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節日老風俗(4)(1 / 2)

更有意思的是,古人幾經選擇,最後選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是深含“天地人和”的科學哲理的。古代人並不懂得氣象科學,但對中秋節日的選定,卻顯現出古人對氣候學已相當重視並有初步認識。一年有十二個月圓之夜,隻有八月十五日最圓、最明、最亮,俗雲“月到中秋分外明”。這是因為農曆八月十五日晚,月球、太陽、地球的位置正好成180度,月球得到太陽照射的光線全部朝向地球的夜半球。所以這一天晚上月球的光麵又圓又大,稱為“滿月”,亮度也大,皎月如同白晝。此時又置夏秋交替的氣候過渡時期,大氣環流處於調整之中,南方暖濕氣流熱力減弱,已逐漸退出大陸。而北方冷空氣還在孕育過程當中,勢力還不夠強大,來不及南下影響。副熱帶高壓氣候形成,多是秋高氣爽的晴朗天氣。同時在這種天氣形勢下,空氣中的水汽和雜質較少,大氣透明度高,月亮反射到地球上的光線比較集中而且明亮,從地球上看到的月亮也格外清晰明澈。所以選擇八月十五中秋賞月久盛不衰,就在於這個科學道理吧!

重陽節禮俗

我國農曆上有七個重日: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其中九月九為兩個最大的陽數相重,因此叫重陽節。三國時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雲:“歲往月來,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戰國時即有此節,屈原《遠遊》中已有“集重陽人常宮兮”句。可見,重陽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據資料記載,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初期,當時皇宮中就在每年的九月九日飲菊花酒,吃“蓬餌”,戴茱萸,以求長壽。到漢朝末年,這一習俗便在民間流行了。後來到兩晉南北朝,重陽登高,賦詩賞景,大為盛行,並成為當時的一件雅事。

漢朝所吃的“蓬餌”後來演變成糕。糕是發麵製作蒸成,北京人稱之為“發糕”或“花糕”、“豐糕”,可以加上許多幹果做出各種不同的花樣。高檔一點的花糕,可以做成九層高,像座小寶塔。有趣的是,還將做好的兩隻或數隻小羊放在發糕寶塔的頂層,以符合重陽(羊)的意思。現代全國各地為祝壽做的“壽糕”,即由此改進製作而成。在南方,這時螃蟹體壯肉肥,所以吃螃蟹喝菊花酒,已成為江南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佩茱萸,源於漢朝,而唐朝最為盛行。“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詩人王維寫下的這首詠重陽的名句,古往今來,無時不勾起遊子的思鄉之情。因此,重陽節又叫茱萸節。

重陽出遊登高、賞菊、插茱萸、放風箏、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習俗,明清以來更盛。

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是日京城花糕極勝,市人爭買,供家堂,饋親友,有女兒之家,送以酒禮,歸寧父母。”那時認為,飲重陽酒,佩插茱萸,出遊登高,花圃賞菊,都可避禍免災,所以民間認為九數是不吉利之數字。九九重九,更是大大不吉,因而便產生了重陽節避災的習俗。這也是重陽之日,人們都希冀出遊登高的緣故。所以,山東滕縣一帶,出嫁不到三年的閨女忌回娘家過重陽;河南一帶則稱茱萸為“避災翁”,稱菊花為“延壽客”。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由來已久,相傳始於東漢。據梁朝吳均《續齊諧記》中說,在古時候,汝南縣有個叫桓景的人,跟隨費長房遊學多年。一日,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們家裏要有大的災難,應該馬上回家,讓家裏每個人都做一個袋子,裏麵裝上茱萸,把袋子係在胳膊上,然後去登高、飲菊花酒、就可逢凶化吉了。”桓景按著長房的話去做,帶領全家人登山遊玩。到了晚上回家,看見雞、狗、牛、羊一時間都暴然死去。長房聽後說:“這是由這些動物代災了。”東漢年間,這個故事傳開,從此,每逢農曆九月初九,人們為取吉利和避災消禍、長壽不老,登高的風俗也就興起來了。

重陽節登高之風,到了唐代已很盛行。許多詩人為此寫了不少詩篇。唐代詩人邵大震的一首詩雲:“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這些詩描寫的都是重陽登高遠眺、觀賞山河美景的情形。

重陽賞菊是我國古時就有的習俗。秋清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時逢佳節,共賞菊花,別有一番情趣。難怪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都喜歡重陽賞菊,並留下許多動人的詩句。

菊花,不僅以它的千姿百態使人傾慕,而且更以它的傲然性格、剛強氣質令人折腰。所以,人們愛菊、賞菊、敬菊、讚菊。以菊喻誌、詠菊抒懷的名篇佳作傳頌人口。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的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多少年來,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