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突發野勁,奮力拚搏
沒有雄心幹不成大事,
不敢冒險幹不成大事,
意誌不堅幹不成大事,
偷懶耍滑幹不成大事,
每個生命都是自然界的奇跡,
必須把它的能量發揮到極至,
才算沒白活一回……
[BT1]狼性狂野
[BT3]狼道之四十四:
[BT2]永爭第一
狼在奔跑時,狂傲的長嘯回蕩在曠野上,傾瀉著它的野性與傲慢,狂野精神就是永爭第一的心態。
在人的身上,這種神秘的力量就是進取心。使我們向目標不斷努力。它不允許我們懈怠,它讓我們永不滿足,每當我們達到一個高度,它就召喚我們向更高的境界努力。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具備進取心的人,你必須克服拖延的習慣,把它從你的個性中除掉。這種把你應該在上星期、去年或甚至於上幾年前就要做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做的習慣,正在啃噬你意誌中的重要部分。除非你革除了這個壞習慣,否則你將難以取得任何成就。
不管你目前是從事哪一種工作,每天你一定要使自己獲得一個機會,使你能在平常的工作範圍之外從事一些對其他人有價值的服務。在你自動提供這些服務時,你當然明白,你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獲得金錢上的報酬。你之所以提供這種服務,因為它是你練習、發展及培養更強烈的進取心的一種方式。你必須先擁有這種精神,然後才能在你所選擇的終身事業中,成為一名傑出的人物。
“你以為我做了司機便滿足了嗎?我的心願是做鐵路公司的總經理。”說句話的青年在當時還沒有做到司機,他隻是一個在一輛三等火車上加煤炭的工人,月薪40元。當時,一個鐵路上的老手,老手對他說:“你現在做了添加煤炭的工人,就以為自己是發財了嗎?但是我老實告訴你吧,你現在這個位置要再做四、五年然後才會升為大約月薪100元的司機;如果你幸運地不被開除的話,就可以一生安然地做司機。”
說這句話的青年便是佛馮蘭。他聽說自己可以得到一個安穩的工作並不樂觀。他所說的話,後來真的做到了。他憑著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後來做到大都會電車公司的總經理,因為他不滿於一種安全穩定的工作。
誌願是由不滿足於現狀而來。從這開始,便有一種夢想,接著是勇敢的努力,把現狀和夢想中間的鴻溝聯絡起來。偉大的人物並不是空洞的夢想者。他們將來的誌向是根植於確切的事實的。他們是憑借著有目標的夢想使他們產生不滿,用不滿刺激他們加倍地奮鬥以求成功。
進取心是擺脫頹廢的最佳手段。一旦形成不斷自我激勵、始終向著更高境界前進的習慣,身上所有的不良品質和壞習慣都會逐漸消失。人們通常很早就意識到進取心在叩響自己心靈的大門,但是,如果不注意它的聲音,不給予它鼓勵,它就會漸漸遠離,正如其他未被利用的功能和品質一樣,雄心也會退化,甚至尚未發揮任何作用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即使最偉大的雄心壯誌,也會由於多種原因受到嚴重的傷害。拖延、避重就輕的習慣都會嚴重地削弱一個人的雄心壯誌。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拒絕這種來自內心的召喚和這種激勵你奮進的聲音,要留神,別讓它越來越微弱以至消失,別讓進取心衰竭。當這個積極的聲音在你耳邊回響時,一定要注意聆聽它,它是你最好的朋友,將指引你走向光明和快樂。
[BT3]狼道之四十五:
[BT2]敢於說“不”
學習狼的狂野精神,就要學會說“不”。
改變現有的行為,就好像在修剪苗木,這對於最終的結果相當重要。凡是在藥品行業主持過研究開發的人可能都會告訴你,真正有用的東西並不僅僅依賴於正確計劃,而取決於自己清楚該在什麼時候,放棄那些沒有達到自己希望的計劃。開發一種新藥品所需的時間和金錢是如此之多,很多主持研發項目的人,終其一生也不過就是進行五六個項目。可以想象,促使計劃繼續實施的壓力會有多麼巨大,而一旦公司撤銷一個項目,對於個人的傷害又會有多麼嚴重。
然而,這樣的決定非常有必要,不僅在藥品研發上,在所有事情上都是如此。這樣的決定,是將資源從過去的優先考慮中解放出來的唯一途徑。彼得?德魯克是人類行為的細心觀察者,他曾經反複強調,組織機構創新的最大障礙就是惰性,也就是不願意放下昨天的成功,不願意放下不再能創造成果的資源。他曾經將那些表現平平,卻被一直死死抱住不放的產品和商業活動稱為自我中心管理的投資。德魯克認為,解決的原則就是係統放棄,這也是傑克?韋爾奇1981年再造通用電氣公司時所采用的方法。傑克?韋爾奇說,我們需要問自己一個彼得?德魯克式的尖銳問題:如果你尚未涉足這項業務,那麼現在是否打算進入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回答第二個問題:你打算怎麼做呢?人們不喜歡丟掉自己的原有地盤,不喜歡丟麵子。他們往往陷入一種思想陷阱,也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沉沒成本,它指一種時間和金錢的投資,隻有在產品銷售成功後才可順利回收。在英語國家中,也被稱為將錢掉進排水溝裏。任何基礎的商業課程中,這個概念常常很早就要講到,其中的道理非常重要,那就是,當決定是否進行投資的時候,你就必須忘掉自己過去的投資。你必須問自己:從此以後,我在金錢和時間上的投資是否都會得到良好的回報?
