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田徑運動
田徑是由跑、跳和投擲這三種人類最基本的身體活動方式組成的。人們經常說田徑是所有體育運動的基礎,其實,這些最基本的活動能力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尤其是在早期社會中,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還相當弱小,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血肉之軀的敏捷與力量,無論是在與獸拚搏的打獵中,還是與人廝殺的戰爭中,取得勝利的往往是那些跑得快、跳得遠、投得準的人。雖然,在中國的古文字裏沒有“跑”和“跳”兩個字,但是與跑同義的詞,像奔、趨、走、利趾和與跳同義的詞如躍、超距、逾高、踴等早就出現在史籍中。今天屬於田徑項目的種種體育手段,從遠古時期開始就在人類社會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浩如煙海的史籍裏留下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最早的傳說莫過於《山海經海外北經》中記載的“誇父追日”了。這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名叫誇父的巨人,住在北方,看到太陽每天駕著萬丈光芒的金車,從東山上隆隆馳出,轉眼間跨越了千山萬水,在一片雲霞中消失在西方,便下定決心,要與太陽賽跑!於是大踏步地向太陽追去,高山險阻,河流湖泊在誇父的腳下飛快地向後移去,比賽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勝利已經在望。但是,與炎炎烈日長時間角逐,使誇父口渴難禁,於是俯下身來痛飲江河之水。不料,一口氣喝幹了黃河,又喝幹了渭河,誇父還是渴得厲害,隻好去北方的大澤喝水,由於過度的幹渴,這個巨人倒下了,但是他的手杖化作一片桃林,累累的果實飽含水分,給路人納涼解渴。
當然,這隻是一個神話,但它表達了古代中國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願望。由於跑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出了不少能跑善走的飛毛腿,他們的耐力和速度,可以讓今天的長跑家們驚歎不已。西周(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的一個銅鼎上的銘文留下了這樣一段記載:一次周成王(公元前1024—公元前1005年)去淇田鼓勵農耕。在返回王宮的路上,成王手下的侍從在疾馳的馬車後奔跑相隨,直到王宮。因此得到10家奴隸的賞賜。中國古代的田徑運動往往與軍事訓練密切地聯係在一起,成為軍營生活的重要內容。進入春秋戰國以後,步兵的作用日益重要,士兵奔跑跳躍的能力成為戰鬥力強弱的一個重要方麵,於是各國都非常注重培養士兵的速度、耐力和彈跳能力。
處於東南地區的吳國本來是一個力量薄弱的小國,後來勵精圖治,啟用有能力的謀臣戰將如巫臣、伍員、孫武等,嚴格訓練軍隊,迅速強盛起來。吳國為訓練士兵長途奔襲的能力,采用大運動量的訓練方法,讓士兵全副武裝,連續奔跑300裏才休息(《墨子非攻》)。這個距離大約相當於現在的35公裏,因此速度是相當可觀的。這種訓練後來果然在實戰中發揮了作用。公元前506年吳軍選用身強力壯的士兵500名,能跑善跳的士兵3000名作為先頭部隊,長驅直入,深入楚國腹地,五戰五勝,最後直搗楚國都城郢(《呂氏春秋論威》)。魏國的著名軍事家吳起(—公元前381年)也非常重視士兵體能的培養,他主張將能走善跑、善於跳高跳遠的士兵集中起來組成一支精銳的突擊部隊(《吳子圖國》)。長跑也是魏國選拔步兵的一項重要考試,要求士兵披甲帶劍,攜帶需要12石的力量才能拉開的強弓勁弩和50支箭,還要扛上三天的口糧,在半日之內奔跑100裏。能通過這項高水平測驗的軍士可以免除他家的賦稅(《荀子議兵》)。
