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種
頭腦靈活、善於創新的女人最能賺錢
一個女人的頭腦和觀念決定了她的言行舉止,最終決定了她的命運。如果你頭腦靈活,善於創新,能想他人之不敢想,為他人之不敢為,發現他人之視而不風的商機,鈔票還不如江水般流進你的腰包?創新是人生轉變的基礎和起點,是賺錢的最先條件。正所謂:腦袋空空口袋空空,腦袋轉轉口袋滿滿。
1.
思路一開,財運自然來
無論何時,對任何人,商機永遠存在,也絕對公平。如果說有什麼不公平的話,那就是有些人始終都走在後麵,而有些人始終都在領跑。
提到創新,有些女人總是覺得神秘,似乎它隻有極少數女人才能辦到。其實,創新有大有小,內容和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創新活動已經不僅是科學家、發明家的事,它已經深入到普通女人的生活中,很多女人都可以進行創新性的活動,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麵都可以迸發出創造的火花。人們在事業上新的追求、新的理想、新的目標會不斷產生,在為新的事業創造奮鬥中,實現了這些新的追求、理想、目標,就會產生新的幸福。創新是永無止境的,女人們想在激烈的商戰中立足,就要學會創新。
創新就是一種發展機遇,是將生意做大的動力源泉。
世界上因創新而獲成功的人簡直是不勝枚舉。
法國美容品製造師伊夫·洛列經營花卉時,就是靠創新才將生意一步步做大的。
伊夫·洛列從1960年開始生產美容品,到1985年,她已擁有960家分號,各個企業在全世界星羅棋布。
伊夫·洛列生意興旺,財源茂盛,摘取了美容品和護膚品的桂冠。她的企業是惟一使法國最大的化妝品公司“勞雷阿爾”惶惶不可終日的競爭對手。
這一切成就,伊夫·洛列是悄無聲息地取得的,在發展階段幾乎未曾引起競爭者的警覺。
她的所有成功都有賴於她可貴的創新精神。
1958年,伊夫·洛列從一位年邁女醫師那裏得到了一種專治痔瘡的特效藥膏秘方。這個秘方令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她根據這個藥方,研製出一種植物香脂,並開始挨門挨戶地去推銷這種產品。
有一天,洛列靈機一動,何不在《這兒是巴黎》雜誌上刊登一則商品廣告呢?如果在廣告上附上郵購優惠單,說不定會有效地促銷產品。
這一大膽嚐試讓洛列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當她的朋友還在為巨額廣告投資惴惴不安時,她的產品卻開始在巴黎暢銷起來,原以為會泥牛入海的廣告費用與其獲得的利潤相比,顯得輕如鴻毛。
當時,人們認為用植物和花卉製造的美容品毫無前途,幾乎沒有人願意在這方麵投入資金,而洛列卻反其道而行之,對此產生了一種奇特的迷戀之情。
1960年,洛列開始小批量地生產美容霜,她獨創的郵購銷售方式又讓她獲得巨大成功,在極短的時間內,洛列通過這種銷售方式,順利地推銷了70多萬瓶美容品。
如果說用植物製造美容品是洛列的一種嚐試,那麼,采用郵購的銷售方式,則是她的一種創舉。
時至今日,郵購商品已不足為奇了,但在當時,這卻是行之所未行。
1969年,洛列創辦了她的第一家工廠,並在巴黎的奧斯曼大街開設了她的第一家商店,開始大量生產和銷售美容品。
伊夫·洛列對她的職員說:
“我們的每一位女顧客都是王後,她們應該獲得像王後那樣的服務。”
為了達到這個宗旨,她打破銷售學的一切常規,采用了郵售化妝品的方式。
公司收到郵購單後,幾天之內即把商品郵給買主,同時贈送一件禮品和一封建議信,並附帶製造商和藹可親的笑容。
郵購幾乎占了洛列全部營業額的50%。
洛列郵購手續簡單,顧客隻需寄上地址便可加入“洛列美容俱樂部”,並很快收到樣品、價格表和使用說明書。
這種經營方式對那些工作繁忙或離商業區較遠的婦女來說無疑是非常理想的。如今,通過郵購方式從洛列俱樂部獲取口紅、描眉膏、唇膏、洗澡香波和美容護膚霜的婦女已達6億人次。
這種優質服務給公司帶來了豐碩成果。公司每年寄出郵包達99萬件,相當於每天3.5萬件。1985年,公司的銷售額和利潤增長了30%,營業額超過了25億,國外的銷額超過了法國境內的銷售額。
如今,伊夫·洛列已經擁有400餘種美容係列產品和800萬名忠實的女顧客。
洛列的經曆正好證實了金克拉的話:“如果你想迅速致富,那麼你最好去找一條終南捷徑,不要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去擁擠。”
創新,是把你生意做大的捷徑,企業家的高低優劣之分也往往因此而產生。做生意最易成功的就是走創新之路。
2.
