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漢語方言的發展(2 / 3)

第一次是三國時代,當時大批北方移民為江南的開發所吸引而來到吳越地區,例如那時孫權手下的文臣武將就有數十位是北方人,像諸葛瑾、魯肅、呂蒙、韓當等著名人物就都來自北方。第二次是兩晉之交,此次北方移民大舉南遷,甚至深入到了今浙東地區。第三次是兩宋之交,當時北方金兵南侵,宋朝皇室南遷,大批北方軍民亦隨皇室向南遷徙,一直深入到今浙南溫州地區。今天的杭州曾是宋朝南遷後的定都之地,當地人說的話至今帶有明顯的北方話的特征,而這就是那時北方活影響和遺留的結果。由於北方移民帶來的北方方言的影響,古老的吳越方言的特征便由南往北遞減。現代北部吳語受北方話影響大,因此變化也大,南部吳語受北方話影響相對小一些,因而變化也略小,而從上古傳下來的最古老的一些吳語特征則保留在由古吳越語分化出來的閩方言中。古楚語是湘方言的最早源頭,最初也是來自北方的漢語。楚方言曾經占據了南方的大片地域,但其中心地帶在今湖南、湖北兩省。上古時楚方言與其他方言的差異較大,其他方言的人很難與楚方言區的人交流。南朝時的《世說新語輕詆篇》載:有個叫支道林的北方僧人去楚地:“見王子猷兄弟,還,人問:‘見諸王何如?’答曰:‘見一群白頸鳥,但聞喚啞啞聲。’”北方人支道林覺得楚地人講話就好像是一群白頸鳥在啞啞地叫,不知他們在說什麼,可見當時楚方言之難懂。以後楚方言受曆代,特別是中古時北方移民帶來的北方話的影響,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湘方言。與古代的楚方言相比,今日的湘方言已較接近北方方言,也比較好懂了,不至於當成鳥叫的聲音了。分布於江西省大部分地區及湖北省東南角等地的現代贛方言主要是由中古時代的北方方言演化而來的。秦漢時期,贛方言尚未形成,其今日所處地區最初為吳越方言和楚方言所占據。東晉末年,中原漢族因北方部族侵擾、戰亂頻繁、生活不寧而大舉南遷,他們沿中國中部南下一直遷徙到達今日江西中部,唐代時北方移民又一次南下進入江西,這些移民帶來的當時的北方話與當地原有的接近吳越方言和楚方言的土語交融,再經過長期的獨立發展,便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贛方言。現分布於廣東中部和西南部以及廣西東南部的粵方言主要也來自古代的北方方言。

今日的廣東和廣西從秦代開始即有北方遷來的漢族移民。據西漢時的《淮南子》載,秦朝曾出兵五十萬進入百越地區,置桂林、南海、象郡,並遷徙人民,與當地人雜處。其後始終有北方漢族移居兩廣。尤其是在中古唐宋時期,大量北方漢族南下兩廣,使得粵方言得以最後形成。從今天粵方言的語音特征看,它保留了許多唐宋時代中古漢語的語音特點,特別是它的韻母係統與中古漢語有許多相似之處,所以今日的粵方言的主要來源是中古的北方方言。清代著名語言學家陳澧曾說過:“廣中人聲音之所以善者,益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中,今之廣音隋唐時中原之音。……”主要位於福建省和廣東潮汕地區及海南島和台灣部分地區的閩方言不是直接由古代北方漢語演化而來,它來源於古代的吳越方言。吳越方言區的人民曾於漢末、三國、晉初的百餘年間大規模移居閩地,當時江南浙北的移民有的以福州為中轉港從海路南遷,有的從陸路移入閩西北。由於海路、陸路移民原居地不同,加之山川阻隔,交往不便,慢慢形成了獨立的閩方言並形成了幾大片各有特征的次方言。今日的閩方言保留了古代吳越方言的很多最古老的特征,因此閩方言的底子是古代的吳越方言。現在海南島居民所講的地方話屬於閩南話體係,這主要是近古(約於明代)福建閩南等地的人民大批移入並成為當地人主要用語所造成的。客家方言不像其他方言那樣集中於一地或基本連成一片,它散布於今日廣東、福建、江西、台灣、廣西、湖南和四川等省的廣大地區,其中粵東粵北、閩西、贛南這片相連地區是客家方言的主要分布區域。由於客家方言分散在其他方言區域中,為其他方言所包圍,從而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方言島”現象。“客家”這一名稱是相對“土著”或當地原有居民而言的,因為客家是從外麵遷徙來的。

