卷知識所感動,破格錄取她入學。林巧稚終於實現了到協和學醫的願望!
協和的學習淘汰製極嚴,75分才算及格,一門主課不及格留級,二門不及格除名,絕無補考和商量的餘地。有一次,一個男生在談話中對女生表示輕視,林巧稚毫不示弱地說:“不要覺得男生行,女生不行。你敢比嗎?你考100分,我就考110分!”在8年的學習中,林巧稚獨占鼇頭,成績一路領先。當1929年6月畢業之時,入學的25人,隻剩下16個了,而她高居榜首,並獲得協和的最高榮譽獎——文海獎學金,同時獲得了博士學位。林巧稚畢業後被留在北京協和醫院當婦產科醫生。她是第一位畢業留院的中國女醫生。
在協和醫院裏,林巧稚勤奮工作,無論白天黑夜、嚴寒酷暑,她都為治病救人而忙碌。不管是什麼身份的患者,隻要有人向她求診,她都有求必應。僅僅半年時間,她就以自己出色的表現折服了眾多同行和上司,被破格聘為總住院醫,走完了按常人需要5年才能走完的路。1932年,林巧稚獲得了到英國倫敦醫學院和曼徹斯特醫學院進修深造的機會。1933年,又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進行醫學考察。到1935年,林巧稚已成為“協和”很有名氣的主治醫了。
林巧稚事業上的成功,是以巨大的牲犧為代價的。那個時代,婦女總是處於受歧視的地位。協和醫院院規明確寫著:“願做實習女醫師,住院女醫師,請勿結婚”。林巧稚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不要家要事業的人生之路。即使後來她的地位已不受婚姻限製時,她也再沒有成家,她怕家庭、孩子拖累自己,從而影響把精力放在她的病人身上。她為這個信念實踐堅持了一生。
1941年,林巧稚成為“協和”第一位女主任醫師。在“協和”,就是外國人要想獲得這個職位也決非易事。然而,憑著高超的醫技和眾人皆知的高尚醫德,在婦產科主任空缺時,院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個中國女醫生林巧稚。
抗日戰爭爆發後,協和醫院被日本人占領,林巧稚失業了。為了糊口,更為了事業,她開始個人行醫。林巧稚在北京弄堂小胡同10號租幾間房子,開辦私人診所。在此期間,她更多地接觸到最廣大的勞動人民的生活,這使她深深地感到社會的不公平和人民的痛苦。她的感情發生了很大變化,開始把自己的全部愛心,獻給那些在痛苦中生活的姐妹們。
林巧稚的醫德和對病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心是出了名的。她看病人,從不問貧富,更不是在手術台上向病人要錢的那種醫生。相反,她往往還向被救治的貧苦患者貼錢。有一次,天已經很晚,一個人力車夫找上門來求她給妻子接生。她隨車夫鑽進漆黑的胡同,在車夫低矮的住房中看見了在痛苦中呻吟的孕婦。這時羊水已破,但因胎位不正造成難產,母子的生命危在旦夕。林巧稚一邊輕聲安慰,一邊緊急處置,終於使孩子在黎明時分順利生下。當車夫因沒錢覺得無以為報時,林巧稚竟從身上掏出50元給車夫,讓他買點營養品給妻子補補身子,然後悄然離去。像這樣的事在林巧稚的一生中不知做過多少次。
林巧稚帶學生,特別注重他們的實踐能力。她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要想當一名合格的婦產科醫生,至少要接生100次,才能獲得最基本的經驗。因此,她帶的學生,幾乎個個都成為婦產科的有名專家。在醫院裏,每次她帶實習生查房時,都要向學生詢問一些諸如“產婦生下孩子後幾天下奶?喂奶姿勢正確嗎?產婦吃飯情況怎麼樣?”等看似很普通的問題。但這恰恰體現了她對產婦的關心和愛護。她常說,“當一個醫生,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責任重大,產婦、病人入院,就把她的整個生命交給了我們,要把她們當成親姐妹,從每件細微的小事上做起,體貼和關懷她們……”
林巧稚不僅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產婦生產時,隻要是她守候,總是在產婦陣痛伸出手亂抓之時,把自己溫暖的手伸過去讓產婦抓握,這就使產婦立刻感到極大的安全和有信心。林巧稚憑著愛心和高超的醫技,贏得了千千萬萬婦女、母親和兒童的心。她工作在北京,但她的病人卻來自四麵八方。在林巧稚生活的那個年代,知道林巧稚這個美麗天使的人,真是無法計數。