戰國時的車兵也有良好的奔跑能力,他們不僅身材高大,跑起來可以追上快馬,而且還能在快速的奔跑中跳上疾馳的戰車(《六韜武車士》)。能跑善跳的將士在戰鬥中經常被挑選出來執行特殊的任務,如魯哀公八年三月,吳國和魯國發生戰爭,魯國大夫微虎,決定夜襲吳軍,挽回敗局。為了選出精銳的武士,他在軍帳前設置了一個跳高標誌,能跳過這個標誌三次的才能入選(《左傳哀公八年》)。大約成書於戰國中、後期的軍事著作《六韜》告訴我們,當時在選取車兵和騎兵時,對跑跳和力量有相當嚴格的標準。入選者的年齡當在40歲以下,身高不低於七尺五寸,車兵的跑速要能夠追得上疾馳的戰車,
而且能在高速奔跑中,在戰車上跳上跳下,雙臂能開八石的強弓勁弩。騎兵也是體格壯健,而且具有常人隻能望其項背的奔跑速度(《六韜》卷六)。
由於奔跑跳躍能力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各國的君主們都非常珍惜體能出眾的將士。就像軍事家吳起說的,任何一個軍隊中,都有一些虎賁之士,力量之大可輕舉銅鼎,身輕體捷,可輕鬆地與戰馬一起奔跑,這樣的人才要給以特別的對待(《吳子料敵第二》)。《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晉國的一員猛將魏〔chōu抽〕違反了軍令,晉文公十分惱火,想按照軍法處死他,但又舍不得這個難得的將材。正好,這時魏正在家中養傷,晉文公就派人去慰問,實際上是查看魏
的傷勢如何,如果傷得很重,再也不能上陣打仗,就把他按軍法處決。如果傷得輕,就不再追究了。魏雖然是一個鹵莽的武人,可是粗
中有細,早已明白晉文公的意思,就包紮好胸傷,裝作十分輕鬆的樣子,縱身跳高300次,又向前跳300次,表示自己還十分強健,就這樣保全了性命。
在元朝的軍隊中,長跑也是一項重要的訓練內容。元世祖忽必烈用一種稱為“貴由赤”的賽跑來考核士兵。“貴由赤”的蒙語意思是“快行者”。這種快行者的比賽,由朝廷委派“監臨官”進行監督和裁判,要求賽跑者全副武裝在三個時辰(六個小時)內跑完從河西務(今河北省武清縣西北)到大都(北京),或者從泥兒河(在今河北省宣化縣東15裏)到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北上都河岸)之間180裏的路程。起跑時,在比賽者麵前拉起一條起跑線,以避免“後先參並之爭”。比賽結束時,皇帝親臨終點賞賜優勝者,第一名獲銀餅一個,第二名緞子四表裏,第三名二表裏,以下各一表裏,眾人“俯伏呼萬歲”謝恩。這種比賽每年進行一次(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大量的長跑人才不僅出現在軍事訓練中,古代傳令送信的郵遞也培養出了無數個“神行太保”。宋代的文書郵遞分為三等,有步遞、馬遞和急腳遞。宋代科學家沈括告訴我們,急腳遞的速度最快,所謂急腳遞就是指在戰爭時期設的用跑步接力的方式傳遞快件,一天可跑400裏。在宋神宗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7年)還有一種金字牌的急腳遞。士兵手持紅底金字的木牌,閃閃發光,行人望見,紛紛避路,驛卒飛身疾跑,如風馳電掣,一天可行500裏(《夢溪筆談》卷十一)。這種急腳遞的驛卒應該說是最早的職業長跑家了。