客家的先民原先居住於古代中原一帶,由於戰爭等曆史原因,逐漸向南遷徙而形成今天的客家分布情況。據考證,客家的遷徙主要有五次。第一次發生在東晉至隋唐年間,當時北方並州、司州、豫州等地人民為避外族侵擾而南下,最遠到達今天的江西中部。第二次發生在唐未和宋代,當時在今河南、安徽一帶的北方居民以及原先移入江西中部的居民為避黃巢起義等戰亂又一次南遷,這一次不僅進入了江西,而且進入了福建,最遠的到達今天廣東省的東部和北部。第三次發生在宋末到明初,為避豪元南侵,居於閩西和贛南的客家人又有不少繼續南遷至今廣東省的東、北部。這三次南遷是客家及其方言形成的重要社會曆史原因,這三次遷徙已經造就了獨立的客家方言。其後還有兩次發生於近代的遷徙,主要都是已經形成的客家方言隨一部分客家人由廣東、江西、福建等省向外擴展而進入四川、台灣、湖南、廣西等地。從來源講,客家方言實際也是中古北方方言的分支或變體,但由於每次由北向南的重大遷徙都落腳或始於贛方言區域,或者說,北方中原人起初遷徙至今天的江西,其所操北方漢語先演變成了古代的贛方言,後又從贛方言區繼續南下,才逐漸演變成了客家方言,因此客家方言實際又可看作是中古時產生的贛方言的分支。由於客家先民南遷後保持著強烈的宗族觀念,他們堅守“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訓,不大接受周圍方言的影響,加上自然環境的閉塞,久而久之他們所講的話便形成了獨有的方言。現代漢語的七大方言在南宋以前即先後形成,其中北方方言是上古北方各方言混合的結果,南方的吳、湘、粵、贛四個方言是先後直接由北方漢語分化出來的,而閩、客兩個方言則分別來自上古吳越方言和中古贛方言。這七大方言的宏觀地理分布格局在南宋初年也已基本奠定,近代雖發生過若幹局部的演化、變遷,但並未造成大格局的改變。

四、現代七大方言的差異

古代漢語經過了幾千年的分合發展,逐漸形成了現代漢語的七大方言。這七大方言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以致國外一些語言學家感到:現代漢語的地方方言更像是一個語族中的不同的語言,其中一些方言之間的差別甚至比同屬一個語族的不同語言如葡萄牙語和意大利語之間的差別還要大。隻是因為有漢語普通話作為共同語,有共同的文字書寫體係及有共同的文化和政治統一體的維係,漢語的各種地方變體才仍然屬於漢語的範疇。現代漢語七大方言之間最明顯的不同在於它們各有自己特殊的語音係統,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同樣的漢字在不同的方言中可以有很不相同的讀音。例如“華”和“夏”在北方話中讀音大不一樣,而在吳方言中卻為同音,都讀作濁音“o”。在古代,“華”和“夏”的讀音是非常相近的,在這一點上吳方言更接近古漢語的語音,而北方話的變化則很大,這種變化我們在《漢語語音的演變》一章中已講過,實際上在北方話中“華”和“夏”的分別主要就是一者仍保留舌根音的讀法,一者則受韻頭影響顎化成了舌麵音。又例如北方話裏“知”和“莊”聲母相同,都是翹舌音,但在閩方言中二者的聲母卻不同,“知”讀“i”,“莊”讀“o”。這是因為古代“知”和“莊”分屬兩類聲母,“知”是舌頭音,“莊”是正齒音,後來舌頭音分化成了舌頭、舌上兩類音,“知”也變成了舌上音,再後來舌上音又與正齒音合並,這樣,在北方話裏,“知”和“莊”的聲母就變成了一類,而閩方言從古吳越語繼承和保留了上古漢語舌頭音的特點,因此在閩方言裏,“知”和“莊”仍分屬兩類聲母。這裏再舉一個方言語音不同的例子。“食”和“時”在北方話中同音,而在粵方言裏不同音,“食”讀若“i”,“時”讀若“i”,一者入聲,收入聲韻尾,一者不是入聲。粵方言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時代漢語的入聲韻尾。