沉沒成本原理幫助我們避免繼續將資金投入到不能帶來收益的項目。在社會公共部門,這種挑戰同樣也在加劇,甚至更難處理。比如,政府在項目開始實施之後,幾乎沒有什麼機製能夠讓項目停止下來,因此他們常常隻能任其自然,浪費了大量資源。同樣,在非營利機構中,人們很容易相信,所有組織機構的活動都同樣出色(並且應該繼續),因為這些活動都或多或少有助於完成該組織機構的任務。實際上,一些活動總比其他活動更有效。然而,由於沒有資本市場的外部約束,也沒有將成本和收益聯係起來的工具,非營利機構幾乎沒有動力麵對競爭優先中的艱難選擇。所以,除非有來自外界的要求,否則社會部門不大可能將自己的重要資源從缺乏效能的方麵,轉移到更有效能的方麵。
同樣艱難、重要的就是向那些更具誘惑的機遇說不,這些機遇可能導致資源從原來對完成該組織機構任務更為重要的方麵偏離。下麵這個決策原則,或許能幫助我們麵對上述困境,那就是將這個機遇與其他相關的機遇評估比較,而不要孤立地說是或者不是。也就是說,不要問這是不是一個好機會,而是要問這是不是一個最好的機會。另外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就不僅僅是現金成本,還要考慮到隨之而來的機會成本,因為別的選擇同樣需要你的時間和精力。
假設(正如經常發生的那樣)一位實力雄厚的捐贈人打算給你一筆基金,而這筆基金卻與你自己設定的目標並不一致,那麼你會怎麼做?約翰?索希爾曾經解釋過美國自然保護組織為什麼要謝絕數千萬美元的一個人口項目,他說:你必須經常問自己,‘我們資源有限,麵對重大挑戰,怎樣才能有助於我們完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使命?’我們常常需要對那些看似緊迫、但是與我們的目標沒有多大關係的計劃說‘不’。
聯想集團的做法也許值得學習的。據《聯想為什麼》記載,當年柳傳誌製定戰略,明確談到沒錢賺的事不能幹;有錢賺但是投不起錢的事不能幹;有錢賺也投得起錢但是沒有可靠的人去做,這樣的事也不能幹。多年來,聯想的發展一直是穩健的,不冒進,也不躍進,相對於那些來勢洶洶的後起之秀,譬如實達、同創,聯想甚至有點蔫。但是,別的企業真蔫的時候,聯想卻仍然堅挺。
當然,聯想不是沒犯過錯誤,網絡上的投資就是敗筆,但是,聯想對有所不為比有所為顯然更謹慎,更重視,調頭也快。Fm365網站的投資其實就是柳傳誌經常講的撒土,撒到第二層,仍夯之不實,不撒了。在中國人的觀念裏,說不,承認錯誤,承認失敗總是難的。企業家選擇做減法,譬如放棄某種業務,某個市場,無疑是剜心之痛。但是隻要心髒跳動更有力,這種說不的行為,就當然可以被視為了不起。製和管理顧問公司的胡濤博士如是總結,在他看來,當初萬科放棄超市業務,專注房地產,使自己的口碑更好,而海爾貪多求快,把彩電、手機做成雞肋,進退維穀,無疑是過於托大的表現。
美國西南航空公司的成功也為我們帶來了彌足珍貴的啟示。大的航空公司喜歡跑長線,利潤高,西南航空便避開鋒芒,專門開辟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短線。航班多,準點起飛;不設座位號,隨到隨坐,先到先坐;不設餐飲,隻提供一杯咖啡,這些說不的措施最終保證了西南航空公司的一枝獨秀,即使在9?11之後航空業最艱難的時節也是如此。
相對於20年前創業的企業,現在很多中小企業起點高,人員素質高,融資渠道也暢通很多,有錢又有做大事業的抱負,投資衝動自然也多。但是,無論如何,超越自己能力和資源的事總是不好拍板的,雖說投機也是一種投資,但是真要進入實際操作階段,資源的投入,人的投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隨著投資環境、市場競爭機製的日趨規範和透明,抵製誘惑,不盲目下賭的行為也許更為尋常。作為一個組織,集中資源幹對組織貢獻更大、更有價值的事,從而能減少犯錯和橫生枝節的代價,更容易接近成功的目標。而組織中的人,也會減少技術操作上的青澀、猜忌、無所適從帶來的低效、低成就感。
[BT3]狼道之四十六:
[BT2]自強不息
