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中國古代體育的演變(下)(2 / 3)

關於“十八般武藝”,說法較多,如明朝的《湧幢小品》、《堅瓠續集》、《草廬經略》等不少著作都記載了十八般兵器的內容。有些史料中還將其分成九長九短兩大類;所謂“九長”指的是槍、戟、棍、鉞、叉、銳、鉤、槊、環;“九短”則指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等。到了清代,十八般兵器的內容又有所變換,但習慣上人們通常采用謝肇膌的說法。在拳術中,按照拳法的不同內容和風格,形成了“內家拳”和“外家拳”兩大流派,使各種拳法歸入到係統中來。外家拳以搏攻為主,以剛克柔,以動製靜,先發製人。外家拳的典型代表便是少林拳。少林僧眾曾參加明代江南禦倭之戰,驍勇善戰。平時,以精彩的武術表演接待香客和遊人,明代文人王士禎《嵩遊記》說少林和尚四百餘名個個習武,武藝俱絕,表演時“拳棍搏擊如飛”,有“為猴擊者,盤旋踔躍,宛然一猴也”。少林武僧不僅練拳,還練棍、劍、鞭、戟等器械,最擅長棍術。明代有些武術家如程衝鬥,就曾學棍於少林寺。

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清廷大員麟慶都曾到少林寺,切磋武功,觀看表演,對少林武功讚歎不絕。內家拳主要用於防守,後法製人,以柔克剛,以靜製動。內家拳在明代流傳於浙江一帶,而又以武當為主。內家拳的技法以點擊對手穴道,如死穴、暈穴、啞穴等為主。它的基本套路有六路、十段錦,並有歌訣,如六路歌訣為:“佑神通臂最為高,鬥門深鎖轉英豪,仙人立起朝天勢,撤出抱月不相饒,揚鞭左右人難及,煞錘衝擄兩翅搖。”內家拳還有自己的五字訣,即“敬、緊、徑、勁、切”,是其關鍵。(2)武術套路的成型和完善明代武術最突出的表現之一,就是套路技術的逐漸成型和完善,並成為武術運動的主體技術。這一時期的套路運動主要有拳術套路和機械套路兩類。拳術套路據明將戚繼光所說,約有三十二勢。其他一些兵家也各有傳說。明代拳法初以單一的擅長技法分門,如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趙太祖長拳的腿功、山西劉短打好用頭肘等等。以後在此基礎上,綜合賜、打、跌、拿各方麵的技法,使之勢勢相承、遇敵製勝、變化無窮。戚繼光總結的三十二勢拳法,是戰國民間拳法開始綜合的標誌。當時的一些武術家對拳法的作用已有所認識,他們認為這是初學武藝之門,是活動手足,慣勤肢體之技。同時,對於拳勢的概念、拳的用法及練法的認識也較前代深刻。唐順立認為,拳有勢就有變化,一些基本拳式都有門戶,可攻可守。拳有定勢,而用時無定勢,運用定勢時要有虛有實。明清主要的拳術有長拳、南拳、少林拳、醉拳、猴拳、八極拳、翻子拳、地趟拳、內家拳等。明清武術的機械套路據何良臣的《陣紀》一書載,主要有棍法近十種,槍法七種,劍法五種、刀法十餘種,以及狼牙筅、釵鈀、牌刀及射法諸藝。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載有棍法14勢,均為常用之勢。在王介祺《十三刀法》中,記載了“劈、打、磕、紮、撩、提、托、老、嫩、遲、急、等”諸法,均為刀術的基本動作。

