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ī績〕的詩中就有“鴟鳶雕鶚”等各種飛禽。清代的《紅樓夢》中又進一步提到了蝴蝶、美人、軟翅子大鳳凰、大魚、大螃蟹、大紅蝙蝠、大雁。其中大雁風箏還是一連七個的一串,還有“門扇大的玲瓏喜字帶響鞭,在半天如鍾鳴一般”(《紅樓夢》第七十回)。民間有不少放風箏的高手,一些小青年熱衷於一種互相爭鬥式的風箏比賽,就是想方設法用自己的風箏將對手的風箏線絞斷。這種鬥風箏的場麵十分熱鬧(《武林舊事》)。宋代的皇帝徽宗就很喜歡放風箏,他在禁城中放的風箏有時會落到城外平民百姓家(王明清《揮麈錄》)。曆代的文人墨客寫下了無數詠哦風箏的詩歌,如宋代名相寇準就有“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清風如可托,終共白雲飛”(《紙鳶》)清朝後期的大文學家曹雪芹也是一個製作風箏的行家,他的好朋友敦敏在自己家裏陳列著曹雪芹紮製的各種各色風箏,“羅列一室,四隅皆滿,致無隙地,五光十色,蔚然大觀”(《瓶湖懋齋記盛》)。不僅如此,曹雪芹還對風箏紮、糊、繪製造工藝和放飛技術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撰寫了專論風箏製作技術的著作??《南鷂北鳶考工誌》。一個博古通今的天才文學家,能對士大夫們鄙視為雕蟲小技的風箏進行這樣認真的研究,在當時實在是不容易的。更為可貴的是,曹雪芹作此書並不是為了自我消遣,而是“將以為今之有廢疾而無告者,謀其有以自養之道也”。也就是說讓那些身有病疾而求助無路的殘疾人,可以靠製風箏為業生活下去風箏對人的健康很有益處,因為放風箏必然要選擇空曠的地方,空氣清新;另外,放風箏需要有一定的身體活動,腿要走,手要拉,頭要仰,臂要揮,全神貫注。古人已知道小孩在放風箏時,仰著頭,張著口,可散發內熱,去病除災(《續博物誌》)。就是大人在放風箏時,也會在心境上返老還童,“忘情憂樂,不複知老之將至矣。”古代民間還有一種放斷線風箏的習俗。就是等風箏升入高空後,剪斷放飛線,讓高空的氣流攜帶著風箏,越飛越遠,最後消失在碧空中。
這樣做的意思是讓病痛、災禍和種種不幸都隨著斷線的風箏一去不返。《紅樓夢》中多病的小姐林黛玉就希望用風箏來“放放晦氣”,周圍的人也勸她多放些,“把你這病根兒都帶了去就好了”(《紅樓夢》第七十回)。我國東北朝鮮族地區也有類似的習俗,稱為“放厄鳶”。那裏的兒童們每年年初就開始放風箏了,到十四或十五日,在風箏上寫上種種不吉的話,塗抹上虎、獅、鬼等猙獰可怖的圖像,在風箏的一角寫上自己的名字。天黑之後,將風箏高高放起,然後用火燒斷箏線,於是種種厄運也就隨風消逝了。小小的風箏在古代中國有時還派上了大用場。傳說漢高祖劉邦手下的大將韓信在謀反時,準備掘地道,從地下進攻未央宮,曾以放風箏測量未央宮的距離(宋人高承《事物紀原》)。南北朝時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謀反,將台城團團圍住,無人可出。城裏的蕭綱(即後來的梁簡文帝)就把書信拴在紙鳶上放出,求救兵(唐李冗《獨異誌》)。唐德宗時,節度使田悅等叛亂,臨守將張批被圍,沒有辦法隻好“以紙為風鳶,高百餘丈”,將告急書信送到援軍中從而解圍(《新唐書田悅傳》)。
放風箏插圖
風箏起源於中國,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曆史,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這些說明,中國風箏的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於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並在它上麵裝竹笛開始。中國傳統的風箏一般分為硬翅、軟翅、板子、串子、立體(筒形)等幾類,按地域和風格又分為濰坊、天津、南通、北京等地方特色的風箏。中國最大的風箏製造地在山東的濰坊,被稱為世界風箏之都,每年舉辦風箏會,2005年還有舉辦風箏錦標賽。放風箏是中國民間廣為盛行的一項傳統體育運動。漢族及部分少數民族傳統的娛樂風俗。流行於中國各地,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曆史,被稱為人類最早的飛行器。原用於軍事上,相傳春秋時期,著名的建築工匠魯班曾製木鳶飛上天空。後來,以紙代木,稱為“紙鳶”;漢代起,人們開始將其用於測量和傳遞消息;唐代時,風箏傳入朝鮮、日本等周邊國家;到五代時期,又在紙鳶上係以竹哨,風入竹哨,聲如箏鳴,因此又稱“風箏”。至宋代,放風箏逐漸成為一種民間娛樂遊戲;元代時,風箏傳入歐洲諸國。唐以前的風箏用絲綢製作,晚唐時改用紙製。品種繁多,結構有硬翅、軟翅、傘形、桶形、長串等。題材廣泛,形式多樣。
