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杭州樓外樓菜館便得名於一首名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北京的榮寶齋原名鬆竹齋,清光緒二十年改為榮寶齋,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創於明末的北京老二酉堂書店用典更深僻一些。據傳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有不少人的藏書怕被焚毀,隱匿在家中又怕引來殺身之禍,就把存書轉運到“二酉”,老二酉堂因此命名,並在其出版物商標的圖案中印有四個小字:“學富五車。”
俗語命名法
與雅語相反的做法是采用俗語命名,即用民間口語為店招。
事實上,用雅語曲高和寡,往往隻能博得知識分子和上層貴族的鑒賞,當然通過他們的品評也易於名揚四海。但做買賣所麵對的是一個大得多的消費群體,相對來說,用俚俗語做店招更容易贏得廣大的下層群眾的親近感,其名稱不脛而走,有時比雅名還要響亮。
著名的王麻子、狗不理等都是俗語。
用口語的,例如上海利男居餅家在設立分店時,受一位廣東老太太一句話的啟發,取名“一定好”,結果生意果然好,在虹口一帶,名氣比總店還響亮。
又如“好吃來”瓜子大王、“鮮得來”排骨年糕、“天曉得”梨膏糧商店,都用滬語作招牌,上海人聽來分外親切。
諧音命名法
諧音命名也有許多方法。有的是先想好諧音再命名,如上海的鬱良心藥店,店主名鬱屏翰。從字麵上看,用的是姓氏加述誌語法,但在語音上卻與“有良心”相諧,以示經商不賺昧心錢的誠意。
含蓄命名法
用這一方法命名的如有的商店用英語Forth一詞,有向前發達之意,而中文“福致”也有類似的命名。這一方法命名的名稱意圖頗費猜疑。
例如郭沫若手書店名的京華老字號六必居就是如此。相傳該店創自明中葉,迄今已四百多年,店內金字大匾為嚴嵩手書,其名來源有三說:其一,六必居為六人合開,他們挽嚴嵩提筆寫了“六心居”。後想不妥,六心豈能合作?於是在“心”字上添了一筆,成“六必居”。其二,六必居原為酒店,其釀製的酒聞名遐邇。據說其秘訣是在釀製過程中做到六個“必”:黍稻必齊,麴蘖必實,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因此人稱六必居。其三,為文人好事之談。實際上六必居為山西臨汾西杜村趙存仁三個兄弟所開,專賣柴米油鹽。“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他們除了茶外,六樣都賣,因而起名叫六必居。
如果最後一說真實的話,那麼“六必居”實在是個含蓄的名稱,體現了命名者的高度技巧。
自誇命名法
商品製造和銷售的最終目的是要把商品賣出去,業主所動用的一切手段,包括廣告、服務、命名等,都是圍繞這一根本目的的。誇耀本公司商號曆史悠久、信譽卓著、產品質量可靠、廣受消費者歡迎,是業主必然會采取的做法。
為了競爭和壓倒對手,在這類宣傳中適度誇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自誇命名法是具有競爭意識的命名者采用的最多的手段之一。
自誇的作用有三:一是給自己打氣,增強自信心,同時也為自己樹立一個努力目標;二是給競爭對手增加一點心理壓力;三是為了吸引顧客,給人以信任感。
自誇的內容是多方麵的。
(1)自誇地位。
這是自誇在競爭中地位的牢固,如1926年上海成立的“金城工藝社”,其命名的意義就是說自己在競爭中如金城湯池,攻不破也。
(2)自誇手藝高超。
如上海老城隍廟的紫砂陶瓷店“鐵畫軒”,因創辦者戴玉屏雖是文人,但字畫俱佳,又有精湛的鐫刻刀功,善在陶上刻字,人稱“鐵畫銀鉤”。遂將誇飾語移來作店名。
(3)自誇商品製造工藝高。
如上海精益眼鏡公司,取名於成語“精益求精”,由於孫中山先生曾為該公司廣州分店寫了“精益求精”的題詞,更使其名揚天下,身價倍增。
(4)自誇物美。
這一方法在商標上用得較多,如長命牌牙刷及解放後的永久牌自行車等。在公司名上常見於飲食及化妝品部門,如杭州的知味觀菜館、上海的美味齋飯店,生產佛手牌味精的天廚味精廠。20世紀30年代上海生產味精的有好幾家,都以“天”命名。如天一廠、天然廠、天元廠、天香廠,包括天廚廠的商標“佛手”在內,這些名稱都是自誇質量高超,得之於天,連佛聞了也要伸手。
(5)自誇價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