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洞穿人性,修一顆智慧心
為何要修一顆洞穿人性的智慧心?我們倡導謙卑,倡導寬容,倡導淡泊,倡導……然而,人畢竟是社會的人,人與人的相處是需要技巧的。了解人性,了解與人相處的智慧,與單純的人單純交往,與複雜的人聰明應對,這樣才不至於在交往中有太多不和諧的情況出現。
1.中國人嘴上說的和心裏想的往往不一樣
每個民族都有其語言特點。英美人喜歡直來直去,嘴上說的就是心裏想表達的,很容易聽懂。中國人講究婉轉,不喜歡直來直去,往往“口是心非”,說出的話總會有言外之意,話外之音。要想知道說話人究竟是什麼意思,需要聽話的人動一番腦筋,用心揣摩、用心領會,才能聽明白。
比如,最常見的事情,家裏來了不速之客,時間已經很晚了,主人心裏盼著客人早點離開,但是嘴上卻說:“時間還不算太晚,再聊一會兒吧。”如果客人識趣,就會知道主人已經有送客的意思了,應該馬上離開。再比如,中國人招待客人,本來是精心準備了一桌子佳肴,卻對客人說:“家常便飯,湊合吃點吧。”
不要以為這種為人處世的方式很虛偽,這其實是一種生存藝術。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是拒絕別人的話,直話直說固然痛快,但往往容易傷人麵子,造成尷尬的局麵,尤其是中國人打從古代開始就非常懂得自保的藝術,知道傷人就是傷己的道理,所以,即使有些時候心裏明明不是這麼想的,卻往往這麼說。假如是表現自己,說得太直白了,又顯得太過不謙虛,怕招人反感。這就是中國人為什麼嘴上說的和心裏想的往往不太一樣的道理。
在古代,中國人就非常懂得說話的藝術,尤其是臣子規諫君主,最講究含蓄,要讓君主聽到自己的話外之音,主動改正。如果大膽直諫,不僅會惹惱君主,還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楚莊王十分愛馬,他的馬住在豪華的廳堂裏,身上披著美麗的錦緞,晚上睡在非常考究的床上。它們吃的是富有營養的棗肉,伺候那些馬的人數竟是馬的三倍。這些馬養尊處優,又不出去運動,因此其中有一匹馬因為長得太肥而死去了。
這一下可真讓楚莊王傷心極了。他要為這匹馬舉行隆重的葬禮。一是命令全體大臣向死馬致哀,二是用高級的棺槨以安葬大夫的標準來葬馬。大臣們紛紛勸阻楚莊王不要這麼做。可是楚莊王充耳不聞,並生氣地下令說:“誰要是再敢來勸阻我葬馬,一律斬首不饒。”
一個叫優孟的人聽說這件事後,徑直闖進宮去,一路傷心大哭,痛不欲生。楚莊王驚問其故,優孟回答說:“大王心愛的馬死了,怎能不讓人傷心呢?那可是大王最鍾愛的馬呀,又怎能隻用大夫的葬禮來辦理馬的喪事呢?這實在太輕視了。應該用最高的國君的葬禮才對啊。”楚莊王問道:“那你認為應怎樣安排呢?”優孟接著說:“依我看,應該用美玉做馬的棺材,再調動大批軍隊,發動全城百姓,為馬建造高貴華麗的墳墓。到出喪那天,要讓齊國、趙國的使節在前麵開路;讓韓國、魏國的使節護送靈柩。然後,還要追封死去的馬為萬戶侯,為它建造祠廟,讓馬的靈魂長年接受封地百姓的供奉。這樣才能讓天下所有人知道,原來大王是愛馬勝過愛一切的。”
優孟句句話都順著楚莊王的意思去說,將對馬的優待推到了極致。莊王終於聽懂了優孟的言外之意:愛馬勝過愛百姓是危險的。他自責道:“哎呀!我怎麼竟然錯到這種地步!”於是馬上取消了對馬的葬禮。
優孟的話表達的是一種反意,通過表麵的順從,起到誇大諷刺的效果,引起人的反思,這種表達方式也是“口是心非”的一種表現。
修心箴言:
如果是拒絕別人的話,直話直說固然痛快,但往往容易傷人麵子,造成尷尬的局麵,尤其是中國人打從古代開始就非常懂得自保的藝術,知道傷人就是傷己的道理,所以,即使有些時候心裏明明不是這麼想的,卻往往這麼說。假如是表現自己,說得太直白了,又顯得太過不謙虛,怕招人反感。這就是中國人為什麼嘴上說的和心裏想的往往不太一樣的道理。
