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豁達大度,修一顆寬容心
寬容是人之博大、人之崇高、人之快慰的優良品德。人活著,沒有必要事事認真,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去計較,荷蘭的斯賓諾沙說過: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愛和寬容大度征服的。寬容一如陽光,親切,明亮。讓我們修煉一顆寬容之心,做一個懂愛的人。
1.沒有容人的肚量就不會有任何的成就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法國19世紀的文學大師雨果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
寬容是人類生活中至高無上的美德。寬容可以超越一切,它是人類情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這種情感能融化心頭的冰霜。而缺乏寬容,將使人性從偉大墮落成連平凡都不如。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裏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發現腳邊有個袋子似的東西很礙腳,海格裏斯踩了那東西一腳,誰知那東西不但沒有被踩破,反而膨脹起來,加倍地擴大著。海格裏斯惱羞成怒,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東西竟然長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這時,山中走出一位聖人,對海格裏斯說:“朋友,快別動它,忘了它,離它遠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當初;你侵犯它,它就會膨脹起來,擋住你的路,與你敵對到底!”
我們生活在茫茫人世間,難免會與別人產生誤會、摩擦。如果不注意,在我們心懷仇恨之時,仇恨便會悄悄成長,最終會導致堵塞通往成功的道路。所以我們一定要記著在自己的仇恨袋裏裝滿寬容,那樣我們就會少一分煩惱,多一分機遇。
古人曾經說過:“人之有德於我,不可忘也;吾之有德於人,不可不忘也。”別人對我們的幫助千萬不可忘記,別人若有愧對我們的地方也應該樂於忘記。總是對別人的壞處念念不忘的人,實際上受傷害最深的是他自己的心靈。這種人輕則內心充滿抱怨,鬱鬱寡歡;重則自我折磨,甚至不惜瘋狂報複,釀成大錯。而那些樂於忘記的人不僅忘記了自己對別人的好,更難得的是他們忘記了別人對他們的不好,因此他們可以甩掉不必要的包袱,無牽無掛地輕鬆前進。
一個寬宏大量的人最容易與別人融洽相處,同時也最容易獲得朋友。古今中外因為有容人之量而獲得他人頌揚的例子數不勝數。
清乾隆年間,金川叛亂,清軍主將納親,喪師辱國,戰敗乞和,恩將仇報,欲將救他出戰火的兆惠殺而滅口。兆惠逃回北京告禦狀,暫囚獄神廟,轉監順天府。順天府獄卒胡富國,對其百般淩辱,將其打得多次暈死。兆惠獄中起血誓,他日得誌,不誅此賊,誓不為人。後來乾隆起用傅恒為主將,兆惠、海蘭察為副將,再平金川。並有意將胡富國調入兆惠軍中,以試兆惠心胸。兆惠不明乾隆深意,以為聖賜良機,讓他報仇,於是大喜過望。紀曉嵐深知乾隆的用心,以李廣的事點撥兆惠。兆惠心迷太深,尚未醒悟,以為李廣快意恩仇,正是血性漢子所為。後來傅恒再以言語點撥,說:“君若隻做衝殺疆場的漢子,殺他後快,誠為美事;若欲得聖上深恩,做一個能統帥全國之兵的大元帥,尚須多學韓信胸懷。”兆惠醒悟。翌日升帳,語眾軍曰:“當年我在順天府獄中,曾受人奇恥大辱,立誓必報,今日皇上將此人賜我,我欲當眾報仇。”胡富國自知必死,眾軍也知兆惠所受之辱,均以為胡富國再難有生路。兆惠將胡富國招出來,重重打了他一拳,說:“已報了打我暈死的仇。”又吐了他一口痰,說:“已報了辱我的仇。”眾人不料此事竟如此了結,均大感意外,也為兆惠心胸所感,齊願效死力。軍中廝殺的漢子,一拳一痰,根本算不得什麼。胡富國從此跟隨兆惠,南征金川,北定回疆,官到二品參將。兆惠更成了乾隆朝僅次於傅恒的一代名將。可見,不世功業全在一念之間。
