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風箏上天有兩個必要的條件:風箏要在有風的天氣下,風箏才能放飛風箏都得有提線的牽引,“斷線的風箏”在短暫的飄遠之後必定會掉下來揚力作用揚力的產生:風箏在空中受風,空氣會分成上下流層。通過風箏下層的空氣受風箏麵的阻塞,空氣的流速減低,氣壓升高;上層的空氣流通舒暢,流速增強,致使氣壓減低;揚力即是由這種氣壓之差而產生的,這正是風箏能夠上升的原因。以上可知,揚力的產生有2個要素:1.
風力;2.
牽引力;風力的方向基本上是水平方向,而風箏受風的角度和上揚力的大小,可以由提線方便地控製。幾次練習後放風箏者會很快掌握控製風箏的技巧:放風箏的時候,一般是一抽一放。抽的時候,因為風箏提線一般放在風箏麵靠上的位置,加大牽引力可以控製風箏角度變小,上揚力增加,風箏穩步上升;放的時候,即平衡的風箏牽引力變小,在風力和揚力的合力作用下,風箏會飛高飛遠,但是必須很快又抽,以再次保持風箏的角度穩定。風力正盛的時候可以多放線,當風力稍有下降,就收一些線。
網絡中的“放風箏”
在網絡上,放風箏又稱扯話題,指在不經意間把話題扯離原來的方向。在網絡遊戲中,MMORPG遊戲的“放風箏”指利用仇恨拉起精英怪或Boss跑地圖,讓地圖守衛NPC殺死怪物或者跑地圖時180°回轉施放非吟唱技能。在dota中,你能打他他打不到你就叫放風箏,最常用的就是用速度差,比如毒龍按s停止
三、蕩秋千
蕩秋千是一項古老的體育活動。它的起源與人類在早期社會中攀援樹木,采集果實,在樹枝上飄來蕩去有直接的關係。根據《古今藝術圖》的記載,古代的秋千是從生活在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山戎那裏引進的,山戎族很喜歡蕩秋千,用秋千來培養人的矯健、敏捷等這些特別重要的戰鬥素質。春秋時期齊桓公與山戎人打仗時把這項活動帶到了中原地區。為什麼這項活動的名字叫“秋千”據唐人高無際說,秋千就是千秋的意思,漢武帝祈祝自己有千秋之壽,所以漢家的後宮都喜好秋千遊戲(《漢武帝後庭秋千賦》)。《湘素雜記》也指出,秋千是漢武帝後宮中的一種遊戲,本來叫“千秋”,是祝壽之詞,後來誤傳為“秋千”。古人認為秋千既可“擺疥”,除掉疾病,還可“釋閨悶”,使深閨中的少女們得到消遣,因此為廣大群眾,特別是婦女和兒童所喜愛。秋千從唐代開始就成為一種極為普及的體育遊戲,
就像杜甫在一首詩裏寫的“萬裏秋千習俗同”(《清明二首》)。蕩秋千主要是在春季進行,寒食節、清明節前後尤其是人們蕩秋千、踢足球的大好時光。唐代詩人王維在一首描寫寒食節景象的詩中就寫到了秋千在春天的樹林中上上下下,足球與天上的飛鳥競高低的生動場麵,“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裏”(《寒食城東即事》)。秋千給長年居住在深宮,過著寂寞生活的宮女們也帶去了許多歡樂。一到寒食節,宮女們就急不可待地把秋千架豎了起來,穿上豔麗的服裝,蕩起秋千來。這種忽上忽下,在彩雲端、樹枝頭飄飄蕩蕩的遊戲,使人產生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因此唐玄宗和宮女們又把它稱為“半仙之戲”(《開元天寶遺事半仙之戲》)。唐代的少女們玩起這種半仙之戲來,很有勇氣,沒有半點兒仕女的脂粉氣,隻見她們“身輕裙薄易生力,雙手向空如鳥翼”,一直要把秋千蕩到與高樹齊平,即使頭上的寶釵墮落也毫不在乎(王建《秋千詞》)。有時還乘著月色在夜晚蕩秋千,“夜半無燈還不寐,秋千懸在月明中”。
南朝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也寫道,春天裏,在高高的樹上懸掛長長的繩子,
身著鮮豔服裝的姑娘坐在上麵前後飄蕩。寒食、清明節前後蕩秋千在明、清兩代的婦女中仍很流行,甚至在兵荒馬亂的年月,山東農村的婦女們仍然按照習俗,在寒食節蕩秋千(李開先《觀秋千作》)。中國婦女蕩秋千的習俗一直延續了下來,成為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女子體育活動。除了這種蕩秋千外,在戰國時又出現了“磨秋千”,即在地上立起一根大柱子,柱頂上裝上輪子,從輪上輻射出四根竿子或繩子,做遊戲的人邊跑邊懸垂在竿或繩上,隨著輪子旋轉。秋千也是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十分喜愛的體育娛樂活動,如納西族就有“秋千會”的傳統民俗,從正月初一到初四舉行大規模的秋千活動,辭舊歲迎新春,就像清人一首詩所描寫的“高懸彩架接雲天,共慶新年勝舊年,姊妹豔裝爭奇麗,情郎拋索送秋千。”(《鹽源竹枝詞》)在不同的民族地區還流行著各種形式的秋千遊戲。如雲南阿昌族的“紡車秋千”或“風車秋千”就屬此類。