由各種基本動作組成不同“招勢”,再由若幹招勢間以騰躍、旋轉、進退,編排出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套路。這種完整的技術結構,形成了武術運動的重要特征。明清武術中的套路除了用法外,還加進了不少花法,引起了部分拳術家的批評。但套路的出現,便於人們係統地掌握某類武術的成套技術,便於傳習,有它重要的意義。(3)武術著作的大量出現,標誌著武術理論的提高唐宋以來較為活躍的武藝活動,為明清的武術理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段時間出現了大量的武術理論專著,如晚明武術家程宗猷(字衝鬥)著的《少林棍法闡宗》、《長槍法選》、《單刀法選》、《蹶張心法》、《射史》等;明王餘佑(字介祺)著有《拳術》、《十三刀法》等;唐順之的《武編》,俞大猷的《劍經》,鄭若曾的《江南經略》,戚繼光的《紀效新書》、良臣的《陣記》,茅元儀的《武備誌》,程子頤的《武備要略》,清初武術家吳殳的《手臂錄》,康熙時王南溪的《拳論》,王宗嶽的《太極拳經》等等。這些著作總結了練習武術由拳法入門而至器械的原理,並強調套路演習的重要性。同時,對於中華武術的拳譜、技擊方法,套路和流派的形式及其發展規律,對於武術的多功能作用和社會價值從理論角度進行總結;對於武術的道德、觀念、精神等,亦有所提倡和發揚。綜觀明清兩代的武術著作,大致可以分成三類,一類是武術各派的基本原理。如程宗猷的《單刀法選》和《少林棍法闡宗》等著作。他論述刀法時說:“以前刀法,著著皆是臨敵實用,苟不以成路刀勢演習精熟,則持刀運用,進退跳躍環轉之法不盡,雖雲著著實用,猶恐臨敵掣肘,故列成套刀法一圖……以便演習者觀覽。”另一類是以歌訣形式反映武術原理和技法的,這樣,既便於記誦,又能把握技術關鍵。如《武備誌》卷八十六就有一首《劍訣歌》:“電掣昆吾晃太陽,一升一降把身藏。搖頭進步風雷響,滾手連環上去防。左進青龍雙探爪,左行丹鳳獨朝陽。……”又如《紀效新書劍經》中的俞公棍法歌訣謂:“陰陽要轉,兩手要直;前腳要曲,後腰要直;一打一揭,遍身著力;步步前進,天下無敵”等等。第三類是明清文集、筆記中有關武術的記載。如明萬曆年間謝肇膌的《五雜俎》,此書雖不是純武術理論著作,但對當時的武術,武術界名人以及少林寺和尚的情況,都有所談及,特別是該書首次提到了“少林寺拳法”。

養生術的創新和發展經過數千年曆史的積累,明清兩代的養生術有了新的發展和創新,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養生導引術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對導引養生的理論研究與著作整理明清以前,我國對導引養生的研究已經開展,尤其是宋代,已經開始對前代的著述進行整理、校訂工作,一些規模較大的醫方書裏,都記載了不少古代氣功資料,如《聖濟總錄》、《雲笈七簽》等。明清兩代在此基礎上又前進了一步,不僅著述增多,而且還大量采用繪圖說明,形象生動,便於摹仿,以利傳播。有些著作還增補了前人所缺的部分,如梁代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中所記東漢華佗所創編的“五禽戲”,隻有關於肢體動作的敘述,缺少行氣方法的記載,在明人有關“五禽戲”的著述中,就增補了行氣的內容。以下就一些有影響的養生著作略加敘述。《遵生八箋》,明高濂所著。本書從八個方麵(即“八箋”)論述和介紹了養生術。此八個方麵是:①清修妙論,摘錄養身名言二百五十餘則。②四時調攝,講述四季不同的養身法。③卻病延年,講氣功治病法。④飲饌服食,講藥用飲膳的做法,對四百餘種食物進行分析。⑤燕閑清賞,講古玩欣賞,陶冶性情。⑥靈秘丹藥,講醫藥方劑。⑦起居安樂,講日常生活。⑧塵外遐舉,講隱士事跡。《三才圖會》,這是明人王圻編的一部類書。在此書中,開始有“文八段”的圖文記述,宋人陳希夷創編的“十二月坐功”,其具體方法也始於此書的記載,但稱之為“二十四氣修真圖”。