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貧富
女人傳統的觀念就是勤儉持家,當好男人的“錢匣子”就行了。當然勤儉是沒有錯的,但隻是勤儉而沒有新觀念,新思路,那是發不了財的。傳說中的阿裏巴巴用“芝麻開門”的秘語打開了裝滿金銀財寶的神秘山洞,而現代人則需要用創新的思維方式來開啟財富之門。
看似不起眼的點子,有時在生意場中卻起著非同尋常的作用,一個小小的創新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來看看洗澡洗出來的一個女性百萬富翁。她是一個初中畢業的打工妹,靠著給人當保姆,挖掘出自己會帶小孩的“天賦”,並通過用中藥給小孩“洗澡”的手藝,率先開出全國首家“娃娃”洗澡店,幾年來,賺錢百萬,創造了一個財富神話。她就是重慶妹子張曉麗。
1972年,張曉麗出生在一個普通工人家庭裏,由於家境貧困,為了給家裏減輕負擔,19歲的張曉麗隻身來到溫州打工。
張曉麗先後當過裁縫店的學徒,做過服務生,但都不盡人意。後來經人介紹,張曉麗來到一戶人家做“月嫂”,“月嫂”就是專門伺候剛生了孩子坐月子的女人,張曉麗覺得自己幹其他的不在行,但伺候人應該沒有問題。
張曉麗從此開始了她的“月嫂”生涯。張曉麗做事比較細心,愛思考。有一次,她幫帶的一個孩子長得白白胖胖的,但是體質比較差,隻要天氣一變化,不是感冒就是發燒,弄得家裏人忙得一團糟。張曉麗開始琢磨,該怎樣給孩子加強營養增強體質呢?
張曉麗想起外婆帶小孩子時經常找中草藥熬水給小孩洗澡搓背,孩子們因此身體健康皮膚也好。
這個方法雖“土”,但效果不錯。張曉麗把自己的想法給主人講了,女主人聽了也很感興趣。當晚,張曉麗給家裏打長途電話,叫他們找些中草藥來。
藥寄到後,張曉麗堅持經常給孩子用中藥水洗澡,效果還真的不錯,經過一段時間後,小孩病少了,體質增強了,全家人都很高興。
在那個小院裏,一給小孩“洗澡”,總會引得周圍鄰居前來圍觀,問長問短。一傳十、十傳百,張曉麗帶小孩有了“名氣”。等到這家小孩長大了,已有五六家排著隊爭著要請她帶小孩。
這樣的工作張曉麗一做就是6年。每到一個地方,都會用草藥熬水來給孩子們洗澡,效果好不用做廣告,附近有小孩的家庭都讓她給自己的小孩洗澡,時間長了,張曉麗的“名氣”越來越大了,有時候一個月光是幫別人洗小孩就能得到300-500元小費。這時,有人建議她開一個專門給小孩洗澡的店子,以她的經驗和名氣一定能夠賺錢。
張曉麗接納了這個建議,並為此積極準備。想到溫州人生地不熟,她決定回重慶發展。
張曉麗對重慶的市場進行了考察,發現為小孩洗澡還是一個不為人所知的行業,這既讓她有些不安,但也激勵了她創業的決心。
為了穩妥起見,張曉麗決定先找個門麵“試試水”,她租了一間50多平米的店麵,2001年9月,“娃娃”洗澡店在一片懷疑和好奇的目光中開業了。
“娃娃”洗澡店畢竟是新鮮事物,開業前三天,來看熱鬧的人很多,但就是沒有人願意把小孩送到這裏來。張曉麗知道,要打開局麵,首先要讓人們了解這件事情,有了了解才有理解,也才會接納。於是,張曉麗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給客人們介紹給小孩洗澡的好處。