這種秋千像一個巨大的紡車或風車,在輪上固定有四塊木板,遊戲時人坐在板上,大輪轉至地麵時,輪番用力蹬地,
使秋千持續繞著軸轉動,如同風車一樣旋轉不已,越轉越快。傈僳族的姑娘們也很喜歡這種紡車秋千。柯爾克孜族發明的秋千也別具一格,他們用支帳篷的木柱搭起的約三米高的支架上垂有六根U形的牛毛繩。中間的兩根比較長。這種秋千是雙人合作的遊戲,需要兩人密切配合。蕩時,雙方麵對麵,各自背靠在外側的兩根牛毛繩上,同時向身體側後伸手抓住這兩根繩,腳則交錯蹬在中間兩根長牛毛繩上,就像蹬在秋千板上一樣,然後齊心協力地蕩起來。這種活動深受柯爾克孜男女青年的喜愛。愛好音樂的柯爾克孜人還有邊打秋千,邊唱秋千歌的習慣,而且秋千歌的名目繁多,形式多樣。既有小夥子們唱的,也有姑娘們唱的,既有白天唱的,也有晚上唱的,還有觀眾們混聲合唱的。仡佬族在豐收後或春節前後用於喜慶娛樂的“打磨秋”,也頗具特色,這是一種與翹翹板十分相似的秋千,既可升可降,又能水平轉動。
提起翹翹板,人們自然會聯想到流行於我國東北延邊地區朝鮮族的“跳板”。跳板和秋千是朝鮮族婦女最為喜愛的兩項體育娛樂活動,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和端午節時進行。每年此時,朝鮮族的姑娘們就支起了長長的翹翹板,板兩端各站一人,利用各自彈跳落板時的慣量,將對方高高拋向空中,玩這種遊戲既要有膽量,又要有技巧。一些藝高膽大的姑娘們還時不時地在空中表演出一些翻滾動作,還有人邊跳繩邊跳板。跳板還可用作一種集體性的比賽項目,跳得最高的一對獲勝。跳板有一個帶幾分浪漫色彩的來曆,據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年青人吃了冤枉官司坐牢,他的妻子為了能看一看獄中的丈夫,就利用跳板,在跳板上高高彈起時看到了大牆內的丈夫。還有一種說法是被封建禮教束縛在深閨中的少女們寂寞之極,渴望一窺院牆外的大千世界,而發明的。此外還有彝族的“磨秋”、土家族的“輪子秋”、維吾爾族的“空轉輪”等多種秋千形式。
蕩秋千風俗
哈尼族蕩秋千
蕩秋千的幼女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準備立秋千。那裏的秋千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蕩秋千。節日裏,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蕩秋千,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秋千,古字兩字均有“革”字旁,千字還帶走字,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早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高處的食物,在攀登中創造了蕩秋千的活動。最早稱之為“千秋”。傳說為春秋時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開始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蕩。後來,齊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至漢武帝時,宮中以“千秋”為祝壽之詞,取“千秋萬壽”之意,以後為避忌諱,將“千秋”兩字倒轉為“秋千”。以後逐漸演化成用兩根繩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時代,秋千成為專供婦女玩耍的遊戲,以練習輕捷、矯健。
