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推出的新產品有:純海軍藍的套裝,純白色的寬鬆的女式長袖襯衫,線條簡潔流暢的緊身連衣裙,她把男式短袖襯衣的袖子加上一條寬寬的花邊,使袖子延長到肘部。這些服裝,今天看來是十分尋常的,但在當時和那些疊床架屋式的裏三層、外三層的繁複的穿戴習慣相比,是一場了不起的革命。莎涅爾找到了一種屬於她自己的設計風格,她帶著這種格調清新的服裝,去叩擊還彌漫著貴族氣的巴黎社交界。
莎涅爾在事業上剛剛起步,生活中卻遇上了意外的打擊。卡佩爾,她事業的支持人,她惟一對之“產生過真正愛情”的人,1919年在地中海邊的“藍色海岸”因車禍而身亡。莎涅爾悲痛萬分,要不是這次事故,莎涅爾也許會和他結為終生伴侶。後來,莎涅爾的生活中也曾有過幾個男子,但她都沒有正式結婚,直到她死,人們還是稱她“小姐”,恐怕和這次打擊不無關係。
但是,卡佩爾之死並不能把莎涅爾擊垮。此時的莎涅爾,已經打下了事業的基礎,做好了大發展的準備,就像揚起了風帆的船隻,要向大海挺進。
一位記者寫道:“離開了男人的莎涅爾,完全可以獨創一個‘帝國’,成為‘帝國’的‘女皇’。”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即1919年到1939年的20年間,是莎涅爾事業的鼎盛時期。她在康蓬大街買下了五幢房子,開設了“莎涅爾服裝店”,那是巴黎最令人向往的時裝店。
莎涅爾以喬賽織物為基本麵料,不斷推出服裝佳作:有寬大的女套衫,有短短的風雨衣,有闊條法蘭絨運動服,有漂亮實用的筒式禮服,卡迪甘絨衫,以及後來投入工業化生產的針織硬挺的外衣。
服裝的色調,不是那豔麗的大紅大綠色,而是明快的、雅致的黑色和米色。此外,莎涅爾還創造了仿寶石鈕扣和大框架太陽鏡。
這些服飾,整個地改變了巴黎婦女的形象,使她們顯得高雅而又富有活力,有一種現代的美感,質樸、理性,而又瀟灑大方。服裝評論家指出,莎涅爾使婦女獲得解放和自由的程度,比之那些空頭的社會學家、哲學家要深廣得多。
莎涅爾的服裝風靡巴黎。大街上,到處可見“莎涅爾式”的婦女,她們穿著黑色或米色衣服,寬鬆長褲,有點男子氣,還戴著“莎涅爾帽”。崇拜莎涅爾的婦女見麵時總是互相打量著,想從對方身上找到點新奇之處。
莎涅爾開現代婦女服裝之先河,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她說,取得成功的關鍵是因為她“具有現代婦女的意識”,“我創造了時髦,是因為我懂得我們的時代”,“我不像從前的那些裁縫師傅,躲在店鋪後麵悶頭縫製,和社會生活隔絕。我喜歡外出,我喜歡運動,我要過一種現代生活,因而我對我所穿、所戴的都有自己的興趣和選擇”。
“莎涅爾熱”達到高潮,越來越多的廠商仿照她的服裝樣式大量生產投放市場。莎涅爾對此很興奮,她說:“哦,最使我快樂的事莫過於我的作品被模仿。時裝要是不能走向街頭,還成為什麼時裝?”