民間還創造了風箏上的附加物,如有音響的“鶴琴”、“鑼鼓”,有燈光裝置的“燈籠”,有散落攜帶物的“送飯兒的”等,獨具特色。放風箏的童稚
風箏,杭人稱“紙鳶”、
“鳶兒”,為民間傳統遊戲。大都於春風和煦的二、三月放飛風箏。風箏的技藝全在做工,從紮細竹骨架,到糊以紙絹,塗以彩繪,調準提線,係以長線,各道工序十分講究。南宋時風箏製作工藝相當發展,放風箏在杭州成為盛行的娛樂遊戲。當時已有放風箏比賽活動,比賽常在春遊時進行,地點在西湖斷橋一帶,比賽方法據《武林舊事》卷三“西湖遊幸”載:“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絕線者為負”。即兩根風箏線絞在一起,以先絞斷者為輸。
風箏的結構
風箏類型
風箏用細竹紮成骨架,再糊以紙或絹,係以長線,利用風力升入空中。傳統的中國風箏技藝包括“紮、糊、繪、放”四種技藝,“紮”即要達到對稱,左右吃風麵積相當,又包括:選、劈、彎、削、接;“糊”即要保證全體平整,幹淨利落,又包括:選、裁、糊、邊、校;“繪”即要做到遠眺清楚,近看真實的效果,又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即要依據風力調整提線角度,又包括:風、線、放、調、收。風箏的種類主要分為“硬膀”和“軟翅”兩類,“硬膀”風箏翅膀堅硬,吃風大,飛的高;“軟翅”風箏柔軟,飛不高,但飛的遠。在式樣上,除傳統的禽、獸、蟲、魚外,近代還發展出人物風箏等新樣式。
風箏的活動
第24屆濰坊國際風箏會
風箏運動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曆史。不僅北京地區的放風箏活動馳名遐邇,一些邊遠地區也紛紛舉行放風箏活動。1981年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文化館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風箏演放會;同年,包頭市少年宮也舉辦了青少年放風箏比賽。1980年5月23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風箏學會─?北京風箏學會。此後,國內每年均舉辦有較大規模的風箏節。1989年國際風箏聯合會正式成立,總部設於山東濰坊,濰坊也有一年一度的風箏節,在每年的4月20號左右。在歐美、日本和東南亞一些國家,放風箏活動也很流行,經常舉辦國際性的風箏放飛大賽等活動。
風箏工藝
風箏用細竹紮成骨架,再糊以紙或絹,係以長線,利用風力升入空中。傳統的中國風箏技藝包括“紮、糊、繪、放”四種技藝,“紮”即要達到對稱,左右吃風麵積相當,又包括:選、劈、彎、削、接;“糊”即要保證全體平整,幹淨利落,又包括:選、裁、糊、邊、校;“繪”即要做到遠眺清楚,近看真實的效果,又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即要依據風力調整提線角度,又包括:風、線、放、調、收。風箏的種類主要分為“硬膀”和“軟翅”兩類,“硬膀”風箏翅膀堅硬,吃風大,飛的高;“軟翅”風箏柔軟,飛不高,但飛的遠。在式樣上,除傳統的禽、獸、蟲、魚外,近代還發展出人物風箏等新樣式。
風箏的吉祥意義
春節期間,北京多晴朗之日。春風嫋嫋,碧空如洗,麗日白雲,寒氣漸消。這時,如果抬頭觀望,常常會看到兩三隻色彩鮮靈的風箏,在湛藍的天空中飄蕩。北京人都喜歡風箏,春節期間到曠野去放風箏,也是一大樂趣。從大年初一起,一直到清明節,是北京放風箏的好時候。不管春天來得多麼晚,也不管殘冬多麼頑固地不肯退走,人們隻要看到天空中飄蕩著的風箏,就會深切地感到,春天來了,桃紅柳綠的日子已經不遠了,所以風箏可稱是北京人心目中的報春花。出售風箏的小販,往往就是製作風箏的藝人,他們用一種使人感到親切的吆喝聲招徐顧客,有時還會就地把風箏放到空中。戴“媽虎帽”的小孩,穿長衫的讀書人,著青緞子馬褂的老翁,都會被這些栩栩如生的風箏所吸引,仰首觀望,噴噴讚歎。天空中是翩翩起舞的風箏,地麵上是嘩嘩啦喇的鞭炮,構成了一幅生意盎然的京華新春風情圖,令人心醉,令人依戀。中國的風箏有著悠久的曆史。據傳春秋時公輸般就曾“製木鳶以窺宋營”。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風箏和春節聯係在一起了。如果注意觀察,在大年初一以前,天空中絕少看到風箏,而從初二起,風箏就越飄越多了,這也算是北京春天來臨的一種標誌吧!
