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滑冰
中國廣闊的地域和複雜的地形使各地的氣候大不相同,一到冬天,北國大地千裏冰封,萬裏雪飄,呈現在人們麵前的是一個潔白的冰雪世界,這為開展冰雪運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北方一些少數民族很早就掌握了滑雪滑冰的技能。在隋唐時期生活在嫩江流域和黑龍江兩岸的室韋族人就有在雪地裏“騎木而行”的記錄(《隋書北狄傳》),就是足踏類似於雪橇的木板,在冰雪中行走。因為那裏氣候寒冷,積雪之厚能淹沒馬背,足踏木板不僅可以大大提高行進速度,而且可以防止陷入溝中。這種木板,樣子像彈弓,四尺長,五寸寬,一左一右,係在兩腳上,在冰雪上疾行可以追得上奔馬唐代居住在額爾古納河至阿爾泰山一帶的回鶻〔hú胡〕族,在冰雪環境中也同樣在腳下係上木板,用木杖支在腋下,非常迅速地在冰上滑行,“蹴輒百步”,當地人稱為“乘木馬”。而唐代時居住在現蒙古人民共和國東方省的拔野古人,善於狩獵,居然可以乘這種木馬在冰上追逐奔跑迅速的麋鹿(《新唐書回鶻傳下》)。這種滑行器具的原理與大禹治水時使用的在泥地滑行的泥橇有幾分相似。顯然,這時在冰雪上滑行的裝備還比較原始,滑雪與滑冰通用一種用具。冰上滑行也是一種良好的娛樂活動。在宋代時就有一種以人力牽拉的冰上遊戲,是在木板上鋪上一些墊褥之類的輕軟暖和的物件,兩三個人坐在上麵,讓一個人拉著在冰上滑行,這種活動叫做“冰床”、“淩床”或“拖床”,因為這種活動最早是由於北方的少數民族發明的一種交通工具,所以也叫做“胡床”。
宋代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提到過這種活動。宋代的皇帝也喜歡這些冰上的娛樂活動,在後苑裏“觀花,作冰嬉”(《宋史禮誌》)。明朝時,冰嬉被列為宮廷體育活動。有些有錢人家的子弟就在北京積水潭的冰麵上玩這種冰床,將十幾張床連在一起,上麵擺上酒,一邊飲酒驅寒,一邊滑行(《倚晴閣雜鈔》)。但是,總的說來,一直到清朝以前,除了北方一些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外,冰雪運動開展得並不普及,而且方式也比較簡單。清朝是中國古代冰嬉發展的黃金時代,這與統治清朝的滿族人的風俗習慣有直接的關係。滿族人(滿族的前身是女真人)長期生活在我國現在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之間,那裏氣候寒冷,冬季漫長。在這樣一種自然條件下生活,從小就學習滑雪滑冰,培養出了滿人高超的駕馭冰雪的能力。正是利用滿族人的這一特長,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就建立了一支善於滑冰的機動性很強的部隊,這就是他的部將費古烈率領的部隊。
天命年間(公元1616—1626年),墨根城遭到蒙古的巴爾虎特部落的圍攻,眼看就要守不住了,努爾哈赤命令費古烈星夜馳援,於是費古烈命令士兵全部換上烏喇滑子(冰鞋),火炮由爬犁拉著,在嫩江的冰麵上滑行如飛,一天一夜竟然滑了700裏,滿軍趕到時,墨根城正處在千鈞一發的緊急關頭,突然殺出了這一支生力軍,蒙古兵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為他們是從天而降的神兵清王廷入關後,把滑冰的習俗也帶進了關內,滑冰成為軍事訓練的一項內容。每年冬至到三九,當冰凍得十分堅實時,清朝的皇帝就要在北京的北海或中南海觀看盛大的冰嬉(滑冰表演),來校閱八旗清軍滑冰。校閱的規模很大,每年10月份就開始準備,先是選拔參加比賽表演的選手,每一個旗,前鋒統領和護軍統領各選出滑冰高手200人,共有2000人參加校閱,由內務府提供冰鞋和服裝。校閱有速度滑冰和花樣滑冰兩種形式。速度滑冰要求完成“官趟子”的八種動作姿勢,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規定動作”,包括雙臂擺動式,背手跑冰式,彎道技術等姿勢。花樣滑冰的式樣更為繁多,有猿猴抱桃、鷂子盤雲、金雞獨立、哪吒探海、鳳凰展翅、雙飛燕、大蠍子、搖身晃、香爐爪等十幾種。冰嬉結束後,按照參賽者的表演質量取三個等級的優勝者,每級三名,給予獎勵,頭等賞銀10兩,二等八兩,三等六兩。另外所有表演者每人發賞銀四兩,全部由內務府出(《皇朝文獻通考樂考》)。現在珍藏在故宮博物院的一幅清朝乾隆時的《冰嬉圖》將當時花樣滑冰的高超技藝,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們的麵前,冰上健兒們姿態各異,各顯絕技,魚貫而行,組成一條巨龍,蜿蜒盤轉,非常壯觀。有一首清人作的詩對當時的滑冰技術進行了形象的描寫:“鐵若劍脊冰若鏡,似履踏劍摩鏡行。其直如矢矢遜疾,劍脊鏡麵刮有聲。