莎涅爾的事業在擴大,她越來越富有。但是她的工作卻一刻也沒有懈怠過。
女作家吉羅這樣描寫她的工作狀態:在莎涅爾看來,懶惰和懈怠是不能容忍的罪惡,就這點而言,她不像20世紀的婦女,倒像19世紀的大企業家。她對自己、對下屬都是嚴厲的,不留情的。在她看來,她的下屬,除了以她自己的名字為字號的商店外,不應該有其他的考慮、其他的利益。她簡直是當代最獨裁、然而也是最富有獨創精神的企業家。
莎涅爾成名之後,對巴黎的文化界和社交界越來越感興趣。她建立了一個模特兒之屋,那裏集中了來自巴黎資產階級家庭的妙齡女郎;她設立了一個文化沙龍,那裏彙集著巴黎的名士,對經常光顧沙龍的青年作家,她按月發給津貼,她還出資對俄羅斯的芭蕾舞進行革新。莎涅爾成為社交場合的中心人物。
莎涅爾以其風采和魅力,把那個時代最漂亮、最風流、最富有的男子吸引到她的身邊。迪米特裏·波羅維茨大公是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表兄,他向莎涅爾捧出一顆熾熱的心,但莎涅爾沒有做大公夫人;英國威斯敏斯特公爵是一個風流倜儻的美男子,他給莎涅爾寫了一封封的情書,派人一次次送去貴重禮物,莎涅爾也沒有接受他的愛情,她說:“世上已有三個威斯敏斯特公爵夫人了,卻隻有一個可可·莎涅爾。”在她看來,在自己創建的服裝帝國裏工作,比當公爵夫人更有意思。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莎涅爾關閉了她的服裝店,結束了事業上的鼎盛時期。死而複生的契機是二次大戰結束以後的六七年間,莎涅爾的好友以及昔日的戀人相繼辭世,她沒有老伴,沒有兒女,感到孤寂。
這一時期,世界服裝經曆了一個大發展,設計新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莎涅爾孤傲的心上隱隱地有幾分不安:難道她真的落伍了?
1953年自尊自信的莎涅爾向輿論界宣布:她要舉辦一個作品展覽,她要重振莎涅爾服裝店。
輿論界為之嘩然:“她已經71歲了,還要複出?”“一個7旬老婦再度投入競爭,無異走上拳擊台,把自己置於死地。”
莎涅爾在人們的紛紛議論中打回服裝界。然而,今非昔比,巴黎人的口味變了,莎涅爾雖然推出了一些以粗花呢為麵料的、色調明快的新款式服裝,但沒有獲得她預想中的成功,批評界還不時對她的設計進行挑剔。
有趣的是,當巴黎人的興趣轉向大西洋彼岸時,美國人卻瘋狂地愛上了莎涅爾的服裝。就像發現新大陸似的,美國評論界為她的作品喝彩,美國購物者大批湧到巴黎購買“莎涅爾裝”。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夫人和好萊塢的女影星,都以穿“莎涅爾裝”為榮,全美婦女群起效仿。紐約的歌劇院根據莎涅爾的生平事跡編了一出輕歌劇。
這一切,使莎涅爾在受到巴黎冷落之後重新感到溫暖,得到了心靈的慰藉。她說:“我死去過,而在紐約的舞台上,我又複活了。”
莎涅爾活到88歲。至死,她還是美麗安詳的。美國一名時裝記者采訪了8旬高齡的莎涅爾之後寫道:“你不覺得你麵對一位老人,她的風采完全把你吸引住了。”
莎涅爾正是憑借著她堅持不懈的拓荒精神,改變了一個時代的穿戴習慣,也贏得了世人的尊敬,這對任何一個女性來說都是非常值得學習的榜樣。
4.
求變就是求贏,多變的女人能賺錢
如果你作為女人而不幸的話,那就是社會家庭對你的種種限製和束縛,哪個女人打破了套在身上的枷鎖,哪個女人就會擁有自我的本色。求變就是贏,對女人來說,永遠是真理。女人賺錢,首先要封殺來自各界的幹擾和阻力。
你經常觀察小孩子玩遊戲嗎?如果有,你就會發現,小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總是喜歡變更規則、界線、角色和遊戲方式。他們花在翻新遊戲的時間,甚至比實際遊戲的時間還多,大多數小孩不喜歡受人限製,不喜歡千篇一律,喜歡不停地創新、再創新。
絕大多數人寧願相信,遵守既定規則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否則,如果人人都想要打破規矩,豈不是天下大亂?然而,管理專家強調,這隻是一種鼓勵突破思考的方法,讓你更確準、有效地達到目標。換句話說:“要打破的是規則,而不是法律。”
通常情況下,具有突破性思考特征的人,他們和舊式的行業規則格格不入,對每件事都產生質疑,不喜歡墨守成規,偏愛自由遊蕩。這也是為什麼說“最具突破思考力的是小孩子”的最好理由。
你應該相信一件事,當愈多的人說“不”的時候,就是必須改變的時候。因為,絕大多數的人並沒有預見未來,他們隻相信現在看到的,認為現在已經做得很好了。而過去的成就隻需留下腳印,而不是讓你感到自滿。如果你想改變,卻遇到阻力,別人不相信你,最好的方法就是做給他看!