放風箏的益處
中國有句古話:“鳶者長壽”。意思就是說,經常放風箏的人壽命長。製作一隻絢麗多彩、新穎別致的風箏也是一種創造。當人們眺望自己的作品搖曳萬裏晴空時,專注、欣慰、恬靜,這種精神狀態強化了高級神經活動的調節功能,促進了機體組織、髒器生理功能的調整和健全。雙目凝視於藍天白雲之上的飛鳶,榮辱皆忘,雜念俱無,與保健氣功的作用異曲同工。其效應符合傳統醫學的修身養性之道。在風和日麗的大自然中放風箏是最好的日光浴、空氣浴。跑跑停停的肢體運動可增強心肺功能,增強新陳代謝,增強體質。此外,放風箏的群體性很強。箏友相聚,妙語連珠,破悶解難,精神愉快。“笑一笑,十年少”,也是鳶者長壽的重要因素。1.有益於視力
近距離、長時間用眼引起眼球睫狀肌緊張,是造成近視的主要原因。放風箏時極目遠眺風箏的千姿百態,能調節眼部肌肉和神經,消除眼睛疲勞,達到保護和增強視力的目的,對防治近視眼、老花眼視神經萎縮極為有利。2.消內熱積聚在春光明媚的春天裏和空氣清新的田野上放風箏,可以吐故納新,促進血液循環,清心肝之火,散內結鬱熱。此外,所有病情較輕的慢性疾病,都可以應用風箏療法來輔助治療,加速康複。3.可以降血壓從中醫角度講,放風箏可釋放壓抑的情緒,通過排除濁氣,順暢清氣,使體內氣息順暢,從而起到降壓作用。從西醫角度說,放風箏時精神專注,可排除雜念,心情放鬆,血管舒緩,血壓也就得以下降了。4.可治頸椎病經常放風箏,可以保持頸椎、脊柱的肌張力,保持韌帶的彈性和椎關節的靈活性,增強骨質代謝,加強頸椎、脊柱的代償功能,既不損傷椎體,又可預防椎骨和韌帶的退化。放風箏時,眼望天空,頭向後仰,還可使頸項部的肌肉得到放鬆,有利於保持頸椎的生理弧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頸椎病的康複。5.治神經衰弱放風箏時,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可使處於緊張狀態的大腦皮層和腦血管放鬆,使大腦皮層得到休息,故對神經衰弱及失眠症有治療作用。
風箏的傳說
風箏起源古代中國,約14世紀傳到歐洲,風箏的起源可能與木鳥有關,它也起源於中國。風箏又名紙鳶、風鳶,紙鷂或鷂子,中國古籍當中有關風箏的史料比木鳥豐富。唐朝的《事物紀原》記載了漢初的韓信是風箏的發明人。唐朝的記述是:楚霸王被困垓下,韓信製風箏讓張良乘坐,飛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營軍心。宋朝的傳說為:劉邦征伐陳烯,韓信打算裏應外合,便用風箏測量距離,想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未央宮。《事物紀原》和《新唐書》分別記載了利用風箏求援的軼事。公元549年,梁武帝蕭衍被侯景兵困南京。武帝的將軍羊侃用風箏送出求援詔書。不料風箏被侯軍誤為妖術而射落,求援因此失敗。更為離奇的風箏傳聞見於《白石礁真稿》:公元559年,北齊文宣帝時,大殺“元”姓宗族,彭城王元勰的孫子元韶被囚地牢。元韶堂弟為元韶製作風箏,他們二人從金風樓乘風箏雙雙飛逃。這些傳奇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人的關於飛行的奇思妙想。今天看來仍然很有趣味。中國古人發明了風箏,直到很晚風箏才傳到歐洲,並逐漸傳遍了世界。
操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