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古代養生體育(上)(2 / 3)

從南北朝開始在宮廷衛隊中就逐漸出現了“角抵隊”,專門練習和表演角抵(《隋書禮儀誌七》)。到唐朝,這種專業的摔跤手有了更加正規的組織叫“相撲棚”,這種專門為宮廷進行表演的職業相撲隊中集中了摔跤的高手,例如,唐代後期一個名叫蒙萬嬴的摔跤手,反應靈敏,動作迅捷,

十四五歲便被選進了相撲棚,長大後,與人相撲,所向無敵,不知贏了多少場比賽,因此,不僅得到豐厚的賞賜,還得到“萬贏”的美稱(《角力記考古》)。

唐代的皇帝,如穆宗、敬宗、文宗、僖宗都是摔跤的熱心觀眾。唐代的摔跤比賽往往是在各種節目都演完了之後,作為壓軸好戲最後上場,把整個表演推向高潮。摔跤是在十分濃烈的氣氛中進行的,先由左右兩隊雄壯的軍漢把大鼓敲得響徹雲霄,在震得人心都要跳出來的鼓聲中,摔跤壯士們袒露上體,亮出肌肉發達的銅肩鐵臂,雄赳赳,氣昂昂地登場,然後,你來我去,摟腰勾腿,使出渾身解數,不決出個高低雌雄,絕不罷休(《唐音癸簽》卷十四)。摔跤比賽往往進行得十分激烈,常常會發生“碎首折臂”的事故(《舊唐書敬宗紀》)。比賽在一些技藝高超的力士們之間常常要持續很長時間,

依然難分難解,就像當時有人在牆壁上畫了一幅摔跤圖,其上有一黑、一白兩條壯漢扭在一起,各不相讓。並題詩道:“愚漢勾卻白漢項,白人捉卻愚人(即小腿);如人莫辨輸贏者,直待牆,貴始一交”(《角力記雜說》)。這裏作者非常幽默地說,隻有等到牆倒了兩人才能摔倒在地。摔跤在唐代軍隊中也開展得相當普及,軍中也出現了一些善於相撲的摔跤高手,這些人粗獷勇武、氣勢豪邁。

《唐語林》卷四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鎮海守軍的四名摔跤好手,名叫富蒼龍、沈萬石、馮五千、錢子濤,在比賽前得到了一次特殊的“犒勞”,人們煮了一大鍋半生不熟、連筋帶皮的老牛肉,切成大塊,盛在大盤中請他們吃。其中三人看了心中發怵,不敢下口,隻有馮五千,環眼圓睜,雙手拿過來,大嚼大吃。吃過後,進行摔跤比賽,馮五千大獲全勝。在唐代,普通老百姓也很喜愛摔跤,上麵提到的宮廷相撲棚中的摔跤高手蒙萬嬴成名後,經常被請去在民間傳授技藝,跟他學藝的青年人先後有數百人之多(《角力記考古》)。有的人甚至因為徒手格鬥技術高明而當上了大官。

如五代時,滅了後梁,建立後唐,稱帝的莊宗李存勖〔xù旭〕很喜歡角抵,與人比賽時經常取勝。天〔yòu佑〕五年(公元908年)他對膂力出眾,善於角抵的李存賢開玩笑說,跟你摔一跤,如果你贏了,我賞你一個郡。當下兩人就交起手來,結果李存賢贏了,莊宗就封他為蔚州刺史(《舊五代史李存賢傳》)。宋代的摔跤,《水滸傳》已經給我們做了許多生動的描述。這一時期,摔跤在社會上更加普及,那種專為宮廷進行表演的職業摔跤手的人數越來越多。這些人在宋代叫做“內等子”,是一支有120個名額的隊伍。這些人不是從市井裏找來的能打架的烏合之眾,而是從軍隊裏精選出的摔跤好手,由“隸禦前忠佐軍頭引見司”管理,有了固定的選拔比賽製度,按照各人技藝水平的高低,領取不同薪餉。“內等子”不僅在宮內為皇帝摔跤,博得王公貴族的一笑,而且在皇帝出行時,握拳護衛在禦駕左右,充當保鏢(《夢粱錄》卷二十)。隨著城市的發展,市民文化娛樂的需要,在民間也出現了大量的民間相撲藝人。這些走江湖的藝人,靠賣藝吃飯,往往身懷絕技,大大促進了摔跤技術的提高,從他們的江湖藝名或諢號中我們便可想象出他們高超的技藝:撞倒山、鐵板遝、宋金剛、倒提山、賽板遝、周急快、董急快、王急快……(《武林舊事》,《夢粱錄》)。宋代還出現了女相撲藝人,據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臨安就有名叫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張椿等10人,她們常參加比賽,並得到獎品。