有許多人的潛力,都是被後天的環境框死的。但是聰明的女人做生意就能夠打破這種傳統,畢加索的女兒就充分說明了這點。
畫家的嬌女,繼承了大筆的遺產。然而,使她名聞世界的卻是:在衣飾和珠寶方麵,她有超人的藝術才華,她經營的香水生意興隆。
畫家的後代並不一定是畫家。不是嗎?著名畫家畢加索的女兒在繪畫上並沒有什麼天賦,隻不過在做香水和珠寶的買賣。然而,她在寶石、衣飾方麵表現出了很高的藝術天才。她的設計使用大量珠寶與黃金,在色彩方麵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她設計的首飾,不但風靡紐約,而且在世界珠寶設計界頗有影響。
她,白皙的皮膚,高高的顴骨,整齊的頭發,頎長的脖子,她那雙明亮的眼睛熱烈而溫和,燃燒著一股創造熱情,她就是畢加索的女兒,39歲的芭洛瑪。1949年,畢加索最小的女兒誕生了。同年,畢加索完成了他的名畫《和平鴿》。他用西班牙語把他的得意之作和可愛的小女兒都命名為“芭洛瑪”,意思是希望之鳥。
芭洛瑪從小過著幸福無憂的生活,父親也非常喜歡她。她為總能在父親身邊而感到驕傲和自豪。4歲時,她母親帶著芭洛瑪離開畢加索來到巴黎,但在聖誕節或複活節時,她們又回到南方的父親身邊。畢加索很喜歡帶著她玩,這使芭洛瑪感到格外高興。畢加索為了培養她的藝術細胞,為她買了一架鋼琴,後來他們搬了家,由於房間小,畢加索又送給她一把吉他,她那時非常喜歡音樂。
幼年時,她經常很乖地坐在父親身邊,他工作,她亂塗亂畫。到她8歲時,她開始在家裏的畫板上畫。父親懷疑她能否堅持下去,但他從不強迫她去畫。父親認為,一個人的道路應該由自己摸索出來。14歲,她停筆不畫了,對此,她也感到過惶恐,但已經晚了。18歲之後,她又重新開始畫一些小粉畫、做些粘貼畫等。她和父親的關係非常和諧、默契。父親熱情地幫助她,在藝術上給她以熏陶。她感到,在父親的工作間裏,如同在美好的藝術天地中遐思、翱翔……
芭洛瑪·畢加索說:“小時候,人們對我的表達能力表示過懷疑。到了十六七歲,我盡量參加一些談話,發表我的意見和觀點。這對我來講,要費很大的力氣,但又必須這樣做。在事業上,要達到目的,就必須充分地認識自己,戰勝自己。”芭洛瑪相信,自己確實受到她父親畢加索的影響。從她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非常喜歡她。在車子裏她經常坐在靠近他的位子;在餐廳、在朋友家,她總是享受著一種不同尋常的待遇;她經常聆聽到父親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她的父親非常平易近人,不論是誰見過他,都有一種早已熟識的印象。
她繼承了一筆錢,而且是最幹淨和最神聖的錢。為了不斷地收集父親的藝術作品,她要花費很多時間參加許多會議,選擇整理一些將要放進畢加索博物館的作品。她絕不忽視作品中的任何一個細節。她的很多朋友沒有錢。她時常住在一般的四星旅館,自己駕車。她甚至沒有秘書。這種生活還要繼續下去。如果說有好運的話,那就需要去努力。盡管她有這些遺產,她還是不停地努力工作。
後來,她進了大學,選修珠寶設計。她還到巴黎、意大利、西班牙等地學習服飾設計等。1969年,她參加了舞台劇的演出,對舞台服飾設計很感興趣,取得了一些成績。1980年,她成了紐約著名珠寶店“泰法尼”的專任珠寶設計師。這6年來,她一直呆在紐約。
開始芭洛瑪不太習慣美國的時差,甚至搞得很狼狽,她夜裏工作,睡得很晚,起得很早,與她平常的習慣正相反。但她逐漸克服了困難,因為她很清楚,她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這是關係到她的香水店能否成功的時期。
芭洛瑪有一位非常能幹的丈夫。
她工作起來,就像發了瘋一般,她丈夫有一種特別的企業家精神。在他的幫助下,她事業進行得很順利。就她自己來講,她很容易放鬆自己前進的腳步。例如,她丈夫提出建立她自己的香水店,而她總覺得有些冒險。1984年的一天,她丈夫對她說,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下一個香水店,就叫“芭洛瑪·畢加索”。確實,香水店的生意非常興隆,人們為她感到驕傲。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會一帆風順。為了推銷產品,她頻繁地來往於美國的各大城市。她要做大量的工作,有時,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能夠應付。她時常擔心大商業家之間的爾虞我詐,幸虧她丈夫處處保護她。當然,他也有自己的工作,他即將寫完一個劇本,不久將在巴黎或其他國家演出。