各個方言在語音方麵的差異是相當大的,以上隻是舉了幾個由於漢語語音分化造成的不同方音的例子,而實際上,這方麵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當然,各個方言在語音上雖有不小的差異,但它們之間卻存在著親屬關係,因為它們都是由古代漢語在不同時期演變而來的。現代漢語七大方言的不同還表現在詞彙上,每一種方言都有許多屬於自己的特殊方言詞語。下麵分列各方言的一些特殊詞語於下,以供讀者參考。吳方言:!河浜(河)板麵孔(生氣)板定(必定)定規(肯定)搬場(搬家)拌嘴(吵嘴)白相(玩兒)吃排頭(挨罵)鋪(沸溢)打烊(店關門)搭腔(插嘴)(洗)浴(洗澡)頂真(認真)推板(差勁)銅鈾(錢)頭寸(鈔票)塊頭(個子)賅(擁有)(藏匿)老慳(汙垢)軋(擁擠)豬口羅(豬)作興(也許)做人家(節儉)墨擦黑(烏黑)強(賤)幾化(多少)交關(非常)結棍(厲害)噱頭(滑稽)戇(傻)花頭(花樣)困(睡)摜(扔)豁邊(出格)活猻(猴子)活絡(靈活)買帳(佩服)物事(東西)人客(客人)門檻(竅門)夜快(傍晚)烊(融化)一幹子(獨自)粵方言:!手襪(手套)火船(輪船)牛(牛舌)雪條(冰棍)雪櫃(冰箱)豬潤(豬肝)大食(食量大)出街(上街)慘(倒黴)出糧(發工資)經已(已經)講書(講課)講手(比武)高佬(高個子)睇(看)企(站)高企(處於高位)買單(付飯錢)晚黑(夜晚)買手(采購員)睇衰(輕視)提子(葡萄)唐山(祖國)唐裝(中裝)(找)暈浪(暈船)雲吞(餛飩)雲石(大理石)鑊(鐵鍋)回水(回扣)思疑(猜疑)食貓麵(挨罵)書友(同學)食軟飯(男人靠女人吃飯)(東西)有行(有希望)執拾(收拾)作狀(做作)做乜(幹嘛)左口夭(左撇子)仲係(仍然)

閩方言:今旦(今天)明旦(明天)明旦晡(明晚)食早(早飯)食晝(午飯)雞仔(小雞)雞母(母雞)雞角(公雞)番椒(辣椒)風台(台風)走(跑)路用(用途)老君(醫師)棘心(苦惱)俏(瘋)湯(熱水)做刁(惡作劇)斯文(文稚)平直(整齊)漂(漂亮)目滓(眼淚)心緒(心思)(口水)蘭尾星(螢火蟲)甘願(願意)胰皂(肥皂)木師傅(木匠)廚師傅(廚師)冰箸(冰棍)性地(脾氣)湘方言:!崽(兒子)堂客(妻子)郎(女婿)腦殼(頭)布穀子(鴿子)簷老鼠(蝙幅)哭鳥(貓頭鷹)老蟲(老虎)狗子(跳蚤)裏手(內行)嗅(聞)郎中(中醫)打尖(吃點心)錘巴子(拳頭)餃子(餛飩)發風(刮風)剝絲(蜘蛛)打霜(下霜)老鼠子(老鼠)勢花(活潑)掃勢(末了)白話(故事)飯蚊了(蒼蠅)女伯伯(伯母)扯閃(閃電)細伢子(小孩)妹子(姑娘)贛方言:!團近(附近)手節甲(指甲)舊年(去年)墟(集市)月光(月亮)線車(自行車)打忽閃(打閃)豬牯(公豬)牛牯(公牛)貓牯(公貓)豬婆(母豬)牛婆(母牛)貓婆(母貓)日裏(白天)先前日(大前天)萬後日(大後天)不做唧(不言語)客氣(漂亮)趴紗(蜘蛛)拜東蓮(向日葵)憨(頑皮)瞌(瞌睡)話事(說話)特思(特意)蘿卜薯(紅薯)灰麵(漿糊)口”,”衤加(圍嘴)膝巴公(膝蓋)簸盆(簸箕)清湯(餛飩)客家方言:!緊要(要緊)塵灰(灰塵)鬧熱(熱鬧)快萊(韭菜)豬旺(豬血)雪枝(冰棍)番豆(花生)紅毛灰(水泥)行(走)走(跑)屋(房子)房(屋子)叫(哭)著燒(穿暖)索(繩子)禾(稻子)今晡日(今天)秋晡日(昨天)以上所列是除北方話以外的各方言的詞彙例。其實就是在北方話中也同樣有許許多多特殊的地方詞語,這些詞語不包括在人們熟知的普通話裏。例如北京土語:一嘟嗜(一串)、怯(外行、難看)、扒拉(用器物撥動)、欺生(欺負新來的)、去(扮演)、死氣白咧(糾纏不已)。……又例如東北土語:扯蛋(胡扯)、白刺拉(顏色發白)、拔頂(禿頭)、叭瞎(亂說)、戲匣子(收音機)、支楞(豎起)、禿嚕(去皮毛)、頭晌(上午)、後晌(下午)。……總之,若是認真搜集一下,每種方言的詞彙都可編一本專門的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