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母之食,胯下之辱,都不能說明韓信之材的特質。正則為囚,背則為王,最後為呂後所擒的種種事典也不能說明韓信之材的特質。惟有“背水一戰”,可以說明韓信是真正的將材。
韓信善於隱忍的事是十分著名的,他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婦孺皆知。韓信是淮陰人,自幼不農不商,又因家貧,所以衣食無著,想去充當小吏,卻無一技之長,也未被錄取。因此終日遊蕩,往往寄食於人家。他曾和亭長很要好,經常到亭長家裏去吃飯,吃多了,也就惹得亭長的妻子厭煩。於是,亭長的妻子提前了吃飯時間,等韓信到的時間,碗已經洗過很久了。韓信知道惹人討厭,從此不再去了。他來到淮陰城下,臨水釣魚,有時運氣不佳,隻好空腹度日。那裏正巧有一個臨水漂絮的老婦人,見韓信餓得可憐,每當午飯送來,總分一些給韓信吃。韓信饑餓難耐,也不推辭,這樣一連吃了幾十日。一日,韓信非常感激地對漂母說:“他日發跡,定當厚報。”誰知漂母竟含怒訓斥韓信說:“大丈夫不能自謀生路,反受困頓。我看你七尺須眉,好似公子王孫,不忍你挨餓,才給你幾頓飯吃,難道誰還望你報答不成!”說完,漂母竟拿起漂絮而去。
韓信受人賜飯之恩,雖受激勵,但苦無機會。實在窮得無法,隻得把家傳的寶劍拿出叫賣,賣了多日,竟賣不出去。一天,他正把寶劍掛在腰中,沿街遊蕩,忽然遇到一個屠夫,那屠夫有意給他難堪,嘲笑他說:“看你身材長大,卻是十分懦弱。你若有種,就拿劍來刺我,若是不敢刺,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去。”說完,雙腿一叉,站在街心,擋住了韓信的去路。韓信打量了一會屠夫,就爬在地下,徑直鑽了過去。別人都恥笑韓信懦弱,他卻不以為恥。其實絕非韓信不敢刺他。因為他胸懷大誌,不願與小人多生事非,如果一劍把他刺死,自己勢必難以逃脫。所以,他審時度勢,暫受胯下之辱。後來韓信跟劉邦南征北戰,屢建奇功,被封為淮陰侯。他報答了漂母,但並未報複那個屠夫,而是把他找來,叫他當了一名下級軍官。
漢四年(前203年)十一月,韓信斬龍且,殺齊王田廣,平定了齊國。此時,已擁兵數十萬,其實力有舉足輕重之勢,當時的情形是韓信背漢降楚則漢亡,助漢攻楚則楚滅,自立則會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這就引起了楚、漢的重視。其時,楚漢相爭進入了最艱苦的階段,韓信攻破了項羽所設立的齊國,那時候,諸侯各霸一方,將領或是背項投劉,或是背劉投項,或是自立為王,真如演戲一般,反複無常。韓信聽從了別人的勸告,就派使者去見劉邦,要劉邦封他為齊地的假王。劉邦一聽,怒火中燒,覺得韓信太混帳。自己這裏形勢吃緊,韓不但不率兵解救,反利用這個機會進行要挾,想做齊王,劉邦當時就想大罵韓信的使者,劉邦的謀臣張良連忙使眼色製止了劉邦。張良私下裏對劉邦說:“這時候可不能訓斥韓信的使臣,更不能攻打韓信。現在韓信幫助您,則楚王就會滅亡;如果韓信背叛了您,去幫助楚王,那您可就危險了。韓信派人來,無非是想試探一下您的態度,您不如幹脆封他為齊王,讓他守住齊地,至於其他的事,等滅了楚國再說。”劉邦聽了張良的話,回頭對韓信的使者說:“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王,何必當個假王!”於是,在第二年的二月,劉邦派張良攜帶印信,到齊地去封韓信為齊王。劉邦的這一招果真有效,本來猶豫不定想造反自立的韓信,便不好意思反叛,穩定下來。
漢王劉邦冊封韓信為齊王,韓信欣然接受;楚王項羽遣使臣武涉說信歸楚,韓信辭謝令回。
對當時天下形勢,謀士蒯通看得十分透徹。他想說服韓信背漢自立,於是麵謁韓信說道:“臣近來學習相術,相君之麵,不過封侯:相君之背,則貴不可言。”韓信聽他話中有話,就把他帶人密室,這才問道:“你剛才所言,是何用意?”蒯通直言道:“當初發難,群雄四起,人才雲集,主要是為了滅秦。秦滅之後,楚、漢相爭,人民遭難。項王起兵彭城,轉戰南北,直逼滎陽,威震天下,今久困廣武,連年難以進展。漢王率眾數十萬,據有鞏洛,憑借山河,一日數戰,卻無尺寸之功,反連遭失敗。臣觀天下大勢,非有賢者,不能息爭。將軍可乘機崛起,介於楚、漢之間,助漢則漢勝,助楚則楚勝,楚、漢兩主的性命,就操在將軍手中。如能聽臣計,不如兩不相助,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靜待時機。像將軍之大才,據有強齊,並吞燕趙,擁甲兵數十萬,得時西進,為民請命,天下何人不服,何國不從?將來宰割天下,分封諸侯,諸侯皆感德畏威,爭相朝齊,豈不是霸王之業嗎?臣聞天與不取,是違背了天命,反受其咎;時至不行,是不用其時,反受其禍。願將軍深思熟慮,勿失良機!”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韓信是什麼材?無非是將材,最多是帥材,至於政治,韓信似乎是一竅不通。政治是外到天下大勢,內到人事之變的“係統科學”。韓信以其“將兵”的才能似乎駕馭不了。因此,一個人要想成事,對自己的才能要有正確的估計,對別人的才能也要有正確的估計。
韓信聽後,良久才道:“漢王待我甚厚,怎能見利忘恩呢?”蒯通見韓信被忠、恩所絆,繼續說:“越大夫文仲,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尚且被殺,兔死狗烹,是不易之論。試想。將軍的忠信,恐比不過越大夫文仲吧?且臣聞將勇震主,往往自危,功蓋天下,往往不賞。今將軍已蹈此轍,歸楚楚不信,歸漢漢必懼,那又到何處去安身?”韓信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但又下不了決心。立即打斷蒯通的話,說:“先生不要再說,待我深思後,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