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的人生收獲多5(2 / 3)

頓悟舍得:

細細想來真是這樣,做人不要太張揚。太張揚的人容易招人嫉妒,遭人白眼,甚至會在不知不覺中引來不必要的麻煩;我們每個人真的應該做到遇喜不形於色,遇哀不憂傷於心,低調平淡才是真。

4.以謙卑的姿態行走社會,才會走得順利

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一副得意忘形的麵孔,一副頤指氣使的神情,一副專橫跋扈的氣勢……以這種傲慢的姿態處世,遲早會失敗。

社會的門檻有高有低,隻有以謙卑的姿態行走其間,才能順利通過所有的門檻。

羊祜出身於官宦世家,是東漢蔡邕的外孫,晉景帝司馬師的獻皇後的同母弟。但他為人清廉謙恭,毫無官宦人家奢侈驕橫的惡習。

他年輕時曾被薦舉為上計吏,州官四次征辟他為從事、秀才,五府也請他做官,他都謝絕。有人把他比作孔子最喜歡的學生——謙恭好學的顏回。曹爽專權時,曾任用他和王沈。王沈興高采烈地勸他一起應命就職,羊祜卻淡淡地回答:“委身侍奉別人,談何容易!”後來曹爽被誅,王沈因為是他的屬官而被免職。王沈對羊祜說:“我應該常常記住你以前說的話。”羊祜聽了,並不誇耀自己有先見之明,說:“這不是預先能想到的。”

晉武帝司馬炎稱帝後,因為羊祜有輔助之功,將他任命為中軍將軍,加官散騎常侍,封為郡公,食邑三千戶。但他堅持辭讓,於是由原爵晉升為侯,其間設置郎中令,備設九官之職。他對於王佑、賈充、裴秀等前朝有名望的大臣,總是十分謙讓,不敢屬其上。

後來因為他都督荊州諸軍事等功勞,加官到車騎將軍,地位與三公相同,但他上表堅決推辭,說:“我入仕才十幾年,就占據顯要的位置,因此日日夜夜為自己的高位戰戰兢兢,把榮華當作憂患。我身為外戚,事事都碰到好運,應該警誡受到過分的寵愛。但陛下屢屢降下詔書,給我太多的榮耀,使我怎麼能承受?怎麼能心安?現在有不少才德之士,如光祿大夫李熹高風亮節,魯藝潔身寡欲,李胤清廉樸素,都沒有獲得高位,而我無德無能,地位卻超過他們,這怎麼能平息天下人的怨憤呢?因此乞望皇上收回成命!”但是皇帝沒有同意。

晉武帝鹹寧三年,皇帝又封羊祜為南城侯,羊祜堅辭不受。羊祜每次晉升,常常辭讓,態度懇切,因此聲名遠播,朝野人士都對他推崇備至,以致認為他應居宰相的高位。晉武帝當時正想兼並東吳,要倚仗羊祜承擔平定江南的大任,所以此事被擱置下來。羊祜曆職二朝,掌握機要大權,但他本人對於權勢卻從不鑽營。他籌劃的良計妙策和議論的稿子,過後都焚毀,所以世人不知道其中的內容。凡是他所推薦而晉升的人,他從不張揚,被推薦者也不知道是羊祜舉薦的。有人認為羊祜過於縝密了,他說:“這是什麼話啊!古人的訓誡:入朝與君王促膝談心,出朝則佯稱不知——這我還恐怕做不到呢!不能舉賢任能,有愧於知人之難啊!況且在朝廷簽署任命,官員到私門拜謝,這是我所不取的。”

羊祜平時清廉儉樸,衣被都用素布,得到的俸祿全拿來周濟族人,或者賞賜給軍士,家無餘財。臨終留下遺言,不讓把南城侯印放進棺柩。他的外甥齊王司馬攸上表陳述羊祜妻不願按侯爵級別殮葬羊祜的想法時,晉武帝便下詔說:“羊祜一向謙讓,誌不可奪。身雖死,謙讓的美德卻仍然存在,遺操更加感人。這就是古代的伯夷、叔齊之所以被稱為賢人,季子之所以保全名節的原因啊!現在我允許恢複原來的封爵,用以表彰他的高尚美德。”

