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藥王
五月五日相傳為藥王菩薩生日,故稱藥王節。全國許多地方習慣采集艾蒿、菖蒲、楓葉、蒜皮、淡竹葉等中草約熬水洗澡,稱之為“沐浴蘭湯,除病健康”。還有以金奶花、土茯苓、甘草等藥物煮豆或蛋吃的習俗,這有利清熱解毒和去風濕。民間還有於此日扯車前草、枯草等洗淨曬幹,待夏日泡涼茶喝的鄉俗。
中元節禮俗
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民間又稱七月半、盂蘭節、鬼節。它是祭祀死去的長輩,恭候他們這月來拿紙錢,以備到陰間享用,是後代孝敬的一種方式。它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四大祭祀節日之一(另三個祭祀節是清明節、臘八節、祭灶節)。
中元節原為宗教節日。一說始於道教,道教認為,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日,以此日為“中元地官赦罪之辰”,地官要定人間善惡。故此日道觀作齋醮薦福,求地官免罪。一說始於佛教,僧家以此日為“法歲周園之日”,佛經說,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曾設百味果,從此日起的九九八十一天,和尚可度假做行腳僧,雲遊四海,各寺院均設齋解製、救母子倒懸之中,大興盂蘭盆會。因此,過去民間開展迷信活動,如燒紙“包”以給亡人錢花,遂成為祭祖之日,家家追祭祖先亡靈,並有放河燈等活動,意為超度亡魂野鬼。南朝時已在民間流行,唐宋時盛行。清代中元節祭掃,比清明節更盛。庵觀寺院,設盂蘭盆會,街巷搭起高台、鬼王棚座,誦念經文,演出《目連救母》劇,做水陸道場,施放焰口,俗稱“濟孤魂”。還用紙紮法船,長至七八十尺者,臨池焚化,還點燃河燈,俗謂“慈航普渡”,並有娛樂活動。
有趣的是江蘇洪澤湖一帶還把七月半稱為“敬孤節”。節日風俗除家家戶戶給亡靈燒紙錢外,還爭相招待孤寡老人。據傳,原洪澤湖裏有個叫巫支歧的水怪,經常上岸吞食村童。
於是村裏有位孤老人,召集全村老人共商計謀,由老人化裝成村童,身藏毒藥,讓水怪吃掉自己,毒死了水怪,解救了村童。後人為了紀念舍己為人的老人,便於此日燒紙祭祀,並敬請孤老們,此俗至今還保留著,相沿成了“敬孤節”。
中秋節禮俗
農曆八月十五叫中秋節,僅次於春節、端午節,又叫仲秋節、八月節、女兒節、團圓節等。
其流域之廣首推第一。民間喜歡慶賀此節日,有這天吃月餅的習慣,亦即團圓。民歌中也有反映,八月十五月兒圓,家家戶戶應當合家團聚賞月。
中秋一詞,始見於《周禮》,那時,每逢中秋夜晚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漢代已具雛形,不過那時的中秋節是在立秋之日,晉時有中秋賞月之舉,但未形成風俗。到唐初,在農曆八月還隻有初一是節日,並沒有以八月十五為節日。傳說,後來,迷信道教的唐明皇在一個名叫葉法善的道士作法下,曾於八月十五夜遊月宮,並在月宮白玉造的大城樓上寫了“廣寒宮”三個大字。自此以後,登台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就興起來了。於是,民間就把八月十五日作為中秋節。不過,那時還沒有月餅出現,而隻是“延桂賞月”,吃“月華飯”或“玩月羹”,象征團圓祝賀。但據傳,唐明皇遊月宮後每年中秋與楊貴妃賞月時,就一麵賞月和欣賞優美動聽的歌舞,一麵品嚐形如秋月的甜餅,這大概就是月餅的起源。
蘇東坡也有詩描寫:“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直到南宋的時候,月餅才開始出現在飲食市場上,不過,當時的月餅隻是一種蒸食,它不但跟現在的月餅不同,而且當時的月餅也隻作為一種食品出現,與中秋節還沒有多大聯係。
月餅真正與中秋節聯係在一起是在明朝的時候。當時不僅賞月活動仍盛行不衰,而且祭月習俗盛行,祭月供品除香燈之外,還有團圓月餅。並雕西瓜為蓮瓣,摘蘿卜葉作娑羅。當時在現在的北京城,市麵上已經出現以果作餡的月餅,百姓也在中秋這天製成各色月餅,互相贈送,取其團圓和吉慶祝願之意。那時的月餅,無論外形,還是大小,都很不統一,名稱也很有趣。在山西一些地方,於中秋這天還有全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製成的月餅也很怪異,其中有專供男子食用的月牙月餅,有供女子食用的葫蘆月餅,還有專供兒童享用的“兔兒爺”、“孫悟空”、“豬八戒”之類的月餅等等。在明代,月餅的製作技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有的月餅,其餅麵已經出現了繪有諸如“嫦娥奔月”,“月中蟾兔”、“吳剛伐桂”等精美的圖案和裝飾。設計精美,花紋靈巧,令人賞心悅目,頓生食欲。至於現代,月餅的構圖更新穎,花色品種更多了。各地習俗不同,月餅又各具風味,按口味分,有甜味、鹹味、甜鹹味;按餡料分,有素餡和葷餡等;按造型分,有光麵和花紋麵;按產地分有北京的“京式月餅”、蘇州的“蘇式月餅”、雲南的“滇式月餅”、廣州的“廣式月餅”、寧波的“寧式月餅”、福建的“五紅月餅”等。京式月餅外形精美,口味清甜;蘇式月餅入口鬆酥肥潤,油而不膩;廣式月餅皮薄、餡大、果料多等。吃月餅的食俗也頗有趣味。雲南昆明每逢中秋,每戶必做“合家大月餅”,然後一人一塊食之;廣東人家家都食別有地方風味的廣式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