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季節性的民俗體育(上)(1 / 3)

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生產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隨著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而改變生活的節奏,包括人們的體育娛樂活動。在長達數千年的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影響下,一些獨特的季節性的民俗體育活動,如登高、放風箏、踏青、龍舟比賽、踢毽子、高蹺、旱船、雲車、跑驢、霸王鞭、太平鼓、竹馬、秧歌、舞龍、舞獅等,在古代中國深深地紮下了根。這些活動往往與一年中各種季節性的節日,如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上巳節(三月初三)、端午節(五月初五)、重陽節(九月初九)等聯係在一起,成為季節性節日慶祝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麵簡單地談一談今天人們家喻戶曉的這些活動在曆史上是怎樣演變過來的。

一、春遊

每當寒冷的冬天結束,融融的春風便開始在遼闊的大地上鼓蕩,殘雪消融了,草兒變青了,樹葉變綠了,在嚴寒的威逼下不得不在整整一個冬天把自己的活動限製在室內進行的人們,換掉身上臃腫的冬裝,步履輕快地來到郊外,在春天和煦陽光的撫摸下,自由地呼吸充滿青春氣息的新鮮空氣,和大自然的萬物一樣享受明媚的春光帶來的無限快樂。春遊的時候,正是萬物萌發的季節,大地綠草如茵,到處都是生氣勃勃的一片青綠,因此,又叫“踏青”。由於中國疆域廣闊,氣候多樣,各地季節不盡相同,因此外出踏青的時間也有不同。如南方在農曆正月就開始了,而北方則多遲至農曆三月。春遊的習俗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早在西周時,在立春這一天,天子要率百官去郊外舉行迎春儀式,祈禱老天保佑,鼓勵農事(《禮記月令》)。漸漸地,這種宗教活動就成了習俗,一直延續了下來,並逐漸增加了好多其他的娛樂活動。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的孔子就非常喜愛春遊。孔子雖然是創始儒家學派的文人學者,身體卻非常強健,力氣大,跑得快,一點兒也不像後來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有一次孔子的學生曾點說,他最喜歡的一項活動就是在風和日麗的晚春,穿著新做的春服,與幾個朋友去沂水遊泳洗沐,讓溫暖的春風吹拂全身,然後高歌長吟返回,孔子非常讚同他的看法(《論語先進》)。

漢代的春遊是與消災除邪的習俗聯係在一起的。我國古代在陰曆三月上旬有一個“上巳”節。每到這一節日,人們要在河邊用香草浸泡的水將全身上下洗個幹幹淨淨,以避疾病和災禍,這叫做“祓禊”。西漢對這一節日十分重視,每年這一天京城裏從天子、貴婦到平民百姓,男女老少,來到城東的灞水岸邊,沐浴祓禊。進入東漢,上巳節的活動,更增添了許多世俗的色彩,成為一種受人歡迎的郊遊娛樂活動。官民們不僅在郊外的河溪中洗濯一淨,還要娛樂一番。如大將梁商就在上巳日在洛水畔,麵對暮春美景,不禁放聲高歌,一快胸臆(《後漢書禮儀誌》注)。自魏晉以後,這種暮春出遊成為一年中十分重要的娛樂活動。屆時,人們攜酒出城,宴飲娛樂。文人墨客們還在水邊相聚賦詩,“曲水流觴”留下許多傳流千古的名篇佳句。春日郊遊到唐代就已經成為非常流行的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每年一到寒食清明時節,就興起了一股強勁的春遊之風。天還沒亮,首都長安的青門(東門),“車馬已喧天”,浩浩蕩蕩的春遊大軍已經出動。那些景色優美的遊覽勝地,如城東南的曲江池、杏園、東遊園,城郊西南的昆明池、定昆池,城南的樊川等公園樹林中,遊人如織,幾乎找不到一塊空地。風流的長安青年們喜歡成群結隊地騎馬出遊,遇到一片好林子便下馬拿出酒來豪飲一番。有的遊興大的富家子弟甚至在園林中設置帳篷。在春遊時,長安的仕女們也不甘落後,漫步空氣清新的林木中摘花折柳,玩得好不開心(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唐代的詩人更是春遊中的積極分子,他們有的合家出行,“今年寒食好風流,此日一家同出遊”(元稹《寒食日》),有的騎馬覽勝,“碧草追遊騎”(白居易《和春深》),有的徒步漫遊“雕陰寒食足遊人”(韋莊《丙辰年?州寒食》)。