欲成大事,當然要學的不是如何受辱,而是如何包容受辱那些事。不是做出成績來給辱你的人好看,而是從受辱中奮起。具有容人之量是一種超脫,是自我性格力量的解放,是天高雲淡,一片光明;具有容人之量是一種大氣,是胸無芥蒂,吐納百川;肚量大的人,心大,心寬,悲愁痛苦的情緒,都在嬉笑怒罵、咆哮大喊中被撕個粉碎。
曆史上,成功的人物,並非有三頭六臂,功力過人,而是他們的肚量比一般人大。
寬容性格的培養,主要在於把自己看作是一個平凡的人,把自己看作是社會中的一分子,想到能與他人相處共事是一種幸福的緣分,盡力消除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傾向,對世界心存感激,念及他人的優點和好處,讓你的寬容心的波長和別人的波長一致。隻有通過這種心靈的“廣播電台”,你才能和別人交換信息和意見,並化敵為友,增加你人生中的朋友和夥伴。寬容和愛這種人生感情隻要肯付出給別人,終究會回報於自己。
一個人,沒有容人的肚量就不會有任何的成就。寬容是一種藝術,寬容別人不是懦弱,更不是無奈的舉措。在短暫的生命裏學會寬容別人,能使生活中平添許多快樂,使人生更有意義。
修心箴言:
寬容是人類生活中至高無上的美德。寬容可以超越一切,它是人類情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這種情感能融化心頭的冰霜。而缺乏寬容,將使人性從偉大墮落成連平凡都不如。
2.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苛責
關於立身處世的道理,自古以來的聖賢都認為,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水平;寬以待人,則不但可以贏得尊敬和友誼,還能盡量不得罪人,不為將來埋下隱患。凡事多為別人設身處地想一想,不對犯了錯的人求全責備,既能使對方知錯而改,又會讓對方對你心懷感激,並予以回報,這實在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大智慧。現在有一句常說的話:做人要厚道。什麼是厚道?厚道不是窩囊,而是懷有包容和悲憫的心態,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不去苛責別人。少苛責別人就是君子,一個真君子,他那種坦蕩寬容的情懷是一種由內而外洋溢出來的人格力量。
都說宰相肚裏能撐船,而漢代的著名宰相丙吉就是這樣一個人。
丙吉任丞相時,他的一個駕車小吏喜歡飲酒。有一次他隨丙吉外出,竟然醉得吐在丞相的車上。丞相屬下的主吏報告說,應該把這種人攆走。丙吉聽到這種意見後說:“如果以喝醉酒的過失就把人攆出去,那麼讓這種人到何處安身?暫且容忍他這一次過失吧,畢竟隻是把車上的墊子弄髒了而已。”
這個駕車小吏來自邊疆,對邊塞在緊急情況下的報警事務比較熟悉。他有一天外出,正好遇見驛站的騎兵手持紅白兩色的袋子飛馳而來,便知道是邊郡報警的公文到了。到了城中,這個駕車小吏就尾隨著驛站騎兵到公車署(漢代京都負責接待臣民上書、征召和邊郡使者入朝的機構)打探詳情,了解到敵虜入侵雲中、代郡兩地,他急忙回來求見丙吉,向丙吉報告了有關情況,並且說:“恐怕敵虜所入侵地區的地方官員因年邁病弱,反應不靈,不能勝任軍事行動了。建議您預先了解一下有關官吏的檔案材料,以備皇上詢問。”丙吉認為他講得很有道理,就讓管檔案的官吏把有關材料詳細報來。
不久,皇上下詔召見丞相和禦史,詢問敵虜入侵地區的主管官員的情況。丙吉一一作了回答,而禦史大夫陡然之間不知詳情,無法應對,因此受到皇上的斥責。
丙吉顯得非常忠於職守,時時詳察邊地軍政情形,實際上這是得力於駕車小吏!
容忍他人小的過失,他人會以自己的一技之長來回報,而責備隻會讓人徒增怨恨。被寬容者往往把感恩之情壓在心底,一旦有機會能讓其發揮長處時,他必定會竭盡所能地報答。由此看來,那些刻意尋求他人過錯、動輒對人大聲責罵的人,豈不是太愚蠢了嗎?
