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季節性的民俗體育(下)(2 / 3)

大母船的船頭裝飾一人多高的大龍頭,龍頭用柳木精雕而成,頭上裝有一副粗大的木製水牛角,龍頭掛彩懸綢,將活雞、鴨、鵝、羊、豬等,掛在龍須上或放在母船上。母船的尾部有一插口,插著一束芭茅草或稻草,這就是“鳳尾”。龍船的指揮人是村寨中德高望重者擔任的鼓主。在鼓主的指揮下,鑼手、舵手、篙手、水手等各司其職,各盡其力。在龍舟節時,沿江各苗家村寨都要劃本村的龍舟在清水江中比賽,賽龍舟前必須插完秧,否則被別人看不起,另外平時有小矛盾的人,一上龍舟就得握手言和,於是賽龍舟又起著調整鄰裏關係,增強村民友誼的社會作用。苗族的龍船節,活動內容龐雜,除賽龍舟外,還有鬥牛、賽馬、鬥鳥、舞蹈和對歌等。由於賽龍船是一種娛神競技活動,因此有一係列莊嚴肅穆的祭祀儀式。龍舟下水之前,要安好龍頭,並由巫師主持隆重的祭祀儀式,置辦酒、肉、香案敬山神、河神、保護神。巫師殺一隻白公雞,砍下雞的一隻翅膀夾於香案邊的馬桑樹杈上,以祈求“嘎哈”(保護神)庇佑龍舟的安全然後,由巫師“打卦”,看是否宜於下水,如卦像不吉,說明神靈尚未恩準,就繼續打卦直至出現吉卦為止。賽龍舟還有種種為村民們嚴格遵守的各種禁忌,如水手不能綰褲腳,在龍舟裏吃飯不能用筷子,要用手抓食,飯食須由有福氣的中年婦女烹飪,蒸飯時不能倒淘米水,煮肉時不準在鍋裏翻攪,婦女不準上船等等大概是由於龍舟競渡特有的龍文化獨具魅力,在經曆了數千年的滄桑歲月之後,這一活動不僅沒有衰落,反而引起了人們更為濃厚的興趣,1995年6月在我國湖南嶽陽舉辦了第一屆世界龍舟錦標賽,古老的龍舟正在走向世界。

五、登高

中華大地有無數的雄山峻嶺,奇峰險岩,以瑰麗多彩的風光吸引著人們。登山早已成為中國一項傳統的民族體育活動。大教育家孔子就很喜歡登山,他登上東山俯視魯國,登上泰山俯視天下(《孟子盡心章句上》)。登山最好的季節是秋天,特別是晚秋,緊張忙碌的收獲已經結束,難得的餘暇,歡娛的心境,金風送爽,天高雲淡,一陣陣秋風吹拂中,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呈現出一年中最豐富的色彩,一幅美不勝收的秋景圖。氣候宜人,道路通達,在這個時候登高遠望,萬裏江山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因此,秋日登高是很自然的事情。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我國自古就有在重陽節登高的傳統。唐代的詩人李白、王維、岑參(約公元714?770年)、杜甫、劉禹錫(公元772?842年)都留下了在重陽節登高的詩篇。但是為什麼人們一定要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卻是與一個神話傳說聯係在一起的。據說在東漢年間,在汝南這個地方,有一個名叫桓景的人,跟隨道人費長房學習。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你可要小心,因為汝南將有一場災禍。避災隻有一個方法,就是讓你的家人在胳膊上係上裝有茱萸(一種藥用植物)的小布袋,登上高山,然後喝菊花酒。桓景就按費長房吩咐的一一照辦,帶領全家上了山。傍晚,下山回家一看,隻見家裏養的雞呀、狗呀都死了(《荊楚歲時記》)。從此以後,人們為了避邪,每當重陽節就登高。當然這隻是一個迷信的說法。其實人們帶茱萸,登高,喝菊花酒是為了避免登山途中毒蟲、蚊蠅的幹擾,有益於健身,與避邪沒有什麼關係。登高是一項非常普及的古代體育活動,為社會各階層的人們所喜愛。