羊祜是成功的,上至一國之主,下至黎民百姓,都對他表示敬佩。羊祜的參佐們讚揚他德高而謙卑,位尊而謙恭。

頓悟舍得:

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一副得意忘形的麵孔,一副頤指氣使的神情,一副專橫跋扈的氣勢……以這種傲慢的姿態處世,遲早會失敗。社會的門檻有高有低,隻有以謙卑的姿態行走其間,才能順利通過所有的門檻。

5.與人“抬杠”是件愚蠢的事

“這部電影糟透了,花了兩個鍾頭,卻一點意義也沒有。”

“看電影何必要看什麼意義呢?而且,這部片子實在也不能算是很壞。”

“不過我認為它的布景是很宏大的,一定費了許多工夫。”

“那又不然,這一點布景是很便宜的。”

“還有演員也算相當賣力,隻可惜為劇本所限,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

“這幾個演員已經算是做得不錯的了,如果在別的劇本裏,一定要失敗。”

上麵幾句對話你看來也許覺得好笑,不過這情形多著呢!有些人差不多成了習慣地專和別人作對,無論別人說什麼,他總要照例反駁。他自己本來一點成見也沒有。不過你說“是”時,他一定要說“否”,到你說“否”時,他又說“是”。這是最可怕的習慣,犯的人很多,而且每每不自知。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不喜歡聽取別人的意見,心中隻有自己,而且他自以為比別人高明,事事要占上風。

即使你真的見識比別人高明,這種態度也是要不得的。你簡直不為對方留一點餘地,好像要把他迫到無路可走,才覺得滿意——我知道你並沒有想到這一層,但實際上你正是這樣做的。這種習慣使你自己與朋友或同事疏遠,沒有人肯提供給你一點意見,更不敢向你進一點忠告。你本來是很好的一個人,但你卻有一點愛和人抬杠的脾氣。

唯一改善的方法是養成尊重別人的習慣。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談論的十有八九沒有絕對是非標準的問題當中,你的意見不一定是對的,而別人的意見也不一定是錯的。把雙方的總和再行分配,你至多有一半是對的,那麼你為什麼每次都要反駁別人呢?

有這毛病的,大概都是聰明人居多數(否則也是自作聰明的人),他也許太熱心,想從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見解,他以為這樣可使人敬服,但事實上完全錯了。

一些平凡的事情,是不必去費心做更高深的研究的——至少我們日常談話的目的,是消遣多於研究,既然不是在莊重地討論問題,又何必在瑣屑的事情上抬杠呢?所以,在輕鬆的談話中不可太認真。

你的同事給你一個意見時,你若不能即刻讚同,最低限度也要表示可以考慮,不可馬上反駁。要是你的朋友和你聊天,你更要注意,意見的紛爭會把一切有趣的生活變得乏味。

倘若你的夫人問你:“我的發式好看嗎?”“不好看。”“我的衣服美麗嗎?”“不太美麗。”或她說:“這雙黃色的鞋子真好看。”你卻偏要說:“不如黑色的。”她說:“孩子應該早點起床。”你卻說:“遲點也不要緊。”試想,這是如何的煞風景啊!