《內修要訣》與《養生導引法》,明人胡文煥所編。前者以歌、賦形式記載養生法,並分類編排。其中有《錄真人衛生歌》、《陶真人養生銘》、《戒怒歌》、《逍遙歌》、《養心要語》、《呂純陽祖師三字訣》、《胎心銘》、《四季祛病歌》等三十多篇。後者是運用導引、按摩方法養生治病的專著。《養生四要》,萬全之著,萬家三代名醫,是書分五卷:寡欲、慎動、法時、祛疾、養生總論。以上是明人有代表性的導引養生著述,清代此類著作也很多。如安徽汪昂所輯《勿藥元詮》,作者根據“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則,“取養生家言,淺近易行者,聊錄數則,以聽信士之修持;又將飲食起居之禁忌,撮其大要,以為縱姿者之防範,使人知謹病而防病。”如江蘇揚州人汪某所輯《壽人經》,也要歌訣形式講行功之法。如“理脾土訣”說:“兩足立定,以兩手左右搖擺,手左目左,手右目右,意到足根,脾土自能疏通。且五髒皆係於背,骨節靈通,均獲裨益。”又如顏偉根所作《延年九轉法》,少林寺僧彙輯的《內功圖說》等等。明清時期大量養生導引著作的出現,可以看出當時的導引術有了較大發展,並且已同醫學相結合,出版的圖書功法簡便易行,又圖文並茂,容易推廣流行。(2)新的養生法時有出現明清時期的養生學,不僅理論上有所提高,在實踐上也有新的發展,一些醫學家和養生學家不斷提出新的養生法,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等。八段錦始於宋代,但那時僅有“武八段”,而到了明代才有了“文八段”。明代的“武八段”同宋代相比,更簡單易行,口訣也改成七字句。其內容是:①兩手擎天理三焦;②左右開弓似射雕;③調解脾胃須單舉;④五勞七傷往手瞧;⑤搖頭擺尾除心火;⑥背後七顛百病消;⑦攢拳怒目增氣力;⑧兩手攀足固腎腰。“文八段”內容是:①叩齒集神法;②遙天樁法;③舌攪漱咽法;④摩腎堂法;⑤單關轆轤法;⑥雙關轆轤法;⑦托天按頂法;⑧鉤板法。“文八段”動作以柔為主,法簡而易學,有人說它是南派動作。“八段錦”也有變式,如明王祖源重刻的《內功圖說》中就有“十二段錦”。

《易筋經》是中國古代很有特色的健身法。該書出版於道光年間,後又被輯入《內功圖說》書中。“易筋經”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為達摩所創,也有說是天台紫凝道人所創。一般認為它創於明代。它的出現標誌著導引發展史上的一個新階段。所謂“易”,是改變的意思,“筋”是肌肉筋骨,“經”是方法。“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肌肉的方法。它共有十二勢即:韋馱獻杵第一勢;韋馱獻杵第二勢;韋馱獻杵第三勢;摘星換鬥勢;出爪亮翅勢;倒拽九牛尾勢;九鬼拔馬刀勢;三盤落地勢;青龍探爪勢;臥虎撲食勢;打躬勢;工尾勢(掉尾勢)。“易筋經”的特點是動作簡單,肢體動作配合調息練氣,運動遍及胸、腹、腰、背以及四肢等全身各部位,突出了內外兼修的特點。久練“易筋經”,不僅有助於加大肌肉量,而且也能增加內髒器官的功能。太極拳創始於清初,它起源的說法至少有五六種,現在一般歸納到“陳說”和“王說”兩種。所謂“陳說”是說太極拳是明末陳玉廷所為,陳是一名武術家,明亡後隱居鄉裏,他采取戚繼光《拳經》的理論和拳勢,創立了太極拳,這也就是陳式太極拳的來曆。另一說認為太極拳為清初王宗嶽所創。王是乾隆年間山西民間武術家,他用《周子全書》中闡發《易經》太極陰陽的哲理來解釋拳理,寫成《太極拳論》,這才有了太極拳的名稱。可以這麼認為,太極拳最早傳習於陳氏家族中,而王宗嶽是第一個為這種新的拳種定名稱的人。太極拳以古代各種拳法為基礎,吸收了各家拳法之長,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講究意念,引導氣沉丹田,講究心靜體鬆重在內壯,是一種內功拳。它還運用了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有強身祛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