史料中記載宋仁宗嘉間正月十八日,仁宗在宣德門觀賞各類藝人的表演,其中就有女相撲藝人裸露上身,進行的摔跤表演,並得到皇帝的賞賜(清俞曲園《茶香室叢鈔續鈔》)。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得知此事後,感到女藝人不著上衣,在大庭廣眾之前摔跤,大違禮法,專門上書仁宗,要求加以取締,使“今後婦人不得於街市以此聚眾為戲”(《司馬溫公文集》卷三)。這些民間的相撲藝人還成立了自己的組織“角抵社”,這大概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摔跤協會”了。由於摔跤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引起了一些文人的濃厚興趣,感到有必要認認真真對這個題目做一番研究了,於是,在這時出現了一部回顧摔跤發展演變過程的著作,這就是調露子的《角力記》,這本距今有1000多年的角力專著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史著作。自秦漢以來,

中國古代的摔跤主要是朝著表演化的方向發展,觀賞的價值越來越高,而原來的練武、健身的作用卻在逐漸降低。這個缺陷為後來入主中原的兩個來自大草原的少數民族所彌補,這就是統治元朝的蒙古族和統治清朝的滿族。蒙古族把射箭、騎馬和摔跤看作是“男子三項競技”,是每一個男子漢必須掌握的技能,將其列為“那達慕”大會的主要內容。“那達慕”在成吉思汗時期,隻是一種祭天的活動,設有射箭、騎馬和摔跤三項活動。後來發展成一年一度的以這三項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盛會。那達慕大會上的優勝者往往贏得極崇高的榮譽,被認為是國家的勇士,因此,蒙古族的小夥子幾乎個個都是摔跤好手。這種摔跤不分體重等級,沒有時間限製,而且是一跤定勝負,因此進行得十分激烈,比賽時不許抱腿,除腳掌外,身體任何部分著地即失敗。比賽開始時,先由歌手唱一段鼓勵健兒們的歌,悠揚而豪邁,接著身穿“召德格”(摔跤服),足蹬蒙古靴的“布赫欽”(摔跤手)們,跳著蒙族特有的雄鷹步,躍然而出。大草原綠茵如毯,健兒們摔跤服上的銅釘金光閃閃,更加襯托出他們的英武雄健。那達慕大會的摔跤通常有三、四對選手同時進行,場麵也因此更有氣勢。最後力勝群雄的冠軍,不僅獲得重獎,還被人們稱為“勇敢的摔跤手”。健兒們場上各不相讓,比賽大有你死我活的勁頭,但是場下的氣氛卻十分友好,充分體現了良好的體育道德。

據清人記載,住在新疆的蒙人,在每年4月的祭祀活動的摔跤比賽中,摔跤手們分隊站成東西兩列,然後有二人躍出場,扭在一起摔跤,稱為“貫跤”,一旦勝負已定,摔跤結束,勝者便將負者扶起,兩人親切地抱在一起,互相以臉頰相蹭,以示友誼(《清稗類鈔技勇》)。摔跤不僅是蒙古族男子習武健身和娛樂的日常功課,一些蒙族婦女也掌握了令人驚奇的摔跤技藝。