東晉的大詩人謝靈運還自己設計製造了一種前後裝有齒的木屐,專門用來登山。上山時將木屐的前齒去掉,而下山時則將後齒去掉(《南史謝靈運傳》)。人們便稱這種木屐為“謝公屐”。唐代的李白也很喜愛登山,曾經“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就是穿著謝靈運發明的這種木屐遊了天姥山(《夢遊天姥吟留別》)。李白還在重陽節興致勃勃地登上洞庭湖畔的高山,一邊吟唱著“九日天氣清,登高無秋雲”的詩句,一邊飲酒,觀賞湖中水軍的操練(《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雖然登高以登林木蔥蘢、空氣清新的高山為最好,但是在一些沒有山的地方,或對一些因年老體弱等原因不適於登山的人來說,人們住地附近的高台、塔寺、高閣等均可作為登高的地點,如唐代的皇帝就每逢重九登大雁塔,成為慣例(範燈《憶長安九月》)。

天高風急,猿嘯聲聲似乎蘊含著無限的悲哀,孤洲沙白,隻有沙鷗不時地回旋。無邊無際的落葉紛紛飄墜,奔騰不息的長江滾滾而來。離家萬裏,悲歎自己經常漂泊他鄉,衰老多病,寒秋中獨自登臨高台。世事艱難,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雙鬢,窮困潦倒,於是不得不放下這澆愁的酒杯。

賞析

黃東雷狂草書法《登高》

【杜甫登高賞析】:這首詩是大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這不僅由於寫了自然的秋,更由於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情色彩。頷聯狀景逼真,是後人傳誦的名句。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古人有農曆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這首詩就是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的重陽節時詩人登高抒懷之作。此時杜甫寓居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全詩通過對淒清的秋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的悲苦。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鬱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征。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後句寫水,上承次句。寫山為遠望,寫水為俯瞰。落木而說“蕭蕭”,並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滾滾”,並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誌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詩篇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裏”,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後,順勢帶出,並應合著“ 登高 ”的節候。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登台”二字是明點題麵,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這一聯分承五、六句:“艱難”備嚐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隻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麵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嚐有對”,胸腹好像“無意於對”,細細體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無怪乎胡應麟盛譽其為“曠代之作”清代楊論推崇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明人胡應麟更說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 。”(《詩藪》)

【基本解釋

上到高處。也特指重陽節登山的風俗。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唐李白《廬山寄謠盧侍禦虛舟》

【詳細解釋】

1.升至高處。《荀子勸學》:“吾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十五:“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明劉基《旅興》詩:“登高望四方,但見山與河。”清田蘭芳《蓬萊道院(袁可立別業)待月詩》:“非君誰發登高興,老向交遊事事慵。”鬱達夫《采石磯》:“這樣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動了登高望遠的心思。”

2.指農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風俗。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九日登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冰心《寄小讀者》二三:“九月九重陽節,古人登高的日子,我們正好有遠足旅行,遊覽名勝。”

3.指農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風俗。晉陶潛《移居》詩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登高賦詩。”《隋書元胄傳》:“嚐正月十五日,上與近臣登高。”清顧張思《土風錄》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陽。石虎《鄴中記》:‘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會。’桓溫參軍張望有《七日登高》詩,韓退之有《人日城南登高》詩,蓋即《老子》所雲‘眾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

4.錦的別名。晉陸?《鄴中記》:“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數,不可勝計也。”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誌銘》:“鄴地登高之錦,自濯江波;平陽采桑之津,躬勞蠶月。”