杜甫春遊歸來時還戀戀不舍地頻頻回頭盼顧,留下了“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唐代春遊的規模之大,是十分罕見的,杜甫對當時長沙清明春遊有生動的描寫:“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豔明媚,爭道朱蹄驕齧膝”(《清明》)寒食清明春遊中觀花、鬥雞、蹴鞠是當時十分普遍的景象。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是唐代人們外出春遊的又一熱點。屆時人們出城沐浴祓禊,戲水為樂,踏青賞花,臨水宴飲。車水馬龍,聲勢浩大,再加上一些遊人們的行為不夠文明,折花攀柳,天上的飛鳥和水中的遊魚都嚇得回避不迭:“滿園賞芳辰,飛蹄複走輪。好花皆折盡,明日恐無春。鳥避連雲幄,魚驚遠浪塵。”(許棠《曲江三月三日》)宋代時城市發展很快,出現了以表演各種各樣的雜耍為生的民間藝人。這些藝人們把春遊看作是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給遊人們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戲。因此,春遊活動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吸引了更多的人們加入春遊的行列。宋代的學校甚至還給學生放春遊假,

讓學生們痛痛快快地放鬆一下。《武林舊事》也記載道,在清明節前後10日,城裏的仕女們梳妝打扮得整整齊齊、漂漂亮亮,成群結隊地出來觀賞,從早到晚遊人不斷。明代北方城市居民的春遊似乎持續得時間比較長,如沈榜就有對明代端午日踏青的記載,屆時北京的士人們互相約好,攜帶著酒饌果品,到郊外春遊,地點多選在天壇鬆林、高粱橋柳林、德勝門內水關、安定門外滿井等地(《宛署雜記》)。春遊,這一回歸大自然,娛樂身心的古老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古往今來,春遊冠得許多雅稱,古稱為遊春、踏青、尋春和探春。許多古代文獻都記載春遊習俗的生動景象。如《論語》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記述了孔子春日裏帶著學生到郊外踏青春遊之事。以後這種春遊習俗,曆代相沿不衰,特別到了唐宋,更是盛行。“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杜甫描繪的就是唐代人們春遊的盛況。春季郊野,萬木吐翠,芳草茵茵,百鳥爭鳴,陽光和熙,空氣清新,置身於這如詩如畫的環境中,能使人心胸開闊,疲勞消除,精神振奮,還能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增加腰腿肌肉的活動,加強心髒和肺的功能,可降低血脂、血壓、防治心血管病,因而,春遊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觀光型春遊,特點,以走為主,山間湖畔無不留下此類人的足跡,對清新空氣,怡人景色敏感。由於參加觀光型春遊的人大多目的為了放鬆。因此以中老年人為主,多以聚會的形式出現,邊賞景邊聊天倒也其樂融融。

注意事項

要注意衛生保健,春天氣候變化無常,時風時雨,外出春遊時定要備足衣服,攜帶雨具,以防雨淋,傷風感冒。春遊時,如在外野炊野餐,要注意飲水和飲食衛生;不要坐在陰涼潮濕的地方,以免受潮致病;野炊時要注意風向,不要隨便丟棄火種,餘火熄滅。有過敏病史的人,要盡量回避有花之處。適當預備一些常用成藥,如黃連素、避瘟丹等治療腹瀉及消炎的藥物。要避免過分勞累,特別是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春遊時要量力而行。春季花木繁盛,有過敏病史的人要遠離花粉等過敏源或在春遊前服用抗過敏藥物;四處觀光自然要走很長的路,放棄細而尖的高跟鞋,把自己的腳放在一雙舒服的平低鞋裏,這樣才能保證愉快的春遊不會被意外打斷。春遊都會遇上低溫陰雨、濃霧、強對流天氣以及雷電的氣候狀況,正是“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所以,遊客要注意穿著適當,不必太多,也不能太少,一般來說,一定要提前取得旅遊當地的氣候資料,記得隨身帶件保暖的外套。雨具是春遊必須隨身攜帶之物,最好帶一把小小折疊傘或雨衣。鞋一定要舒適,女士出遊不要穿高跟鞋。如果走到腳部紅腫了,就在臨睡前用熱水泡泡腳,疏通一下經脈。春季是一個潮濕多雨水的確良季節,蚊蟲和細菌特別容易滋生,因此應盡量避免飲用生水和吃不衛生的食物。若有暈車、暈船、暈機的病史,出遊前不應吃得太飽,而且預先服用暈浪片等藥物或不停咀嚼口香糖和含葡萄糖的食物,挑選一些通風透氣的位置坐,如有不適應馬上進行治理。春光明媚,風和日麗,正是戶外攝影的好時機。在出外旅遊之前,最好先檢查一下相機的性能,以免到時候浪費膠卷又浪費美麗的景色。拍照後相機的護理也十分重要,千萬不要讓相機受潮,這樣才能保證拍出來的相片完美無暇。室外景點所使用的膠卷。一般來說,若不專業攝景,戶外可用ISO100卷,如果在岩洞或光線較差的地方就要使用ISO200的膠卷。