抗日戰爭勝利後,協和醫院恢複,林巧稚重回醫院任職。北平解放前夕,林巧稚拒絕接受離開祖國的機票。她認定:“我是中國人,我要和我的事業共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林巧稚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感到歡欣鼓舞。林巧稚在新中國充分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她經常帶領醫務人員深入農村、城鎮考察婦女和兒童的疾病。為了降低我國嬰兒死亡率,防治婦女宮頸癌,她撰寫了婦幼衛生科普通俗讀物《家庭衛生顧問》等書,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為了治療新生兒溶血症,林巧稚邀集有關專家座談,終於創造出用臍靜脈換血的醫療方法,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林巧稚是一位勤奮的實踐家,她一生中親自為成千上萬的婦女接過生,治過病,甚至為不少母女二代人接過生。她忘我地工作,實踐著自己的誓言:“我是一輩子的值班醫生。”她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病房就是她的家。她用一雙靈巧的手,迎接5萬多個小生命來到人間。許多父母感念她從死亡線上搶救出自己的嬰兒,就給自己的孩子取名為:念林、愛林、敬林、仰林等等。後來人們親切地稱她為“萬嬰之母”。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林巧稚把給婦女生產和護理變成了一門精湛的藝術,她在實踐中摸索的一整套婦女生產生育的技術、方法和程序,成為我國婦產科學的重要基礎。
林巧稚高明的醫術和崇高的醫德得到政府和人民的尊重。1959年,她被推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在當時是唯一的女學部委員。她曆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北京婦產醫院院長、中國醫學會婦產科學術委員會主任。她是第一屆至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起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務委員,還擔任全國婦聯副主席。
為了發展祖國的醫療事業,林巧稚傾注全力為首都醫院和全國各地培養了大批婦產科專門人才。她和學生們對染色體的遺傳學作了初步探討,開拓該學科的研究,為後來她的學生攻下絨癌難關打下堅實的基礎。
1965年,林巧稚主持中華醫學會第一屆婦產科學術會議。1974年,赴日內瓦出席世界衛生組織召開的醫學顧問委員會會議。1978年12月,她和楚圖南率領中國人民友好代表團赴西歐四國訪問,在英國時患腦血栓,回國後便長臥病榻,一病不起。林巧稚不顧病魔纏身,仍抱病和學生們通力合作,經過4年努力,於1980年8月完成了50萬字的巨著《婦科腫瘤》。她雖身患重病不能行動,仍在病床上日夜籌劃著成立婦產科研究所,時時刻刻惦記著她的臨床醫療工作。她在臨終前還一再囑咐把她的遺體獻給國家作醫學研究。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病逝,終年82歲。她逝世後,人們為了永遠紀念她,在她的家鄉廈門鼓浪嶼為她建立了紀念館。
林巧稚是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春蠶到死絲方盡”,這是對林巧稚鞠躬盡瘁、嘔心瀝血獻身醫學的一生的真實寫照。林巧稚,這位生命天使,這位獲得千千萬萬婦女衷心愛戴的偉大中國女性,將和她創建的事業一起永存!
名人名言
我是中國人,我要和我的事業共存。
救活一個產婦、孕婦,就是救活了兩個人。
我願意做一輩子值班醫生。
我林巧稚對婦女、兒童充滿了愛,生平最愛聽的聲音,就是嬰兒出生後的第一聲啼哭,那是一首絕妙的生命進行曲,勝過人間一切最悅耳的音樂我們不僅要解除病人身體的痛苦,更要解除他們心靈上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