六、拔河

拔河在中國古代最初被稱為“牽鉤”或“鉤強”,是一種非常吸引人的體育活動。起先,它是作為古代水軍進行舟戰的一種軍事技能出現的。那麼,拔河與舟戰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可以從《墨子魯問》裏找到答案。戰國時,南方大國楚國,境內水網交錯,於是,舟戰就成了一種極其重要的作戰方式,但是,楚國與越國進行水戰時,常遇到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即楚國在上遊而越國在下遊,這樣楚軍要控製自己戰船的隊形,特別是在遇到不利情況時要後退就很困難,而越軍在不利時,則可以利用水流迅速撤退,因此,楚軍屢戰屢敗。這時,戰國時有名的工程師公輸子(也就是魯班)恰好從魯國南下到了楚國,得知這一情況,就設計了“鉤強”的器具。用這種器具,使敵船在前進時不能貼近自己的船,而在敵船戰敗,想逃脫時,又可以鉤住敵船。這樣兩船就在大江大河上你拉我扯,互相糾纏在一起,將士就可以大顯身手,非得殺出個勝敗來才能罷休。拔河就是從楚軍這種用鉤強對拉的軍事訓練中演變而來,成為元宵節和清明節的節日娛樂活動,用拔河來祈禱豐年。到了唐代,拔河達到空前未有的規模,參加人數之多,競爭的氣氛之濃烈都是後來各代望塵莫及的。唐朝的進士薛勝有一篇《拔河賦》,繪聲繪色地描寫了在唐玄宗時舉行的一次拔河:這次拔河用的麻繩又粗又長,長達四、五十丈,堆起來像一座小山。在主繩上分出許多條小繩,1000多個虎背熊腰,強悍彪勇的力士出場,每人胸前係一根小繩,標誌旗立在中間。在激烈的比賽中,這些彪形大漢們一個個汗流浹背,麵紅耳赤,腳趾陷入泥土裏,好似要把地踏裂,武將聲如虎吼,文官瞪目而視,千人在場上用力,萬人在一旁喝彩,一時間,地動山搖,場麵非常壯觀。

由於拔河特有的熱烈氣氛,激動人心的宏大場麵,使其成為深受各個階層喜愛的一種節日娛樂活動。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唐中宗異想天開,組織了一次別開生麵的達官貴人參加的拔河比賽,他命令宰相、駙馬、將軍、大學士們集聚在梨園球場,分成東、西兩隊比賽,自己則和皇後、公主觀看。在拔河比賽中,人們摔得七仰八翻,年紀大的半天爬不起來,中宗看得哈哈大笑。最後,東邊的這一隊因貴族多獲勝,西隊不服要求重判,沒有獲準(《封氏聞見記》)。唐代還有女子拔河,公元708年2月,唐中宗李顯就曾組織過一次宮女拔河。可以與唐代這種規模宏大,氣吞山河的拔河賽相比美的大概要算我國東北地區朝鮮族傳統的拔河了,朝鮮族稱這種遊戲為“索戰”。這是一種歡慶豐收的慶典活動,在兩個村莊之間進行。拔河的繩子是用稻草和藤條搓成的,由於參賽人數多至千人,不僅主繩(母繩)要長,而且主繩上還得係上許多小繩(子繩)。母繩有三、四百米之長,半米左右粗。要做這樣一根巨繩,實在是個不小的工程,由競賽雙方的村民齊心協力,共同搓製而成。子繩較為細小,雙方各自籌備。比賽時一派節日氣象,鑼鼓喧天,器樂齊奏,附近村莊的村民們聚集比賽場地,萬頭攢動,呐喊助威,熱鬧非凡。由於拔河這種體育形式簡單實用,歡快喜慶,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喜愛,不僅成為許多民族傳統的節日娛樂活動流傳至今,而且發展出了多種形式。如柯爾克孜族有名為“郭裏布哈”的傳統拔河,采取一對一的個人對抗形式。將牛毛繩首尾兩端相結,經過兩個背向站立的拔河者的腹下套在各自後頸部。比賽時,拔河者手腳著地,努力背向爬行,拉扯對手。拔河者的手裏還握有山羊角以增加牽拉力量。與拔河相似的體育活動還有哈尼、拉祜、撒拉和其他許多少數民族流行的拔腰,也是全身力量的較量。比賽時,兩個競爭對手相向而立,彎腰張臂,交叉抱住對方腰部,裁判一聲令下,即各自拚命用力,一麵努力使自己立穩腳跟,一麵使勁將對方連根拔起。藏族傳統的“拔棍”或“蹬棍”也是同樣類型的運動,兩人相向對坐在地上,中間放一根木棍,雙方伸出雙臂,手臂交錯,握緊木棍。然後各自將兩腿伸直,腳掌相抵,用力臂拉腳蹬,將對方臀部拉離地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