春遊類型

聚餐型春遊,特點:以吃為主,此類人一般攜帶大量裝滿的塑料袋,對有大片樹陰的公共綠地反應敏感。

聚餐型春遊多以家庭為單元,既要照顧到老年人走不動路,又要滿足孩子對零食的追求,折中路線當然是帶上一塊塑料布,把家庭餐桌挪到自然大氧吧裏。對聚餐型春遊的提示是,注意食物衛生,盡量不吃生食或非一次性包裝的熟食;確定聚餐地點時,腳下留情,不要去有明確警示的綠地;吃完後注意環保,將垃圾裝袋帶走或丟入垃圾桶。攝影型春遊,特點:以照相為主。此類人一般有一台比較專業的相機。對各種景物均有獨特的觀察視角和表現方法。參加攝影型春遊的人基本是單槍匹馬的居多,常會為某個場景深深陶醉而頻頻按下快門,因此提醒此類春遊者,一定要帶足膠卷,免得錯過美景而落下遺憾,同時在取景時也要注意安全,不要為了選角度而冒險。自虐型春遊,特點:以自虐為主,此類人一般是被逼所迫

春遊好處

春遊已成為兒童喜愛的活動。每到春天,學校就會組織同學們去春遊,感受春天的氣息。首先是釋放壓力,放飛心情。置身山水之間,從心理上遠離城市的喧囂,工作兒童春遊的壓力,自然讓人的緊張和焦慮得以釋放,心靈得以休複,並獲得積極迎接挑戰的信心和智慧;其次,激發思維,萌發創新。從人的生理心理機製看,春遊有利刺激人腦的“快樂中樞”,從而讓人心情舒暢,精神愉悅,潤滑思維,激發創意;第三,自然教育,潛移默化。人為的教育多有斧鑿、壓抑之嫌,缺乏人性關懷,而從大自然獲得心靈啟迪、獲得經驗智慧,其形如春雨潤物,其效也快樂而又實效。這一點對兒童教育尤其必要和適宜;第四,激發愛心,增加審美。春遊,最易使人生發親近自然,感悟自然的情懷;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絕妙結合,最易激發人的審美情趣,喚起愛心,熱愛生活和工作;特別當人的夢想與春之美景在刹那間碰撞時,往往使人的心靈頓悟和升華;最後,啟人反思,催人奮進。春之貴在於其絕美而短暫,“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常恐秋節至,黃華葉衰……”,正因其時光短暫,人們在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之餘,更易反思生命,從而更加熱愛工作,追求效率,永無止境。

二、放風箏

在中國許多地區,尤其是在北方,春天的空中總是飄蕩著五彩繽紛的風箏。這些風箏設計精巧,千姿百態,在無邊無際的藍天上得意春風,盡情地飛舞盤旋,使剛從冬眠中蘇醒過來的世界充滿了盎然生機。人人見了人人愛的風箏,在中國有著相當悠久的曆史。風箏又叫紙鳶〔yuān冤,老鷹〕,但是,最早的風箏可不是像現在這樣在用細竹紮好的骨架上糊上紙製成的,而是隻用木頭和竹子做的。在春秋戰國時期,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公輸子曾經用竹木為材料做了一隻木喜鵲,據說可以連續飛行三日(《墨子魯問》),這可能就是最早的風箏了。用竹木做一種會飛的鳥很不容易,據說墨子用了三年的時間才製成一個木鳶,但是隻能在空中飛一天(《韓非子外儲說》)。在造紙術發明以前,做風箏又貴,又不容易,因此在漢代以前,這種木鳶不可能普及。到了東晉(公元317?420年),風箏開始流行起來。在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唐代,放風箏的風氣才大大盛行起來,風箏的製作技術也達到很高的程度。唐代詩人在一首詩文裏描寫到,一隻鳥形的風箏在高空翩翩然飛來飛去,看上去就像一隻真的鴻雁,甚至野雁也上當受騙,飛來給這隻風箏做伴(唐采《紙鳶賦》)。唐代還出現了帶有燈光和發出哨聲的形形色色的風箏,在夜空中如繁星點點,皓月當空。風吹入高空中風箏的竹管,發出陣陣悅耳的響聲,遠遠傳來好像有人撥動古箏的琴弦,因此,紙鳶又被人們叫做風箏。自唐代以後,風箏更加流行,成為家家戶戶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活動。

宋代的城市中出現了出售風箏謀生的小商小販。風箏有多種類型,金末石抹世?,7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