記著:你不可做一個固執的同事,不可做一個無趣的朋友,不可做一個無情的愛人,不可做一個冷酷的父親或者是一個執拗的弟弟。

我們常聽到批評某人“抬杠”,就是愛與人唱反調,表現出與人不同。現在你明白了抬杠是愚蠢的,那麼,希望你避免與人作對才好。

頓悟舍得:

別人和你談話時,他根本沒有準備請你說教,大家說說笑笑罷了,你若要硬作聰明,拿出更高超的見解(即使真是可佩服的見解),對方是不會樂意接受的,所以,你不可隨時擺出教導別人的神氣來反駁對方。

6.懂得運用策略,不跟對方硬拚

在市場上,競爭是避免不了的,但要擊敗和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就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

一位搏擊高手參加錦標賽,自以為穩操勝券,一定可以奪得冠軍。但出乎意料,在最後的決賽中,他遇到一個實力相當的對手,雙方都竭盡全力出招攻擊。當打到了中途,搏擊高手意識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對方招式中的破綻,而對方的攻擊卻往往能夠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有選擇地打中自己。比賽的結果可想而知,這個搏擊高手慘敗在對方手下,沒能得到冠軍的獎杯。事後,他憤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師父,一招一式地將對方和他搏擊的過程再次演練給師父看,並請求師父幫他找出對方招式中的破綻。他決心根據這些破綻,苦練出足以攻克對方的新招,決心在下次比賽時,打倒對方,奪取冠軍的獎杯。

師父笑而不語,在地上畫了一道線,要他在不能擦掉這道線的情況下,設法讓這條線變短。搏擊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麼會有像師父所說的辦法,能使地上的線變短呢?最後,他無可奈何地放棄了思考,轉向師父請教。

師父在原先那道線的旁邊,又畫了一道更長的線。兩者相比較,原先的那道線看起來就變得短了許多。師父開口道:“奪得冠軍的關鍵,不僅僅在於如何攻擊對方的弱點,正如地上的長短線一樣,如果你不能在要求的情況下使這條線變短,你就要懂得放棄從這條線上做文章,尋找另一條更長的線。那就是隻有你自己變得更強,對方就如原先的那條線一樣,也就在相比之下變得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強,才是你需要苦練的根本。”徒弟若有所悟。

師父接著說:“搏擊要用腦,要學會選擇,攻擊其弱點,同時要懂得放棄,不跟對方硬拚,以自己之強攻其弱,你就能奪取冠軍。”徒弟恍然大悟。

在獲得成功的過程中,有無數的坎坷與障礙,需要我們去征服或跨越。懂得放棄,不跟對方硬拚,全麵增強自身實力,使自己變得更加成熟,更加強大,然後再以己之強攻敵之弱,許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這不僅是一種進退的策略,也是一種舍得的智慧。

有一次,在美國費城舉行憲法會議的時候,會議中分為讚成派和反對派,討論相當激烈。由於出席者有著種族、宗教等方麵的差異,利害關係各異,雙方的言辭都很尖銳,甚至還有人身攻擊,使得整個會議充滿了火藥味和互不信任的氣氛。眼看會議即將決裂的時候,持讚成意見的富蘭克林適時地站了出來,他不慌不忙地對人們說:“事實上,我對這個憲法也並非完全讚成。”

此話一出,會議紛亂的情形立刻停止了,反對派人士都用懷疑的目光看著富蘭克林。富蘭克林停了一會兒,繼續說道:“對這個憲法,我並沒有信心,出席會議的各位,也許對於細則還有些異議,但不瞞各位,我此時也和你們一樣,對這個憲法是否正確抱有懷疑態度,我就是在這種心境下來簽署憲法的……”

經富蘭克林這麼一說,反對派的激動和不信任態度終於平靜下來,他們反而想讓時間驗證一下它是否正確了,這樣,美國的憲法終於順利通過了。富蘭克林正是利用“以退為進”的方法,先說一些對對方有力而對自己不利的話,使對方產生信任感,然後再順勢達到自己的目的。在市場上,我們要想打敗強敵,這種策略不也正是我們最佳的選擇嗎?

頓悟舍得:

在獲得成功的過程中,有無數的坎坷與障礙,需要我們去征服或跨越。懂得放棄,不跟對方硬拚,全麵增強自身實力,使自己變得更加成熟,更加強大,然後再以己之強攻敵之弱,許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這不僅是一種進退的策略,也是一種舍得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