左足未住右足進,指前踵後相送迎。有時故意作側,淩虛自我隨縱橫。是耶洛仙非列子,風胡能禦波能淩。”(清寶竹坡《偶齋詩草》)由於清軍入關後,滑冰的軍事作用越來越小,所以朝娛樂化方向發展得很快。滑冰與其他的文化娛樂結合而產生的新冰嬉形式也開始大量湧現,如滑冰與雜技相結合,出現了冰上雜技,像冰上爬竿、盤杠(即托著木杠滑行)、飛叉、耍刀、使棒、弄幡等等。一些民間的節日慶祝活動,像舞龍、舞獅、跑旱船等也都移到了冰上,在滑行中進行,別有一番風韻。冰床也有了新的發展,在木板下麵鑲上了鐵條,大大加快了滑行速度。冰上拖床的活動開展得更為普遍,在太液池的五龍亭和中海的水雲榭前,每當天寒冰凍時,就有許多這樣的冰床出現在風景如畫的積雪殘雲中,床上坐三四個人,一人在前牽引,行冰如飛。更有人將若幹拖床結連起來,由兩三人牽引,在高速滑行中歡飲高歌。在城外的護城河,還有人以這種拖床運送顧客(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此外,在古代中國流傳已久的足球也移到了冰上,出現了冰上足球,每隊有幾十人組成,按位置站好,然後將皮革製成的球拋起,球快落地時,大家飛快地滑過去爭奪,得到球的隊獲勝。如看到自己隊得不到,而對方有可能得到時就將球踢遠,再去爭奪(《帝京歲時紀勝》)。最初,清朝把這種活動作為一種軍訓手段,在軍隊中進行,後來也流傳到民間,20年代在什刹海和護城河上還常可以看到老百姓在玩這種冰上足球(《帝京歲時紀勝補簽》)。清代還有一種稱為“打滑撻”的冰上娛樂運動,在滴水成冰的時節,用水澆地,在地上堆成一個三四丈高的冰堆,瑩滑無比,然後讓身手矯健的兵士,穿帶毛的豬皮鞋,從上麵挺身直立滑下,能順利地滑下來不摔跤者為勝(《清稗類鈔技勇》)。這種運動要求有很高的身體平衡能力。清朝的溜冰器具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冰鞋出現了單冰刀、雙冰刀兩種不同的類型。雙冰刀比較平穩,適合初學者練習。與現在的冰刀不同的是,清代的冰刀都比較短,鞋的後跟有一部分下麵沒有冰刀,這樣,可以在需要時用鞋跟觸及冰麵以便停止滑行,或改變滑行方向。
四、古代摔跤
在《水滸》第七十四回中,有一段關於摔跤比賽的精彩描寫,說的是梁山好漢、摔跤能手燕青與號稱“擎天柱”的任原的一次擂台賽。在這次比賽中燕青采用後發製人的策略,先以靈活的步法與對手周旋,待到這個大漢腳步一亂,就“搶將入去,用右手扭住任原,探左手插入任原交襠,用肩胛頂住他胸脯,把任原直托將起來,頭重腳輕,借力便旋四五旋,旋到獻台邊……把任原頭在下,腳在上,直攛下獻台來。這一撲,名喚做鵓鴿旋。”從這一回的其他描寫中我們還知道,摔跤在宋朝叫做“相撲”。摔跤賽是有獎品的,燕青打擂的這次比賽,獎品除了一匹全副鞍馬,還有在“山棚”上放著的其他一些“物件”。宋代的摔跤有名為“相撲社條”的比賽規則,其中的一條是“不許暗算”,在比賽中還可以用腳踢。摔跤比賽在當時深得人們的喜愛,不僅有州官親自主持,觀眾也多達數萬人。摔跤是一項非常古老的體育運動項目,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曆史,經曆了許多變化,上麵所講的這種宋代的摔跤,正是漫長的摔跤發展史中的一個片斷。中國古代沒有“摔跤”一詞,最早是用“角抵”、“角力”,以後又有“手搏”、“〔zuó昨〕胡”、“相撲”、“拍張”等等