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那時,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不得不上樹采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蕩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秋千最原始的雛形。至於後來繩索懸掛於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有了。《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為戲”的記載。當時拴秋千的繩索為結實起見,通常多以獸皮製成,故秋千兩字繁寫“靴a”,均以多隻小蘿莉蕩秋千
“革”字為偏旁。
每年元宵節期間,武安、涉縣、磁縣一帶的城鄉群眾有蕩秋千的習慣。一過正月初十,人們就開始在村街口開闊處和自家院內搭起高低不同的秋千架。從搭成到正月十六,每天都要蕩一陣子,其中十四、十五兩天是高潮。蕩秋千可以使人心曠神恰,鍛煉身體和意誌。無疑,這是一種有益的民間體育遊藝活動。一些地方的群眾認為,蕩秋千能祛除疾病。這也許就是蕩秋千能世代相傳、經久不衰的原因。連那些不會走路的孩子和年過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別人的扶持下蕩上幾下。青少年男女和壯年人就更不用說了。
蕩秋千的少女
蕩秋千分單人蕩、雙人蕩、立蕩、坐蕩等。每個村鎮都有自己的秋千高手,有時還要舉行表演比賽。蕩得最高最美的人很受鄉鄰的讚揚。蕩秋千的這些日子裏,也常常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觸的好機會。
朝鮮族蕩秋千
蕩秋千是朝鮮族婦女喜愛的民間遊戲,每逢節日聚會,人們便會看到成群結隊的朝鮮族婦女,聚集在參天的大樹下,或高聳的秋千架旁。身穿鮮豔民族服裝的朝鮮族婦女,在人們的歡呼、叫好聲中蕩起了秋千,她們一會騰空而起,一會俯衝而下,盡情地歡樂,長長的裙子隨風飄舞,大有飄飄欲仙之感。
朝鮮族婦女蕩的秋千,不僅高,而且還很飄,有的秋千幾乎都蕩平了,真可謂是觸目驚心。蕩秋千比賽分為單人和雙人兩種。比賽優勝者的評比方法,有的蕩秋千的禦姐
是以樹梢或樹花為目標,看誰能咬到或踢到;有的是在高處掛一個銅鈴,看誰能碰響。具體的比賽方法各地也不盡相同,但有個共同點,那就是都以高度作為決定勝負的標準。現在有些地方在秋千蹬板下係一個標有尺寸的繩子,以此來測量高度,決定勝負。
端午節蕩秋千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正月十六蕩秋千
在河北省邯鄲武安市西部武安人在每年正月十六都有在早晨太陽沒有出來的時候蕩秋千,秋千是村上人組織搭建,在正月十六早晨太陽還沒有升起的時候人們會紛紛來蕩秋千,蕩蕩秋千人們一年不生雜病,孩子更是喜歡,有單人蕩,雙人蕩,坐著蕩,兩人雙腿交叉對著蕩,人們在歡笑中喜迎新的一年太陽的出生,也寓意人們退去舊衣迎接新的自我!從新的開始!
特殊的秋千
“胡悠”
“胡悠”,也叫木驢。其做法是:主杆上端有個鐵軸,軸頭頂在橫梁的正中間。橫梁兩頭各吊一個小鐵千。人或站或坐在兩頭的秋千上,邊悠蕩邊轉圈。
“過梁悠”
“過梁悠”這是一種比較複雜的秋幹。在牢固的木架上架一個方形大木輪,輪子四角各吊一副小秋千,四個人坐在踏板上,由其他人搖動搖盤,使大木輪轉起
來。秋千上的人隨著大木輪子的轉動,或高或低,自在悠蕩,煞是愜意。
“板不煞”
“板不煞”。板不煞就是“摔不死”。搭法是:在秋千架的橫梁上穿一個轆轤頭,上麵繞一條粗繩(隻繞一遭),兩頭垂下,其中一個繩頭上固定一根腳踏棍。開始耍時,兩隻腳踏在踏腳棍上。兩腿夾繩,兩手緊拽另一個繩頭,使繩子這頭往下轉,那頭帶著人往上升。秋千橫梁上頭的半圓形荊條吊著花生、糖果、香煙、酒等賞品。誰能升到上頭,牢穩地固定在轆轤頭上,再伸手向上去摸賞品,誰就是好樣的。摸著哪一種獎品,就獎給這個人。一般人往往上不去就摔下來,或者上去了沒把緊轆轤頭,又滑溜下來或摔下來,故名“板不煞”。由於秋千架下墊著鬆軟的沙土或柴草,不會出危險,又稱“摔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