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用藥的吉祥(1)(2 / 3)

中醫認為濕疹的發病原因是感受風、濕、熱阻於肌膚而成。但急性者以濕熱為主;慢性者往往伴有血虛,乃病久耗血所致。又有濕性型、幹性型、脂溢型的不同症狀表現。所以嬰兒濕疹者除上述高蛋白飲食外,還應按急性、慢性和不同型症狀表現,采取各種不同的食物禁忌。

急性濕疹多泛發全身或多處發疹,臨床表現為濕性型和脂溢型,由膽、脾濕熱所致,即“溫熱相搏,故頭麵身體皆生瘡”。所以此期患兒應嚴忌油膩辛熱的食物。如魚、肉、奶糖、蔥、蒜、雞蛋、蝦、蟹等,尤其肉類中的羊肉、牛肉和魚類的海鮮;同時也要求乳母忌食上述食物,並忌煙、酒、酸性、刺激性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否則會使溫熱更熾,引起濕疹的彌散,分泌物增加,病情加重不易治愈,從而導致為慢性濕疹或哮喘等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再則海鮮類食物為極致敏物質,不注意忌食,則會加重其變態反應使疾病嚴重。

慢性濕疹多由急性期轉變而來。濕疹往往固定在某些部位,臨床多表現為幹性型、幹濕混合型。由風濕邪氣客於腠理,風寒濕與血氣相搏所生。即“膚腠虛,風濕之氣折於血氣,結聚所生”。該期患兒,多見病久耗血,血虛之症。對患兒要嚴格忌食五辛和厚膩之食物,如煙、酒、蔥、韭、蒜、薑等辛香發散之品,尤其是血虛明顯的患兒更應注意忌口。同時還應忌過食肉類、海鮮類食物和芫荽、油煎炸的食物。辛熱香燥之物最易耗血動血;傷陰助火,使陰血更不足,膚腠更虛,同時乳母也應忌食上述之物。否則濕疹久久不愈,越發越重或導致急性發作,或引起其他慢性疾病。至於冷食要不要忌口?濕疹嬰兒脾胃虛弱,運化失調也是病因之一。多食冷物一則易損脾胃,二則寒濕易停聚,這樣容易導致血行不暢,風、寒、溫、熱之邪容易阻於肌膚而發病。因而濕疹患兒不僅在發病期應該忌冷食,即使病情穩定時也應忌冷食,否則容易引起疾病的複發和病情加重。

總之,嬰幼兒濕疹注意食物忌口,是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疾病預後好壞的關鍵所在。

厭食的小兒要忌口

厭食是較長期的食欲不振或食欲消失。常見於l~6歲的小兒,城市比農村為多。初起時一般不影響精神或營養狀況,如果長期得不到改善、可見患兒麵色蒼白,身體消瘦,口渴,大便幹硬,甚至便秘等症狀。一般認為:小孩厭食,如果能吃食物的話,就不必忌口,多多益善。豈知小兒厭食的原因很多,一般要求飲食忌日對厭食者治療和預後有著重要的意義。那麼為什麼要忌口呢?首先要從厭食症的病因病機分析:

(1)疾病的影響,如肝炎、慢性腸炎或長期便秘等,使胃腸平滑肌的張力低下,消化液的分泌減少,酶的活力減低而致食欲不振;(2)藥物的影響,如磺胺類。紅黴素等藥物,可引起惡心、嘔吐等消化道反應,影響食欲;(3)中樞神經係統的影響,如氣溫過高、濕度過盛、小兒情緒變化等,都可影響神經調節及消化酶的活力,出現食欲減退;(4)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吃過量的高蛋白、高糖的飲食;飯前吃糖果及零食、吃飯不定時等影響了食欲。中醫認為寒溫失調,飲食不節,津液不足,脾胃虛弱可導致脾胃的受訥和運化功能失調,從而引起厭食症。厭食的忌口除針對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食物忌口外,如慢性腸炎者應忌油膩、海腥、辛辣、油炸及粗糙的食物,還應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也即忌食或少食高蛋白、高糖的飲食,喜食零食及吃飯不定時等皆應改正。

中醫認為厭食的忌日分為兩類,即寒濕阻滯和津液不足的飲食忌口,應采取不同的措施。

(1)寒濕阻滯的厭食伴有青苔白膩。大便爛溏,日行2-3次,平時最應忌油膩、寒性的食物。如肉類、海腥、冷飲和生冷瓜果,以及粗糙油炸的食物。因為高脂肪食物最易生濕釀痰,寒冷食物更宜生寒積冷,粗糙油炸食品亦易損傷胃腸道,因而不注意上述的食物忌日,不僅加重厭食症,而且也容易引起胃腸道疾病。

(2)津液不足的厭食常伴有口幹喜飲,舌質偏紅,少苦或薄白苔,出汗多,大便幹硬難行等症。此時的食物應忌辛辣油炸的熱性食物,同時亦應忌食高蛋白、高糖的飲食,如:油煎魚、炸豬排、辣椒、蔥薑、茴香等芳香燥熱之品。因為該類食物均屬燥熱之性,最易化熱傷陰,內耗陰血。津液更傷,而致口渴飲水更甚,加重厭食症。

總之,治療小兒厭食症,首先要注意飲食忌日,注意糾正喂養方法,喂養必須定時定量,蛋白質、糖和脂肪不宜過多攝入,一定要糾正偏食、零食的習慣,平時注意適當食入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麻疹患兒的飲食禁忌

麻疹是由感染麻疹病毒所致,是一種兒科常見的發疹性傳染病,臨床始以發熱、目赤紅腫、眼淚汪汪等其他症狀,繼則出紅色疹點為其主要特征。本病常發於半歲至5歲的小兒,發病季節多在冬春,尤以春季為多。

麻疹的發病原理,中醫認為主要是小兒脾胃不足,肺氣嬌嫩,時邪(麻疹病毒)入侵肺胃所致。所以麻疹初起可出現咳嗽、打噴嚏、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的時候;同時小兒脾胃最易受邪侵襲,因而常伴有口渴、嘔吐、泄瀉、納呆等消化道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