芭洛瑪自己說:“我有兩點使別人羨慕,一是遺產,二是我的丈夫。能找到這樣一個夥伴真是我的運氣。當然,我也是一個樂觀的宿命論者。假如在我的生活中突然出現一件料想不到的事情,我也將隨時準備改變我的航向。”
陽春三月,她在巴黎舉行了芭洛瑪·畢加索香水的推廣會,做起了香水生意。她對香水瓶的設計、品牌的選擇都非常講究。她不但對市場行情調查得一清二楚,甚至在推銷會上親自披掛上陣當模特,推銷她的產品。芭洛瑪雖然沒有繼承老父親的藝術,但卻繼承了他的藝術細胞,而且還具備畢加索所缺少的經營生意的藝術。
專門從事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羅伯特·克利傑在他的新作《改變遊戲規則》中指出:“在運動場上,很多運動選手創造的佳績,都是因為打破了傳統的比賽方法。”傑出的運動選手普遍具有這種“改變遊戲規則”的特征。
根據羅伯特·克利傑的結論:突破思考是一種心態,可以鼓勵人不斷學習,不停地創造,所以,如果你想改變習慣,嚐試新的挑戰,那就突破規則,改變遊戲方法吧!
所謂改變遊戲規則,就是要掌握主控權。要改變規則不難,關鍵在於有沒有求變的決心。一般人遇到沒有把握的狀況常常會猶豫,所以說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通常情況下,你決定“變”還是“不變”的標準是,如果你從前的經驗中找不到任何成功的例子,你就做最壞的打算——可以賠多少?隻要賠得起你就做,更何況它可能會贏。
是否求變,還有一個規則:愈多人說不,就愈該改變。在1993年美國大選中,克林頓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們要改變遊戲規則……”而布什總統卻說:“我有豐富的經驗!”也許布什落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輸在“往後看”,而不是“向前看”。
5.
比女人更了解女人
雅芳女強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做生意,必須兼有直覺和商業的敏銳,你必須富有創造力,善於分析。”女人腦子裏有點怪點子、新主意,從賺錢角度來說,絕對是件好事!
42歲的鍾彬嫻是雅芳公司百年曆史上第一位華裔女性CEO,多次入選美國商界前50名最有影響力的女性。她肩負著一個市值53億美元的美容化妝品公司賦予她的開拓使命。她了解女性的需要。她身上有著鮮明的女性特征。她和她的團隊努力使人們相信,這個品牌與女性的生活緊密相關,雅芳“比女人更了解女人”。
實際上,從美的標準而言,鍾彬嫻不能算作標準的美女,但她絕對是一個引領全球女性風尚的魅力女人。
在紐約RadioCity舉行的這次世界頂尖級商業領袖的年度盛會可謂眾星雲集,而作為演講者中惟一的女性,鍾彬嫻身著她慣常的黑色西裝,配上白珍珠項鏈和耳墜,以自信的笑容征服了全場的數千名觀眾。
在演講中,鍾彬嫻說無論美國商業環境和自己的位置如何變化,她都會永遠記住自己是華人,記住中華文化中的謙虛美德,同時作為女人,她也會照顧到自己的家庭,做到事業家庭兩不誤。
“很多人認為女人不可能事業家庭兼顧,我一開始也有些手忙腳亂,但慢慢地就找到了平衡點。”鍾彬嫻說。鍾彬嫻有16歲和8歲的一雙兒女,她坦承照顧子女和工作有時候會有時間上的衝突,但她總能分辨清哪一個是當務之急,比如她曾經犧牲掉應邀與布什總統共進晚餐的機會,因為那一天是女兒新學期的第一天。“總統的晚宴不會因為我的缺席感到有什麼不同,而我的女兒會。”她說。
鍾彬嫻是財富500強的公司中屈指可數的女性總裁之一,也是惟一一位華裔。她榮任雅芳總裁的1999年,正是這家百年公司的低穀時期,而她改變了這家公司的命運,從此被西方商界視為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