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古代養生體育(下)(2 / 3)

由於葛洪的努力,古代養生術的各種方法開始互相取長補短,逐漸融合。導引術中越來越多地引進了行氣、按摩等方法,人們越來越注意兼習多種養生術,以取得全麵鍛煉的效果。在葛洪之後,陶弘景在他的《養性延命錄》中輯錄了《導引經》,保存了許多寶貴的隋唐以前的導引資料。其中提到在清晨做的一套導引術中有狼踞、鴟顧、頓足、叉手、伸足、熨眼、搔目、摩麵、幹浴等動作。從兩晉南北朝開始,士大夫階層練習導引行氣術成為一種社會風氣,著名書法家,被人們尊為“草聖”的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就練習一種叫做“鵝掌戲”的導引術,模仿鵝的劃水、行走、亮翅、覓食等動作,這種練習大大增強了他的手臂力量。此外他還服氣練靜功。有了這樣的功夫,王羲之寫起字來龍飛鳳舞,達到極高的造詣。據說他的筆力雄厚,寫出的字不僅力透紙背,而且入木三分。

人們都知道王羲之高明的書法來自於他的刻苦,卻不知若沒有導引行氣術,他的書法也難以達到這種爐火純青的境界隋唐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鼎盛時期,氣魄恢宏大度,對各種學問流派都兼收並取,各種流派的養生術在這時也逐漸彙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博大精深的體係。在這一時期,醫療導引術達空前繁榮的程度,在隋朝巢元方的醫書《諸病源候論》中列有260多條氣功養生法。唐代醫學家王燾的《外台秘要》中所記載的導引方法竟然多達300種以上。這裏應該特別提一下精通養生術的唐代醫學家孫思邈〔miǎo秒〕(公元581—682年)。孫思邈一生不圖名利,先後拒絕了隋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請他當官的邀請,在民間行醫長達80多年,並做了大量的研究,將醫學與養生緊密地結合起來,寫出了《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攝養枕中方》等一係列著作,其中有大量導引行氣的養生內容,除了行氣煉意的靜功外,還有許多導引按摩方法,如天竺按摩法、老子按摩法等。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但是,靠著自己高超的養生術活到了102歲的高齡。唐代以後由於醫藥學的發展,中醫的理論和醫療水平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導引雖然仍然發揮著治療疾病的作用,但它在醫學中的地位與以前相比大大地降低了。這種情形促使導引養生術更加積極地朝著預防疾病、健身保健、修身養性、長壽延年的方向發展。因此,從宋代以後,用於養生保健的導引功法發展非常迅速。從宋代開始,中國古代導引術改變了以前過於繁瑣、不易學習掌握的不足,向精練成套、簡便易行的方向發展。新的導引養生術不用花多少時間就可以掌握,每天練習用的時間也很短,這說明了人們對導引認識的深化,已經有能力刪去那些沒有用處,或用處不大的內容。導引由繁到簡,很容易在社會上普及推廣。宋代出現了三種有很大影響的導引術。

一個是宋朝初年陳摶〔tuán團〕創編的一套“十二月坐功”,共24個術勢,按照一年中24個節氣進行練習;第二種導引術是道士蒲虔貫創編的“小勞術”,是一種以按摩為主的健身方法。蒲虔貫認為要保持健康,需要身體活動,

但是運動量要小,不應該使人練得精疲力盡,“勞”是指身體活動,因此叫“小勞術”。這種用小運動量健身的理論,早在《內經素問》中就有明確的論述,東漢時華佗的五禽戲也是堅持這一理論,經常運動是必要的,但是不要過分。這種健身觀點幾千年來一脈相承,成為中國養生術的一個重要準則。這套“小勞術”包括簡單的體操和頭麵部、四肢和軀幹的按摩,有空就可以練,簡單易行(蒲虔貫《保生要錄》);第三種導引術是至今仍然廣為流傳的“八段錦”。“八段錦”究竟是誰創編的,史書中沒有記載,實際上它經曆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吸收了多種導引術和行氣術的精華而成。“八段錦”凝集著無數古代養生家的心血,從北宋末年起在民間流傳開來,並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直到清代末年才逐漸定型。“八段錦”動作簡單,而且有便於記憶的套路歌訣。“八段錦”的套路歌訣有多種版本,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這套導引術雖然隻有八節連貫的動作組成,但是對身體的鍛煉卻相當全麵,

而且與行氣結合在一起,這樣全身上下、內外都練到了,真是少而精,因此人們以彩色錦緞來為這套健身功法起名是再合適不過了。宋代時印刷術的革新,為大量出書印書提供了方便,於是從宋代開始,特別是在明清兩代,人們對古代大量的養生資料進行了整理、分析,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又大大地前進了一步。