元朝時曾到過中國的著名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海都王有個女兒叫明月公主,生得十分秀美,但是性格卻十分剛強,從小練就了一身非凡的摔跤功夫。到了擇偶選婿的時候,卻遇到很大的麻煩,怎麼也找不到她的如意郎君,因為公主有言在先,她要嫁的人必須能在摔跤中贏了她,否則永不嫁人。海都的小夥子們是沒有指望了,因為都不是公主的對手,於是這件事就拖了下來。直到公元1280年從遠方來了一個英俊的王子,帶著一隊侍從和1000匹馬前來求婚,海都王高興極了,他和大臣們都勸公主千萬別錯過這天賜的良機,沒想到公主對自己的話十分認真,絕不肯手下留情,讓這位遠來的求婚者“蒙混過關”。在比賽中,雙方都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鏖戰多時,最後還是明月公主將這位求婚的王子摔倒在地。這個故事是不是有些誇張,且不必深究,它說明蒙族婦女練習摔跤卻是事實。清朝統治者保持了女真人(後改稱為滿人)愛好摔跤的傳統習俗,滿人把摔跤稱為“布庫”。

清王室入關後大力提倡摔跤運動,一是用摔跤練兵,二是把摔跤作為一種娛樂活動。在清王室的嫡係部隊八旗軍中經常進行摔跤比賽,對比賽中的失敗者罰以牛羊,因此八旗軍有許多摔跤好手。朝廷又從八旗子弟中選出摔跤技藝出類拔萃的青年成立了善撲營,每逢國宴慶典就出來表演,來外賓時也出來比賽較量高低(《嘯亭雜錄相撲營》)。這個善撲營說來還有一段不尋常的與康熙皇帝有關的來曆。康熙初當皇帝的時候隻有八歲,朝中一切大權都由議政大臣鼇拜操縱,鼇拜飛揚跋扈,一點兒也不把這個小皇帝放在眼裏。康熙長到15歲時感到忍無可忍,決定除掉鼇拜,奪回權力。但是,這時鼇拜已經在朝廷內外安插了許多親信,不好下手。於是康熙就想出一個妙計,選了十幾個身體強健的小內監成天練習摔跤作為遊戲,一天鼇拜到皇宮中來,康熙一聲令下,這些平日訓練有素的摔跤手們立時把鼇拜拿下,隨即處死(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一)。由於小摔跤手立下了這一大功,康熙奪回權力後就成立了善撲營,集中了天下的摔跤能手,這些人既作為皇帝的侍從,保衛皇帝的安全,又以精湛的技藝為皇帝表演,所以深得皇帝的信賴和喜愛。清朝的摔跤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蒙族和滿族的傳統摔法,叫做“布庫”,也叫撩腳。這種摔法,隻要將對手摔倒在地便可獲勝。

摔跤時要穿一種白布製成的叫做“〔liǎng兩〕襠”的摔跤衣,短衫窄袖,衣

領和前襟都用七八層布千針萬線縫得結結實實,又堅又韌,經得住那些大力士的生拉硬扯,腳下穿一雙短靴。這種摔跤主要是靠腳下的功夫,使用各種絆法使對手失去身體平衡(《簷曝雜記跳駝撩腳雜戲》)。另一種則是厄魯特式摔跤,這種摔法不穿摔跤衣,上體赤裸,隻將對手摔倒在地還不能決定勝負,還得把對手的兩肩壓觸地麵才定輸贏(《禦製詩三集相撲》)。這樣,摔跤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從最初那種內容非常廣泛的角抵、角力發展到了清代的布庫和厄魯特,越來越接近現代摔跤運動了。摔跤在中國其他民族裏也都有悠久的傳統。如朝鮮族的摔跤,要求摔跤手在腰部纏一腰帶,並將一條三米長的麻布或白布的兩端分別係在腰帶和右腿上,這叫“腿帶”。比賽開始前的準備姿勢也獨具特色:兩個摔跤手右膝跪地,左腿彎曲,右手扣住對方的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