。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還沒有文字記載的遠古。在秦漢時期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大約在距今4600多年前,黃帝的部落與蚩尤的部落在涿鹿(現在河北涿縣)進行了一次大戰,蚩尤部落的人頭上戴著角,“以角抵人”,銳不可當。所以後來這一帶的老百姓中流傳著一種頭戴牛角,三三兩兩互相抵鬥的遊戲,叫做“蚩尤戲”(《述異記卷上》)。這種角抵是中國最古老的格鬥形式之一,後來的一些對抗性的體育活動像拳術、摔跤,都與角抵有直接的關係。在西周,人們把徒手搏鬥稱為“角力”,是一項很重要的軍事訓練內容。每年冬天,周朝的天子就要把他的將帥們召集在一起,讓他們練習射箭和角力,並親自檢查訓練效果(《禮記月令》)。由於角力也是一種比賽,角力的雙方不僅要鬥力、鬥勇還要鬥智、鬥謀才能製服對手,這對於那些熊腰虎背、愛好衝鋒打仗的武士們來說,也是一項很富有刺激性的娛樂活動。所以,到春秋戰國時期,這種徒手肉搏的角力實際上成了一種練武與娛樂結合在一起的活動。人們常常以角力取樂,1955年在陝西長安縣客省莊出土的一件青銅製成的戰國時期的摔跤透雕,使人們看到了當時民間角力的生動情景。
隻見兩個大漢隻穿著長褲,上體赤裸,各自一手扣住對方的腰,一手扳對方的腿,糾纏在一起,相持不下,難解難分。大漢們的身後各有一匹馬,在靜靜地等待著這場比賽的結果。這是至今人們所看到的中國古代最早的摔跤形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認為從此天下平定,可以永享太平了,禁止老百姓私藏武器,練武習武的風氣也衰落下去。角力改為“角抵”,成為一種專門供宮廷欣賞的表演,叫做“角抵戲”。秦朝的第二個皇帝胡亥就很愛看角抵,當這位秦二世在甘泉宮中有滋有味地欣賞角抵戲的時候,什麼人也別想打擾他,就是丞相李斯有重要的國事來求見,也要吃閉門羹(《史記李斯列傳》)。到了西漢,國力強盛,統治階級文化娛樂的需要更加強烈,於是,角抵戲的內容不斷增加,最後發展成為一種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包括角力、歌舞、雜技、魔術等各種娛樂形式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表演。角力雖然隻是其中的一項表演,但是深受人們的喜愛。漢代的許多皇帝,包括漢武帝都是角抵戲的熱心愛好者和支持者,特別是漢哀帝對別的文娛活動都沒有興趣,唯獨喜歡看角力比賽(《漢書哀帝紀》)。
一些高官顯貴也精於摔跤,如漢武帝的重臣,金日石,單〔dī滴就善於胡,當他發現莽何羅謀反時,采用胡手法,一下子就將莽何羅摔在殿下(《漢書金日石,單傳》)。三國
時吳國的亡國之君孫皓(公元242—283年),也喜歡觀看相撲。但是像許多昏庸的帝王一樣,孫皓也有著病態的觀賞心理,他命令宮女們頭戴飾有垂珠的金首飾進行相撲比賽,供他取樂,在相撲中這些貴重的首飾大量損壞,就讓工匠們不斷製作新的更換(《古今圖書集成》第四二二冊引《江表傳》)。從出土文物來看,到漢代已經有了幾種不同類型的摔跤,一種是上麵提到的戰國摔跤透雕中的摔法,一手抱對方的腰,另一手扳對方的腿;另一種摔法是1975年出土於湖北江陵鳳凰山秦墓中木篦上的漆畫《摔跤圖》中的方式:無固定抱法,可使用擊、打、摔、拿等多種形式;還有一種是吉林集安洞溝出土的東漢高句麗角力圖中的固定摟抱對方腰部的摔法。這些出土文物中的角力者都是上體裸露,隻穿長褲,或者短褲,孔武有力的壯漢。摔跤是一種格鬥技術,它需要各種類型摔跤好手之間的較量、切磋,以便從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摔拿搏擊方式吸取營養,發展起來。中國古代摔跤家們這種交流的機會是很多的,如與摔跤術頗為發達的西域的交流就頻頻出現於史書,上麵提到的金日石,單就來自匈奴。當然,由於當時人們狹隘的民族情緒,常使這種較藝交流成為生死之爭,有時會出現傷殘甚至摔跤手當場殞命的嚴重後果。如晉武帝司馬炎時,從西域來了一個精於摔跤的胡人,所向披靡,晉人不敢與他交手,晉武帝感到麵上實在無光,就到處招募勇士,最後征召到有一身勇力的庾東,與這個胡人進行了激烈爭鬥,將其摔死(《晉書庾闡傳》)。由於摔跤逐漸成為酒宴慶典、招待來賓時的一項不可缺少的表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