過了幾天,終於有位婆婆帶著她的孫子來到張曉麗的洗澡店。原來孩子背上冒出許多小紅疙瘩,跑了許多醫院都未治好,萬般無奈,婆婆才決定到這裏來試試運氣。
在張曉麗的店裏泡過幾次澡後,小孩身上的疙瘩不見了,體質也明顯好了許多,有了這個活廣告,張曉麗的“娃娃”洗澡店一下子有了客源。
為了打出“洗澡堂”的名氣,張曉麗精心製作了宣傳單,把這個新行業進行了全方位的介紹。洗娃娃看來好像是一種“土”辦法,但實際上卻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僅藥物調理就很有講究。張曉麗根據娃娃的不同症狀,在洗澡水中用何首烏、蒲公英、銀花藤等數十種普通中藥以不同比例、火候、水分煎製出來。張曉麗就把這些專業知識製作成宣傳展板,讓顧客清楚他們的行業水準。時間長了,很多父母都開始把小孩往張曉麗這裏送。生意好了,張曉麗更覺得業務水平有待提高。有一天,張曉麗從一本書上看到,孩子健康成長一要“營養”,二要“保健”。而保健就是給嬰兒做按摩、撫摸嬰兒全身肌膚,可以興奮嬰兒的大腦中樞,刺激神經細胞的形成及其觸角間的聯係,促進小兒神經係統的發育和智能的成熟,從而促使血液循環和身體發育,增強食欲。洗小孩應該是一種藥物保健,而按摩則是自然保健了。張曉麗還在網上了解到,國外很多國家都流行為嬰兒按摩。於是,張曉麗把按摩引入澡堂,在澡堂開辟了一間嬰兒按摩室。這樣一來,生意更加火爆。
“娃娃”洗澡堂經營一年後,受到了眾多消費者的青睞,原來的洗澡堂狹窄了,張曉麗決定擴大規模,一口氣把相鄰的三個門麵全部租下,並更名為“寶寶洗澡按摩店”。
張曉麗還把幾個門麵進行了統一的裝修,裝上了吊燈,讓室內的格調既溫和又活潑,她還買回來很多漂亮的小玩具給孩子們玩。
後來,張曉麗又想出了一個奇招——“觀浴”,她在門麵靠街麵的方向裝上了玻璃牆,讓顧客觀看娃娃們洗澡,這樣一來,一是可以讓父母安心,二是給自己做活廣告,這一招果然很見效,很多人都是在觀浴之後成為張曉麗的顧客的。
這一幕不僅吸引了顧客,也引來了重慶電視台和各媒體記者。這樣一來,張曉麗和她的洗澡堂走進了千家萬戶,張曉麗也一下子成了“名人”,當張曉麗的“寶寶洗澡按摩店”迎來了第一個春天的時候,人們常常在節假日看到張曉麗的店門外排起長隊,有時甚至需等上一兩個小時才能進入澡堂。
為了開拓區縣市場,2001年9月,張曉麗的第一家“寶寶洗澡按摩店”分店在萬州人白路開業。至今,張曉麗的“寶寶洗澡按摩店”分店已經開了3家。平時張曉麗就自己開車到幾個店裏轉轉,給員工做做示範,人家都親切地稱呼她為“曉麗姐”。
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工妹到擁有固定資產120多萬元的老板,張曉麗說她還有一個願望,就是讓她的“寶寶洗澡按摩店”連鎖店開滿全國……
張曉麗的成功並不是用了什麼特殊手段,隻不過是她比常人多想了一點點,可就是這一點點讓她把生意做大起來,功名盡占。
3.
