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所以,不同類型的人往往互相辯駁、否定對方,不願承認對方的優點。遇到與自己類型相同的人就言語投機、相互吹捧;遇到與自己類型不同的人,即使長久相處,還是互不了解。凡是這種人,都叫做隻具備一種素質的人才。如果具備兩種素質或者更多,那麼這種人也就會兼具更多的才能,並且能識別各種類型的人才。因此兼才的人與“國體”這種人大致上是相同的。
如果想考察某個人某一方麵的才能,隻要一天的工夫就可以了。而要想探究得更詳細一些,就必須花三天時間才行。為什麼說必須花三天時間才行呢?因為“國體”這種人才兼有三種才能,所以了解這種人不花三天時間就沒法把他了解透徹:第一天用來探討他的德行方麵;第二天用來探討他製定法律法規的才能;第三天用來討論他的謀略與權術,然後才能完全了解他的長處,從而毫不懷疑地推薦他當官。
【原文】
然則何以知其兼偏,而與之言乎?其為人也,務以流數杼人之所長,而為之名目,如是兼也。如陳以美欲人稱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不欲知人,則言無不疑。是故以深說淺。益深益異。異則相返,反則相非一,是故多陳處直:則以為見美。靜聽不言,則以為虛空。抗為高談,則為不遜。遜讓不盡,則以為淺陋。言稱一善,則以為不博,。曆發眾奇,則以為多端。先意而言,則以為分美。因失難之,則以為不喻。說以對反,則以為較己。博以並雜,則以為無要。論以同體,然後乃悅。於是乎有親愛之情,稱舉之譽,此偏才之常失。
【譯文】
但是,如何通過談話來知道對方是兼才還是偏才呢?如果一個人經常談論各家各派的長處,並且一一加以品評推薦,這樣的人就是兼才;如果一個人隻陳述自己的長處,希望得到眾人的誇獎,卻不想了解別人的優點,這樣的人隻能是偏才。偏才不能了解別人,對別人的話也持懷疑的態度。因此,和這種見識短淺的人談論深奧的道理,談得越深入,分歧就越大;分歧越大,雙方就會更加對立,以至於相互攻擊和詰難。所以,偏才的人看見別人多方麵述說自己的處世正直,就會認為對方隻不過是在自誇罷了;當他看見別人靜靜傾聽他談話卻不發表意見,就認為對方知識貧乏、內心空虛;當他看見別人高談闊論時,就認為對方不夠謙遜;當他看到別人謙恭禮讓時,就認為對方學識淺陋、地位卑下;當他看見別人說話隻顯示某一方麵的專長時,就會認為對方知識不夠廣博;當他看見別人說話旁征博引、語驚四座時,就會認為對方有意要嘩眾取寵;當他發現自己的想法被別人說出來時,就認為對方搶走了自己的成果;當別人發現自己的錯誤並提出疑問時。他就認為對方不理解自己;當別人的看法與自己不同時。就認為對方有意在和自己較量:當別人談話時,內容有條有理、知識廣博,他卻認為對方的話講得不得要領。他隻有在與相同類型的人談話時,才會感到高興。隻有這樣,他才會對對方產生親近、偏愛的感情,去稱讚、舉薦對方,這就是偏才常犯的錯誤。
【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