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腹瀉的飲食禁忌
嬰幼兒腹瀉又稱“消化不良”,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多發於夏秋季節。臨床表現可分輕、重兩型。輕者,大便次數增多,每日數次到十餘次,呈黃色或綠色,稀糊狀或蛋花湯樣,有酸味,有時伴少量黏液,排便前啼哭不安,腹部咕嚕咕嚕響,排便後多轉為安靜。大多不發熱,無脫水症狀。重者,伴有發熱,精神萎靡,大便每日十餘次到數十次,多伴水和電解質紊亂及全身中毒症狀。對嬰幼兒的健康威脅很大,因此積極防治和飲食忌口不可忽視。
中醫認為腹瀉的病因,多歸於飲食、感受外邪(如寒、熱、濕)和脾胃虛弱三方麵。脾胃為後天之本,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納;脾為生化之源,主要化精微,長清降濁。脾胃功能健旺,則消化、吸收、傳送正常,精微可以化氣生血,營養全身,糟粕能正常排泄。但由於小兒脾胃功能尚未完善,消化功能較弱,故一旦內傷乳食或感受外邪,均可引起脾功能失調而致腹瀉。
根據臨床觀察,嬰幼兒腹瀉直接致病因素多與腸道感染、飲食、氣候變化有關,其中又都與飲食有明顯關係。如:腸道內感染往往是由於不注意飲食衛生,將細菌、病毒真菌等帶入胃腸而致腹瀉;飲食不當,喂食過多或過少,不定時,食物成分不適宜,或突然改變食物的性質,都會引起消化功能紊亂而致腹瀉;氣候寒冷或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增強,氣候太熱使消化液分泌減少,又因口渴而多喂乳汁、冷飲,增加消化道負擔而致腹瀉。所以本病的防治首先要注意飲食的調整和限製,減輕胃腸道負擔,健脾消化,即強調飲食的忌口。
嬰幼兒腹瀉可分為暑濕瀉、傷食瀉、虛寒瀉等三種。根據不同的病情而決定飲食的忌口。暑濕瀉一般指腸道內感染和炎熱消化液減少,又飲過多的乳汁和飲料而致。多暴注下迫,如筒吊水,傾瀉而出,其氣臭穢,並見發熱、口渴等。此時飲食應忌乳食(如牛奶、奶製品)、冷飲、生冷果瓜、瓜子、果仁、巧克力、油膩之品(如肉類、油煎食物等),其中特別要嚴忌不易消化和不潔食物,否則會明顯加重病情。即使蔬菜也應忌粗纖維和炒菜,應以菜汁為主。傷食瀉,一般指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過多食入不易消化之品所致。臨床多見脘腹脹痛,能則欲瀉,瀉後痛減,大便如蛋花,或如豆渣,氣味酸臭,也可伴暖氣,泛惡酸腐之味,舌苔白厚膩。此時一般要禁忌不易消化的食物攝入,如油煎食品、油膩刺激之食物,凡葷腥之品均屬忌食之列。臨床可采用半流質為主喂食,如粥湯、葡萄糖水;也可加入少許消化藥,如傷食於油膩的肉類,可用雞內金焙幹研粉口服。一般2~3天可愈。但必須忌食上述食物,尤其是堅硬不潔的飲食,10周以上,然後逐漸進食白粥(稀飯)、麵條、菜汁等。虛寒瀉,多因患兒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感受風寒或喜食冷食所致。多見大便溏薄,食後即瀉,便色白而不臭,並見食欲不振,麵色無華,精神倦怠等。此虛寒瀉患者,必須嚴格掌握食物的禁忌,首先禁忌冷食(包括冷飲),不易消化的食品,如粗硬香脆的食物和油膩厚味之品(像煎炒的花生米、香榧子、蠶豆、熏魚、蝦等),同時還要注意少吃或不吃海腥,因為該類水產多為性寒。即使平時腹瀉停止,也要注意上述食物的忌口,以免損傷脾胃,導致腹瀉反複或加重。
總之,嬰幼兒腹瀉是小兒的常見多發病,不僅需要藥物治療,也更需要注意食物的忌口,否則容易導致長期腹瀉,急則可致陰陽兩竭,釀成慢性,甚則引起死亡;緩則可引起疳積、五遲、五軟等纏綿難愈疾病。千萬不要因為小兒腹瀉後,給予大量的“營養品”,而忽視食物忌口。
嬰幼兒患濕疹的飲食禁忌
嬰兒濕疹是嬰幼兒期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俗稱“奶癬”,又名“胎症瘡”,是一種以皮膚發生丘疹瘙癢,破後糜爛,滋水淋漓為特征的有遺傳傾向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多發於2歲以內嬰兒期。常見於紅臀和繼發感染、遷延反複的呼吸道感染,腹瀉等,年長後常易患支氣管哮喘、食物或藥物過敏反應等疾病。
嬰兒濕疹的發病原理主要在懷孕期,孕婦過食五辛炙熱助火之品,使熱遺於胎兒,出生後複感風濕,濕毒浸淫;或因嬰兒喂養不當,脾胃受損,脾失健運,濕熱,內蘊,外受風邪,風濕挾熱阻於肌膚。致使營衛失和,血行不暢而發病。現代醫學認為:
(1)有遺傳傾向的過敏素質。
(2)消化不良或喂養不當較易發病。
(3)其他變態反應的抗原。
如花粉、羽毛、化學性揮發物質等吸入物,以及肥皂、寒冷、搔抓等刺激,都可引起發病。
由於本病常由消化道攝入蛋白質,發生變態反應的抗原進入體內產生反應素,結合於真皮層的血管壁及其附近,若再遇變態反應的抗原,即出現皮疹。所以嬰兒濕疹患者首先應注意含蛋白質多的食物,喂養哺乳應有節製,如對牛奶過敏者,應忌服牛奶,可將人乳、羊乳、豆漿,或牛奶多煮幾次,使其乳蛋白變性。如對雞蛋過敏者,可隻給蛋黃,忌服蛋白。哺乳母親亦忌過多攝入含蛋白多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