做時尚女人,永遠走在潮流之前
當大家對一件事都有同一種觀點的時候,精明的女人卻能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得出與眾不同的結論,從而先人一步贏得製勝的先機。精明的女人要麼創造出一種市場歡迎的產品,要麼化平凡為神奇,把一些大家司空見慣的東西做成一種時尚或潮流。
她改變了法國、直至歐洲、乃至美洲婦女的穿著習慣,開創了現代服裝的新潮流,塑造了20世紀婦女的新形象。
1971年元月的一個星期天,在巴黎豪華的裏茨旅館裏,一個年近9旬的老婦在她的房間裏靜靜地逝去。死訊傳開後,巴黎轟動了,人們紛紛湧向裏茨旅館,湧向她居住和工作過的康蓬大街,憑吊她、追念她漫長而不平凡的一生。
她不像馬爾羅(曾任戴高樂政府新聞、文化部長)那樣著名,也不像畢加索那樣留下了價值連城的美術作品,但是,法國人卻把她看作可以和馬爾羅、畢加索相提並論的“天才”,因為她通過自己琳琅滿目的作品——服裝,創造了時髦。
她就是法國服裝設計大師、被譽為服裝界“女皇”的卡布裏埃·莎涅爾。
莎涅爾並非出身名門望族,也沒受過正統的高等教育。1883年她出生在奧弗省的小鎮索米爾。她父親是個小批發商,母親生下她不久,父親就遺棄了母女倆,不久,母親也棄她而去。莎涅爾成了一個孤兒,進入當地教會辦的孤兒院。
莎涅爾在孤兒院一直呆到16歲,她耐不住孤兒院寂寞孤苦的生活,翻出院牆偷偷地跑到了離家鄉較遠的穆蘭鎮。冷清的小鎮上多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姑娘,她有清麗、灑脫的高貴氣質,卻無依無靠,謀生乏術。
起初,她在鎮上當歌手,給鎮上的市民、駐防當地的士兵唱些民歌,但唱得蹩腳,充其量不過是個三流歌手。
後來,她轉到一家縫紉用品商店當售貨員。能剪會裁的莎涅爾,常常在自己的服飾上搞些別出心裁的小革新——或是在袖口鑲上點花邊,或是把裙子上繁複的褶皺減省幾條,她成為小鎮上最時髦的姑娘。
她喜歡上男孩服裝專櫃,給自己添些男孩子的衣物,穿上後更顯得活潑而機靈。她還為自己製作一頂扁平的圓形小帽,大膽地省去了女帽上世代相襲的羽毛飾物。在穆蘭小鎮,莎涅爾的這些設計如同在鄉間土壤上綻開了幾朵散發著幽香的野花。
與此同時,莎涅爾經曆了初戀。他是當地的富家子弟,名叫艾蒂安·巴爾桑。兩人一見鍾情,墜入情網。巴爾桑稱莎涅爾為可可,這是莎涅爾的小名。
巴爾桑對她說:“這個名字非常適合你,能顯示你活潑、隨和的性格。”
“可可·莎涅爾”從此就叫開了,以致她成名之後,知道她本名的人反而不多。
本世紀初,莎涅爾和巴爾桑一同來到巴黎,住在瑪德琳娜區康蓬大街31號夾層樓的一個小房間裏。莎涅爾的一生都在這裏度過,她的事業也在這條大街上發展。莎涅爾晚年稱康蓬大街是一條給她“帶來運氣”的街。
巴黎的一切都令這位來自小鄉鎮的姑娘興奮、激動。她特別感興趣的是巴黎婦女的穿戴裝束。她打量著、琢磨著,漸漸對巴黎女性的服飾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看法。
她在想:20世紀的法國婦女,為什麼還要守著上個世紀沿襲下來的服裝呢?那厚厚的裙子多麼沉重拖遝;那裹得緊緊的胸襯令人窒息,活像一副枷鎖;那珠光寶氣的頭飾又太繁瑣俗氣。如此穿戴,體現不了婦女解放的時代精神。她看準了巴黎的服裝業,是一個可以任她馳騁想象力、發揮才華的荒野,她完全可以當一名勇敢的拓荒者。
但是,在舉目無親的繁華巴黎,她,一個弱女子,要開拓事業談何容易。設備、資金都沒有著落,而且,巴爾桑已經和她分手了。不久,另一個青年男子闖入她的生活,這是個美國人,名叫亞瑟·卡佩爾。他生性隨和,不拘小節,家境富裕。
正是這個表麵上漫不經心的異邦人,理解和支持莎涅爾開拓服裝業的雄心。1912年,他出資幫助莎涅爾開設了一個小店——不是服裝店,而是帽子店。
為什麼先開帽子店呢?莎涅爾說,萬事開頭難,開始規模小點,萬一失敗了,損失也不至於太慘重。其實,她經營帽子店走了一條捷徑:從豪華的拉菲特商店購買一批難看的、滯銷的女帽,把帽上的飾物統統撤掉,改製成線條簡潔明快的新式帽子。它透著新時代的氣息,適應了社會生活大眾化的趨勢,很快被巴黎婦女所接受,人們稱之為“莎涅爾帽”。
莎涅爾戴這種帽子時,總把帽子壓得低低的,直到眼角,這種戴法,竟成為巴黎的風尚。
莎涅爾以帽子起家,卻不滿足於當個“製帽商”。在服裝設計領域,她初試鋒芒,設計出一批和巴黎婦女服飾傳統風格大異其趣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