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節日老風俗(4)(2 / 2)

至於王勃的“九月重陽節,開門見菊花”的詩句,語言雋永,詩意清新,更寫出了賞菊飲酒的情趣。談到賞菊,人們自然會聯想到晉代陶淵明的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他是一位“菊迷”,種了一個大菊園,天天澆水、培土、捉蟲,精心伺候。他常想,要是能讓菊花一日開,客人一天來,那該多好啊!後來,他灌園澆花時,常常對著菊花自語祝願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說也奇怪,那年九月初九,菊花真的一齊盛開了,客人們也都在那天來了。親朋詩友,望著滿園金菊,吟詩作笑,稱那滿園菊花為“重陽菊”。

壯族人民則把九月九日稱為祝壽節,而且認為九九重陽,天高氣爽,是個吉利日子。壯族傳統習俗適逢老人六十壽辰,兒孫晚輩都要殺雞宰鴨為老人慶賀一番。並為老人置一個“壽糧缸”,裝滿“壽米”,平時不能吃完。以後,每年九月九日,兒女們都要給老人壽糧缸裏添滿米。這天,出嫁的閨女也要帶上兒女回娘家祝壽,並帶新米回來給老人補糧缸。老人也把往年的壽米換出來,摻上糯米做成粑粑,送給女兒和親家吃,表示同福共壽。

我國政府於1988年正式規定九月初九日為敬老節,每年敬老節,全國各地都要開展敬老活動,關心老人生活,請老人參加慶祝會、觀看文藝演出等。不少街道和鄉政府,還對八十歲、九十歲的老人逐戶登記,編印“壽星”花名冊,以便逢年過節登門慰問、贈送拐杖和營養補品等。

此外,還有許多諺語是關於重陽節的。民間這天忌無雨,諺雲:“重陽無雨一冬幹”,“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三月三,九月九,無事莫到江邊走”。重陽以後,日見天寒,農諺又有:“九月重陽,移火進堂(烤火)”。

臘八節禮俗

臘八,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臘”是古代一年辛勤耕作喜獲豐收至年底要舉行一種對自然界風調雨順的答謝祭。又因先民多在十二月臘祭先祖百神,所以又將十二月稱為臘月。後來,這個臘祭的日子就選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即稱臘八。到了南北朝時期,就形成祭祀節日了。

臘八節的主要內容是供獻天帝、祭祀神靈、祭奠祖先、祭鬼禳災等,後來又增加了“赤豆打鬼”和吃“臘八粥”等活動和食俗。

臘八粥的傳說有三種:

(1)共工的兒子死後變成了撒播瘟疫的鬼,這個瘟疫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豆,故有“臘八赤豆打鬼”之說。所以,臘八粥多以豆熬煮,就與此有關。

(2)佛教傳入我國以後,宗教習俗又滲透影響了這一節日活動。相傳陰曆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是佛教的節日,稱“成道節”。據說:釋迦牟尼在成佛前,普遍遊名山大川,探求人生之道,十二月初八日,走到比哈爾邦的尼連河附近,因長途跋涉,又累又餓,昏倒路旁。這時一個牧女趕到,就把自己帶的雜糧剩飯,加上采集的野果用甘甜的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地喂他,把他救活,使其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得道成仙。

寺院僧侶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每到這天就用香穀雜糧煮粥供佛。傳到民間,平民百姓也加以效法,用各色雜糧做臘八粥便成習俗。在宋代,臘八節吃臘八粥已流傳開來,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一詩中就寫道:“今朝佛粥更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3)明太祖朱元璋傳下來的。據說,朱元璋小時給富人放牛,常挨餓,不得不到處偷點東西充饑。一次,不小心被主人捉住關在一間小房子裏,也不給他飯吃。他餓極了,發現有一個老鼠洞,於是便去扒老鼠洞,想找隻老鼠充饑。不料扒出了洞中老鼠搬積的大米、豆子、紅棗、芋艿等五穀雜糧,於是他便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煮成粥吃,他感覺這頓粥比什麼都好吃。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大魚大肉不消說,連山珍海味也都吃厭了,覺得什麼也不合口味。一天,忽然想起小時候煮老鼠糧吃的味道來,就令太監用雜七雜八的糧食、豆類,煮了一鍋粥。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故叫“臘八粥”。官員們見皇上吃這種粥,就學著做來吃,民間也跟官員們學,於是,吃臘八粥,就成了一種風俗,一直流傳到現在。

現在廣大人民仍喜歡吃臘八粥。多用黃米、江米、白米、小米、菱角米以及各種豆類、杏仁、瓜子、花生、鬆子等熬成,像罐裝八寶粥等還打入了市場。人們品嚐著五穀的美味,評論著各種作物的優劣,分享著豐收的喜悅……因此,有的地方把這一天叫做“慶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