狼會在小狼有獨立能力的時候堅決離開它,狼把他們趕到原野上,讓他們自食其力。狼的野性也正是在這種自強不息自食其力的生存中造就的。
自強不息應是我們立身處世應持的基本態度。我們的民族能走過數千年的曆史風雨,戰勝自然,戰勝天災人禍,戰勝動亂和分裂,一直生存發展到今天,和這種充滿生命力、創造力的寶貴傳統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自強不息能夠成為一種民族傳統和民族精神,既是先哲們對民族曆史實踐的深刻總結,也是先哲們超越人事、對宇宙萬物發展規律的綜合把握。
自強不息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處世觀,一種創造超越的處世觀。它拒絕軟弱和懶惰,拒絕停滯和自滿,拒絕依賴他人,坐享其成。用這種精神來指導人的思想行為,就不會怨天尤人,無所作為,而是自己動手,改變環境,改變現狀;就不會滿足於已有的成績,而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就不會屈服於困難和壓力,而是有戰勝一切、壓倒一切的信心和勇氣。對於我們的子女,也不應該用金錢為他們鋪設幸福的前程,而要幫助他們自強自立,掌握生存發展的能力,使他們能應付各種生活環境,會勞動,會工作,會創造,並能幫助他人,服務社會。
“自古雄才多磨難”。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寧波經濟建設促進協會名譽會長董建華雖然出身世家,但他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憑著自強不息的精神,他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邁入成功之路。
董建華1937年出生在上海,1948年遷居香港。父親董浩雲對子女教育十分嚴格,為了從小培養董建華的自強不息精神和獨立生活能力,便把還隻有10歲的董建華送進了寄宿學校,叮囑他要好好念書,將來能多做對社會有用和有意義的事情;還要他牢牢記住自己是中國人,要以中國人為榮。當時董建華一句廣東話也不會說,同學們又聽不懂他的上海話,常常要取笑他。在學校背誦書本也用廣東話,困難就更大了。但是董建華人小誌高,並沒有被困難嚇倒,通過主動與同學交談,一字一句用心學習廣東話,隻用幾個月時間,就很快消除了語言障礙。1954年,17歲的董建華在香港完成了中三學業,父親又送他去英國讀書,並規定進大學後才可回香港。當時董建華隻會說“Yes”、“No”以及“How are you?”這樣幾句英語,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但董建華知難而進,硬著頭皮與英國同學多接觸、多溝通,在同學們的熱情幫助下,經過不到一年時間的努力,便能完全適應新的環境了;三年後進入大學的目標,也如期實現了。董建華在英國讀書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經濟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除,人民生活比較艱苦,父親寄給他的錢又嚴格限製在僅夠學費及生活支出範圍之內,所以到了暑期,他還得去打工,如到餐廳服務、去煤氣公司鏟煤等,這也使他從多方麵接受現實生活的磨練。董建華在回憶學生時代這段經曆時說:“不會說廣東話要進寄宿學校,不大會說英語要去英國升學,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而這種挑戰給了我很好的鍛煉。我喜歡為自己定下一個長遠的目標。定下了目標,我便會堅定不移地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我從小就培養出這樣的個性。達到一個好的目標,是人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