責己厚,則進德修業快;責人薄,則人易從,而且不會招來怨恨。責己、責人互相關聯。重視責己的人,對人不會過嚴;責人太嚴的人,往往不重視責己。須知責人太嚴,會招來怨恨。孔子說:“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當然,不“薄責於人”不僅僅是為了“遠怨”,每個人都不完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與其把精力浪費在關注別人的缺點上,還不如用點心思提高自己的修養。在《論語·憲問》中有這樣的記錄:“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意思是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在孔子麵前評論別人的短長,孔子聽後不高興了,教訓子貢說,你自身就足夠完美嗎?我是沒有議論別人是非的閑工夫的。
把苛責別人、議論別人的話咽到肚子裏,你將發現會受益匪淺。每個人生來都有生存的權利,哪怕他非常貧窮,哪怕他是一個卑微的人,甚至他是一個卑劣的,人們都不應該去鄙視他,都應該禮貌地去對待他,因為他和大家一樣都是自然的產物,應該理所應當地享受空氣陽光。在生活工作中,我們不得不和他人相處,相互間的摩擦是少不了的,這就需要我們提高自我修養和素質,需要有一定的寬容能力,寬容小人的斤斤計較和小肚雞腸,寬容別人的過失……
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個性中的缺點,除非自己不斷完善自己以外,誰都無法改變他人的個性,所以我們不能拿對方無知的一麵來懲罰自己。寬容別人,少一些苛責,其實也是對自我的一種解放。
修心箴言: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不得不和他人相處,相互間的摩擦是少不了的,這就需要我們提高自我修養和素質,需要有一定的寬容能力,寬容小人的斤斤計較和小肚雞腸,寬容別人的過失……
3.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餘地
古人雲: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一種寬容,一種博大的胸懷。
一位高僧受邀參加素宴。席間,發現在滿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盤菜裏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隨從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打算讓主人看到,沒想到高僧卻立刻用菜把肉掩蓋起來。一會兒,徒弟又把豬肉翻出來,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並在徒弟的耳畔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徒弟聽到後再也不敢把肉翻出來了。
宴後高僧辭別了主人。歸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父,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為什麼把豬肉放到素菜中?徒弟隻是要讓主人知道後處罰處罰他。”
高僧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如果讓主人看到了菜中的豬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當眾處罰廚師,甚至會把廚師辭退。這都不是我願意看見的,所以我寧願把肉吃下去。”
待人處世固然要“得理”,但絕對不可以“不饒人”。
每個人的價值觀、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現分歧在所難免。大部分人一旦身陷鬥爭的漩渦,就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一方麵為了麵子,一方麵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饒人,非逼得對方鳴金收兵或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吹響了勝利的號角,但這也是下一次爭鬥的前奏。因為,對方雖然戰敗了,但為了麵子或利益他自然也要“討”回來。
一位老大爺騎車,被從路旁小胡同中衝出來的一個騎車女孩撞倒了。那個女孩對著倒在馬路上的老人大聲埋怨:“你騎車也不瞅著點兒!”路旁行人看不慣,紛紛指責那女孩:“別說是你把老大爺撞倒了,就是你沒責任,你不也該先扶起老大爺看撞著哪兒了沒有?”說得那女孩不得不過去扶起老大爺,小聲說:“對不起。”那老人站起身,活動活動,說:“疼點沒事兒,你下回可得小心了!你要沒撞著哪兒就快走吧!”女孩慚愧地走開了。