2.心性圓通,做人要懂得自保
有句名言,曰:取象於錢,外圓內方。古錢幣的圓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為人處世,就要像這錢一樣,“邊緣”要圓,要能隨機而變,但“內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則。當年,劉邦的謀臣蕭何就是一個善於隨機而變的人,也因此在“功高蓋主者殺”的岌岌可危之時,保全了自己。
劉邦是個猜忌心極重的人,諸將如淮陰侯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等,無一不受到他的猜疑和嫉恨,有的甚至被迫走上了謀反的道路。就連與他交情最為深厚的蕭何,也因屢屢受到猜忌而終日戰戰兢兢。
韓信被殺害之後,蕭何因功進位為相國,加封五千戶。群僚都向他道賀,隻有當年的東陵侯召平往吊。
召平對蕭何說道:“您將從此惹禍了!”蕭何大吃一驚,忙問原因。
召平答道:“主上連年出征,親冒矢石,隻有您安然地居守都中,不必遭受兵革之勞,現在反而得以加封食邑。這在名義上是看重您,而實際上是對您不放心。您想,韓信有百戰百勝的功勞,尚且被殺,難道您的功勞能趕上韓信麼?”
蕭何急忙問道:“您說得很對,不過有什麼計策能讓主上對我放心呢?”召平道:“您不如不接受主上這次的加封,再把家裏的私財全部拿出來,交給主上,充作軍需。這樣,才有可能免禍。”蕭何點頭稱是,照此辦理後,果然討得了劉邦的歡心。
在討伐英布期間,蕭何仍然留在關中督運糧草。劉邦屢次問押運糧草的官員,說是相國近來都在做些什麼事情。押運官答稱他無非是撫慰百姓、措辦糧草軍械等等,劉邦聽了,默然不語。押運官回到關中後,把這一情況報告了蕭何,蕭何也猜不透劉邦這樣做有什麼深意。
一天,他偶然與一位幕僚談起此事,這位幕僚忽然說道:“您不久可就要被滅族了!”蕭何一聽,大驚失色,嚇得連話都說不出來了。
幕僚又說道:“您位至相國,功居首位,此外不可能再給您加封什麼了。皇上屢次問您在做什麼事情,顯然是怕您久在關中,深得民心,一旦乘關中空虛,號召百姓起事,據地稱尊,就會使主上無處可歸,前功盡棄。現在,您不察主上的意思,還要孜孜不倦地為百姓操心,這是徒增主上的疑忌!疑忌越深,禍來得也就越快。在這種情況下,您不如多買田地,而且要逼著百姓賤賣給您,使得百姓誹謗您、怨恨您。這樣,主上聽說之後方能心安,而您也可以保全家族了。”
蕭何認為這位幕僚的話很有道理,當即采納實行。押運官回到前線後,把蕭何因強買民田而致謗議的情況報告給了劉邦,劉邦果然很覺寬慰。不久之後,淮南平定,劉邦回都養傷,到蕭何前來問疾時,才把謗書交給蕭何,叫他自己向百姓道歉。蕭何或補上田價,或把田宅幹脆還給原主,謗議自然也就漸漸停息了。
一般來說,善於自保的人,多懂得隨機應變,棱角並不十分分明。蕭何能在幕僚的提醒下放低姿態,及時“露拙”,以使劉邦盡釋猜疑,自汙以保全身,不可不謂明智之舉。雖然在後退的過程中有損形象,但這總比傷及性命要好得多。
修心箴言:
為人處世,就要像銅錢一樣,“邊緣”要圓,要能隨機而變,但“內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則。
3.與人打交道,千萬不要婆婆媽媽
1945年,羅斯福第四次連任美國總統。一位記者采訪他,請他談談感想,總統微笑著沒有回答,而是拿起一塊三明治,很客氣地請記者吃。記者受寵若驚,十分愉快地吃了下去。羅斯福繼續微笑著,請他吃第二塊。他肚子已經飽了,但盛情難卻,又吃了下去。不料總統又請他吃第三塊。他實在吃不下了,但還是勉強吃了下去。沒想到,羅斯福在他吃完之後又說:“請再吃一塊吧!”記者一聽非常鬱悶,因為他已經有要嘔吐的感覺了。羅斯福說:“現在,你不要再問我的感想了,因為你自己已經感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