急腳遞的郵遞方式後來也為金國和元朝所采用,金章宗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設置了“急遞鋪”,相當於今天的快件郵遞業務,驛卒腰係銀鈴,手裏拿著長槍,行人聽到鈴聲即讓開道,這樣驛卒可以放開大步趕路,一天可以走300裏(《金史章宗本紀》)。居住在台灣島上的少數民族在與大自然長期的鬥爭中錘煉出了一副強健的體魄和剽悍的性格。由於他們狩獵的對象中常有善於奔跑的鹿,因此很注意對年青一代奔跑能力的訓練,從小就練習赤足跑、跳,經年累月,腳掌上長出厚厚的繭,赤腳在荊棘上走、跑,就像在平地上一樣。有意思的是,在長途跋涉時,他們手腕上帶著手鐲,一邊走一邊用手中的銅瓦敲擊手鐲,聲如鳴鍾,步行的速度快得驚人,一天可以走300多裏,就是快馬也追不上(《清稗類鈔技勇類》)。長距離的奔走很容易使人疲勞,台灣少數民族以銅瓦敲擊手鐲發出的聲音來消除疲勞實在是一個聰明的辦法。藏族的賽跑活動往往與宗教活動結合在一起。根據《西藏誌》記載,有三種賽跑。一種是受蒙古族的影響,從達賴喇嘛第五世(公元1641—1680年)開始設置的。每當藏曆正月十五清晨,在宗教的祈禱儀式後,先舉行一種無人乘騎的賽馬,然後就是賽跑。頭一個到達布達拉宮的先向達賴行禮,然後,得到綢緞作為獎品。另一種在藏曆的七月進行,大概與求雨有關。
還有一種是在郊宴時或雨季後舉行的僧侶賽跑。跳躍也是一項娛樂活動,南朝的宋順帝就曾經與他手下的人比賽跳高(《資治通鑒》卷一三四)。
在北方的少數民族中流行著一種跳駱駝的活動,這項活動首次見諸於史書,是與一個遼國青年將領蕭忽古的名字聯係在一起的。鹹雍初(公元1065年),蕭忽古隨招討使趙三去向抗命的番部問罪,該部請求投降,其中有一善跳者,縱身跳上駱駝,神情頗為傲慢,以挑釁的目光看著來使。趙三知道,如不壓住對方的囂張氣焰,就有可能壞大事,急問左右,誰有此本領。隻見蕭忽古身披重甲縱身一躍,
就十分輕鬆地跳上高大的駱駝(《遼史蕭忽古傳》)。金國的蕭仲恭也有這種過人跳高能力(《金史蕭仲恭傳》)。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上,不少能跑善跳、膂力過人的田徑奇才在史籍中留下了他們的名字。如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暴君夏桀和殷紂,雖然將國家管理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卻都有一身罕見的勇力,能“手搏豺狼,足追四馬”(《史記律書》)。
儒家的祖師爺孔子不僅力氣很大,能舉起關城門的大木棍,而且跑得也很快。漢代將領甘延壽,在投石、跳躍方麵有超乎常人的能力。他跳高曾經越過警衛的崗亭,據說他還能將12斤重的石頭投出200步以遠(《漢書甘延壽傳》)。南北朝時期,陳武帝陳霸先手下的大將周文育也是一個運動天賦極高的人才,他11歲時就能跳高五六尺,小夥伴中無人可及。長大後他的跑跳才能多次助他屢建奇功,如在征戰侯景的一次戰鬥中,他身陷重圍,坐騎倒斃,情況萬分險惡,周文育右手搏戰,左手解鞍,飛身衝出重圍。還有一次在水戰中,周文育竟然隻身一躍,跳入敵船,斬敵頭目,獲敵船而歸(《陳書周文育傳》)。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不僅寫得一手敦厚凝重、氣勢雄偉的好字,他的彈跳能力也和書法一樣出類拔萃,可以稱得上是古代的跳高家。顏真卿到了老年,身體仍然強壯得像三四十歲的人。他曾經讓人用席子繞自己的身體圍成一圈,然後一個原地挺身縱跳,就十分輕鬆地從席圈中一躍而出(《唐語林》)。南北朝時有一個將領楊大眼是個速度驚人的短跑家,他曾在自己後腦勺上拴了一根長達三丈的繩子,然後放開步子飛跑起來,這條繩子居然飄成與地麵平行的直線(《北史楊大眼傳》)。南北朝時陳朝的黃法氍〔qú渠〕可以一天之內步行300裏,跳遠三丈(《陳書黃法氍傳》)。東魏的孝靜帝元善見(公元534—550年)能挾著石頭獅子越過牆去(《魏書孝靜帝紀》)。五代十國時,廬州人吳主楊行密,也是一個“神行太保”,能“日行三百裏”(《舊五代史》卷一三四)。古代中國沒有擲鐵餅、標槍這些古希臘的投擲運動,但是投擲運動在中國也是很早就出現了。還是在原始社會階段的帝堯時期,就有了一種叫做“擊壤”的投擲遊戲(《逸士傳》、《論衡藝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