在日常生活中,發生了分歧,你是寬容他,還是伺機報複?有句話叫“以牙還牙”,報複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但這樣做了,怨會越結越深,仇會越積越多,真是“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果你在切膚之痛後,采取別人難以想象的態度寬容對方,表現出別人難以達到的襟懷,你的形象瞬時就會高大起來。你的寬宏大量、光明磊落就會使你的精神達到一個新的境界,你的人格將會折射出高尚的光彩。
人要能站到高處,往遠處想,便能理解別人,寬恕別人。當然,原諒和寬恕別人並不等於窩囊,隻要是這虧吃在明處,那就是有意為之的高尚,也就沒氣可生了。
電視裏,報紙上,經常可以看到消費者因在菜裏吃出蟲子,或在商場裏買到有雜質的食品,就提出高額索賠的報道。個別消費者,碰到這種情況就像中了大獎,得理不饒人,提出這樣那樣的無理要求,要什麼精神賠償費。是的,消費者是上帝,應該得到一定的賠償,但你漫天要價、趁機敲詐、大開海口,那就是你的不對了。這是金錢至上、唯錢是圖的表現。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你將情況向商場或飯店反映了,他們也賠禮道歉了,也給予一定的賠償了,那你也應心平氣和了。在日常生活中,切記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給對方一個台階下,少講兩句,得理饒人。否則,不但消滅不了眼前的這個“敵人”,還會讓身邊更多的朋友疏遠你。
放對方一條生路,給對方一個台階下,為對方留點麵子和立足之地。這樣做並不是很難,而且如果能做到,還能給自己帶來很多好處。如果你得理不饒人,讓對方走投無路,就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不擇手段,不顧後果,這將對你自己造成傷害。
放他一條生路,他便不會對你造成傷害。即使在別人理虧、你在理的情況下,放他一條生路,他也會心存感激,就算不如此,也不太可能與你為敵。因為這是人的本性。況且,這個世界本來就很小,變化卻很大,若哪一天兩人再度狹路相逢,那時若他勢強而你勢弱,你想他會怎麼對待你呢?因此,得理饒人,也是為自己留條後路。
安徽籍男子劉某在急匆匆上廁所時,不小心把尿液濺到了李某的褲子上。李某借此大做文章,在劉某賠了他新褲子以後,還借口遭晦氣,不停地大罵劉某,找來人對劉某拳打腳踢,並勒令劉某作進一步的賠償,“送兩條中華香煙,晚上請兄弟們撮一頓”。把一件本該幾句話就能解決的小事,鬧得越來越大,最後驚動了警方,落得個“涉嫌尋釁滋事”的罪名被警方拘留。
英國作家哈茲裏特曾經說道:“在所有情況下,凡是我們對某種事物表示出極大蔑視的時候,那就清楚地說明了,我們是感到與它們處在十分接近的地位上。”因此,麵對我們討厭的人,隻需輕描淡寫說幾句就行了,不必在言語上或行為上和他們進行無謂的爭鬥。
周玲是一家機關單位的老員工,常常以主人翁的姿態自居,在新來的員工麵前有著強烈的優越感,也常常“自覺”地將手中的活兒分派給新來的同事。同辦公室的小劉是一個聽話的姑娘,開始時為她分擔了不少工作,但時間長了便品出滋味來,隻顧埋頭幹自己的分內事了。這多少讓周玲感到失落。
小劉有一個習慣,愛在上班時間吃零食,並且不愛整理辦公桌,桌上常常橫七豎八地擺放著一些文件和書籍。一次,上級領導突擊檢查,剛好到了她們辦公室,並對小劉辦公桌的淩亂表示了不滿。本來領導隻是批評兩句,可周玲聽了卻如得聖旨,逢人便說小劉的毛病,甚至一度在總經理麵前做文章。
這些話自然都免不了傳回小劉的耳朵裏。小劉明知自己有錯,隻得忍氣吞聲、發奮工作,以排除那件事對自己造成的負麵影響。日子久了,人們便淡忘了小劉往日的小缺陷,開始矚目她日漸突出的成績。很富戲劇性的是,半年後,小劉被提拔為周玲的頂頭上司,周玲的處境可想而知。
所以說,得饒人處且饒人,你給別人留餘地,將來別人也一定會給你留餘地的。
修心箴言:
如果你在切膚之痛後,采取別人難以想象的態度寬容對方,表現出別人難以達到的襟懷,你的形象瞬時就會高大起來。你的寬宏大量、光明磊落就會使你的精神達到一個新的境界,你的人格將會折射出高尚的光彩。
4.計較心少一點,擔當心多一點
清朝光緒年間,東閣大學士閻敬銘曾寫了一首《不氣歌》:“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倘若生氣中他計,氣下病來無人替。請來醫生將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氣之為害大可惟,誠恐因病將使廢。我今嚐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這首詩,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奉勸人們遇到別人的傷害、打擊或不公平、不如意的事情的時候,盡量想開一點,少生閑氣,少生悶氣,以免氣大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