在明、清時期出現的一係列著作,將有數千年曆史的古代導引養生提到一個新的水平,如,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冷謙的《修齡要旨》、龔廷賢的《壽世保元》、胡文煥的《壽養叢書》、羅洪先的《萬壽仙書》和清代的《壽世傳真》、《內功圖說》等。那種單純的肢體運動的導引、按摩在明代已不多見。導引越來越注意把肢體運動、按摩和行氣結合在一起,如在明朝周履靖的《夷門廣牘赤鳳髓》中記載的“五禽戲”,不僅術勢有了變化,而且增加了行氣的要求。明代出現的托名達摩創編的“易筋經十二勢”也反映了這個趨勢,這組由12個動作組成的徒手導引操把調息練氣與肢體活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既練外又練內,強身健體功效顯著。不過易筋經與以往的導引術相比有重要的區別,以往的導引術基本上是以治病防病為目的的保健功法,而易筋經則是具有鮮明強身壯力特點的強壯功,動作剛勁有力,與武術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習練少林拳的人多以易筋經為基本功,通過練習易筋經而“氣盈力健,骨勁膜堅”。這種內外鍛煉結合越來越緊密的趨勢直接導致了後來風靡世界的太極拳在明末清初的出現。太極拳就是一個將內功與武術的技擊動作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範例。它既有導引的特點,又有氣功的效果,還保持並增強了武術格鬥的功能。可以說太極拳也是中國古代養生術幾千年發展的一個結晶。

二、行氣術的發展

“氣”是我國傳統中醫理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人生來俱有的“先天之氣”,即“元氣”,和出生以後,通過飲食呼吸獲得的維持生命活動的“後天之氣”。元氣是人生命的根本,元氣充盈就意味著健康、長壽。但是一個人自脫離了母體後,他與生俱來的元氣就開始了逐漸衰退的自然過程,

這就必須用後天之氣來不斷補充。所謂行氣術,就是用後天之氣對元氣進行補充,使之繼續保持充盈狀態的方法,它的核心是將人的身心環境調整到一個最有利於由後天之氣向元氣轉化的狀態,保持後天之氣轉化為元氣通道的暢通,以達到養生的目的。這就是《呂氏春秋先己》所說的“用其新,棄其陳,腠〔còu湊〕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盡管行氣養生的術勢五花八門,關鍵點卻隻有兩個方麵,即意念控製和呼吸運動。由於控製意念有多種方法,呼吸運動也有許多方式,因此功法很多。這些功法一般是用該功法的特點或功種來命名,在史籍中常見的有行氣、引氣、調氣、服氣、食氣、練氣、胎息、靜坐、禪定、坐禪、存想、反觀、內視、守一、六字訣、內丹術等等。用現代氣功的觀點來看,都屬於氣功中的靜功。

行氣養生術十分注重練習時安靜的精神狀態,老子和莊子就是主張“以靜養生”的。老子說過,致力於“虛”要徹底,保持“靜”要專心(《道德經十六章》);《莊子在宥》也說一定要清虛安靜,不要勞動肢體,才能長生。中國古代早期的行氣術是怎樣進行的還不十分清楚,雖然《莊子逍遙遊》提及有“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仙人。司馬遷也說過,老子由於善於修道養壽,活了160多歲,有的甚至說200多歲(《史記老子列傳》)。孟子也說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還提到過“存夜氣”。但是這些人是不是用行氣術來養生的,還缺乏確鑿的根據。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最早的關於行氣術的史料是戰國時期的《行氣玉佩銘》。這篇鐫刻在12麵體柱形的玉佩上的銘文,隻有短短的45個字,非常簡練地描述了呼吸行氣的具體方法:“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夭。天幾舂〔chōng充〕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據郭沫若的解釋,意思是說,吸氣深入則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則定而固;然後呼出,像草木之萌芽,往上長,與深入時的徑路相反而退進,退到絕頂。

這樣,天機便朝上動,地機便朝下動,順此生之則生,逆此生之則死。這是目前人們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氣功理論的敘述。生活在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在他的名篇《楚辭遠遊》中,對當時的氣功有一些描述,使我們了解到當時士人們的確掌握了一些吐納方法。他寫道,我要吸食六氣渴飲清露,含漱朝霞呼吸正陽之氣。保持自己精神清新純淨,精氣入濁氣出吐故納新。屈原也提到了辟穀服食的養生術:我要吸飲飛泉裏的泉水,把美玉的花朵作為食糧。我的貌如美玉光彩照人,我的精神純粹開始強壯。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一篇專講氣功的文章,抄寫的時間大約是漢高祖至漢惠帝期間(公元前206—前188年),叫做《卻穀食氣篇》。文中提到了一種不吃糧食,隻吃石韋(一味中藥),靠食氣(呼吸鍛煉)進行的行氣術,還對不同年齡的人提出不同的練習次數,並提到了在春夏秋冬四季中適宜練功和不宜練功的氣候條件。這種練功方法在秦漢時期已經有相當的影響,為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的張良,在功成名就後就準備跟隨一個名叫赤鬆子的方士去練這種不吃飯的氣功(《史記留侯世家》)。

可見行氣養生術當時就已經在上層社會中流行開來。從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是行氣養生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東漢後期,道教開始盛行起來,道教的目的是成仙得道、長生不死。道教主張“肉身成仙”,就是通過修煉把肉身凡胎的普通人變成長生不老的仙人。導引氣功成為他們修煉的重要手段和研究對象。許多很有學問的人看破紅塵,皈依了道教,住在遠離塵世的名山深處,一心一意地探索長壽的辦法,出了一大批十分卓越的養生家。所以,盡管道教和其他任何一種宗教一樣,在總體來說是反科學的、迷信的,甚至是荒謬的,但是在養生方麵道教確實留下了不少值得今天的人們認真整理、分析的東西。在東漢後期出現的兩部重要道教著作對古代氣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部是托名於吉寫的道教經典《太平經》,另一部是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