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討論了偏材的人難以了解別人的原因,以及在才性鑒定方麵偏材兼材之人的不同表現和區別。首先,指出一般人隻能識別與自己同類型人的長處,不能了解不同類型人的優點。其次。指出兼材與偏材的區別。再次,論述了辨別偏材與兼材的方法……偏材之人在接人待物上存在著許多缺點,這令今人警醒。作為一名領導。不要因偏材之人的缺點而棄之不用,應綜合地看待一個人。不要浪費人才。
以己觀人
則以為可知也
觀人之察人
則以為不識也
【原文】
夫人初甚難知,而士無眾寡皆自以為矢。人。故以己觀人,則以為可知也。觀人之察人,則以為不識也。夫何哉?是故能識同體之善。而或失異量之美。何以論其然?夫清節之人以正直為度,故其曆眾才也才識性行之常,而或疑法術之詭。法製之人以分數為度,故能識較方直之量。而不貴變化之術。術謀之人以思謨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而不識遵法之良。器能之人以辯護為度,故能識方略之規,而不矢。製度之原。智意之人以原意為度,故能識韜請之權;而不貴法教之常。伎倆之人以邀功為度,故能識進取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臧否之人以伺察為度,故能識訶砭之明,而不暢倜儻之異。言語之人以辨析為度。故能識捷給之惠,而不知含章之美。
【譯文】
人們在最初相識時,很難做到互相了解,而大多數有學問的人卻都自以為能夠了解別人。因此,他們就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觀察別人,以為這樣做就可以了解別人。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觀察人的方法,就認為不能夠真正了解人。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有的人能認識同類型的人的長處,卻不了解不同類型人的優點。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品行清廉的人把正直作為品德的標準,因此他能在眾多人才中識別出性格和品質保持恒常不變的人,但卻不能識別富有謀略的人才;擅長製定法律的人把循規蹈矩作為行為準則,所以能賞識很有器量、舉止方正的人才,但卻不注意富有權術、善於變化的人才;講究權術謀略的人把善於思考謀劃作為人才的標準,所以欣賞有奇謀妙計的人才,但卻不賞識遵紀守法的良民;在道德、法律、權術方麵都有所長的人,把精明強幹作為人才的尺度,所以隻會去謀劃臨時的方針政策,卻不解國家法律製度的長遠性和重要性,有智慧、有見識的人把能揣測別人的心意作為人才的標準,所以能掌握計謀韜略的變化,卻不重視常規的法製教育和道德教化;注重各種手藝技能的人把是否出人頭地作為人才的標準,所以能賞識熱衷於功名的人,卻不明白道德的教化作用;善於評定人物好壞的人把能否進行嚴格的監督考察當作識別人才的標準,所以能識別經常上書進諫的人才,而不喜歡灑脫不羈的人;能說會道的人把能否流利地論辯當做識別人才的標準,所以能發現伶牙俐齒之人的長處,卻不知道探尋事物的內在道理。
【原文】
是以互相非駭,莫肯相是。取同體也,則接洽而相得。取異體也,雖曆久而不知。凡此之類,皆謂一流之才也。若二至已上,亦隨其所兼,以及異數。故一流之人,能識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識二流之美。盡有諸流,則亦能兼達眾才。故兼才之人與國體同。
欲觀其一隅。則終朝足以識之。將究其詳,則三日而後足。何謂三日而後足?夫國體之人兼有三才,故談不三日不足以盡之。一以論道德,二以論法製,三以論策術,然後乃能竭其所長,而舉之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