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裏,一位患有嚴重疾患的病人問醫生:“我的病是不是很重,還有康複的希望嗎?”
醫生回答:“你的病確實不輕,但是經過治療,安心養病,慢慢會好的。”
這裏的“慢慢會好”是模糊語言。這“慢慢”是多久,是說不清的,但給病人以希望,對病人是一種極大的安慰。
4.熱情應對
明確表示你希望滿足對方的要求,並表示同情,可實際上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請對方諒解,而不直接拒絕。這樣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
客戶要求電信局安裝市內住宅電話,由於供不應求,無法一一滿足,但又不能拒絕客戶的要求。回答時,應表示同情,並熱情地說:
“滿足客戶的要求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可是由於目前線路短缺,還不能全部解決,我們正創造條件,請你耐心等待。”
5.旁溢斜出
對對方提出的問題給予回避性的回答,而不直接否定對方提出的不合己意的問題。例如:
你的同學問你:“某某小說寫得很不錯,你認為怎樣?”
你可以這樣回答:“還可以,不過我更喜歡某作家的某一本小說。”
再如,星期天你的妻子說:“今天我們去看話劇好嗎?”而你不願去,可以說:“去看電影怎麼樣?”這種回答不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對方可能會同意你的意見。
關鍵時候大膽說“不”
社交中,我們常會遇到一些人的無理請求,若想既把“不”字說出口,又能不得罪人,確實是一件難事,甚至是一種奢求,因此我們麵對某些人的無理取鬧,特別是麵對時弊陋習時,務必旗幟鮮明,斷然予以拒絕,大膽把“不”說出口。
美國前總統塔夫脫曾講過這樣一個發生在他身邊的故事:
“一位居住在華盛頓的婦人,她的丈夫很有些政治勢力,她要求我為她的兒子安排一個職位。她不斷向我提出請求,而且還托兩院中的幾位議員幫她說話。可是,她要求給他兒子安排的是一個充任總統秘書而且專司谘詢兩院議事的職位,這個職位隻有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才能勝任,她的兒子實在擔當不了這個職務,所以後來我另外派了一個人去接任。這樣一來她就感到大大的失望,立刻給我寫來一封信,說我不懂人情世故,說她曾努力勸說某一州的代表,讓他們讚同我提出的某一項重要法案,她對我這樣幫忙,而我僅需舉手之勞,就可以完成她的心願。
“我接到她的信,把這封信先擱置了兩天,然後再取出來很平心靜氣地寫了回信。我對她表示了同情,說作為一個母親,遇到了這樣的事,當然是十分失望。再說關於用人是不能完全由我做主的,因為技術人才,我隻能聽該部門領導的推薦,最後說了些她的兒子在現在這個崗位上一樣可以幹得很好的話。這一封信總算使她靜了下來,過後她又給我寫了一封短劄,說明對前一封信所言應該抱歉。
“我所委派的人並沒有馬上就去接任,所以過了幾天,我又接到了一封是她丈夫署名的信,但是,筆跡完全和前一封信一樣。這封信中說他的妻子為了兒子職位的事而憂悶成疾,醫生診斷,恐怕是一種很嚴重的胃病。如果要使她恢複健康,最好把前次委任的那個人撤回而另行改為她的兒子。
“因此,我又給她丈夫回了一封信,信中說希望醫生的診斷有誤,同時,同情他為了夫人的病而憂戚。至於撤回前次所委派的人,那是朝令夕改,事實上是不可能的。
“此事不久,我委任的人就到任了。又過了兩天,我在白宮中開了一個音樂會,第一對到會的客人,就是那位婦人和她的丈夫。”
上例中,塔夫脫一連三次拒絕,每次在拒絕上都義正詞嚴,而對於之外的話題則給予了婦人很大的同情和理解,所以他們在事情過去之後,仍能保持良好甚至是更好的交往關係。這無疑是得益於塔夫脫對這件事得當的處理方法和簡潔而不乏情意的拒絕之詞。因此,我們在社交中拒絕某些事時,不要為了拒絕而說一大堆理由,有些事不行就是不行,簡明說出理由,然後不乏情義地拒絕它,才是上上之策。
有人說,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一個人,就請注意他拒絕別人時的樣子,這是一個人的全部。“不”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性情,也詮釋了一個人做人的標準,在該說“不”的時候大膽把“不”說出口,是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