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用藥的吉祥(1)(3 / 3)

麻疹患兒應重視食物的忌口,否則不僅會使病症加重,還會損傷腸胃,引起並發症。總的說來,麻疹的病情陽熱毒症,此階段的飲食宜清淡易於消化,富含營養。麻疹的發病,臨床上多分為發熱期、出疹期、恢複期,所以在不同的病期仍要進一步強調某些食物的忌口。

麻疹熱期多見發熱、咳嗽、流涕、厭食或腹瀉等症狀,應該給患兒多飲水,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切忌食魚、肉、蝦、雞等油膩葷三腥厚味食物,其中最忌油炸粗糙食品和海腥發物,因該類食物多為厚味,最易生濕化熱,使氣機阻滯,損傷胃腸,熱毒內陷對發熱不退、嘔吐、腹瀉加重。重者則引起高熱神昏、抽搐而影響疾病的順愈;又因本病為熱病,還應忌食辛辣香燥食物,以免動火劫津,加重病情。

出疹期飲食調養非常重要,關係到出疹的順道和預後。中醫認為壯熱、口渴、汗出是疹毒外透的佳兆,麻疹發病的一係列征候,都是圍繞著出疹,所以治療麻疹的首務就是使疹毒盡快隨著疹子的外透而清除。因此在出疹的前後,麻疹患兒除應忌食熱期的食物外,更應忌食冷飲、生冷瓜果或甜梅、酸梅等,以免阻塞歇伏熱毒,防止麻疹不透,熱毒內陷,疹毒不得宣泄而出現變征(逆征),嚴重則可危及小兒生命。

恢複多為疹透,熱退病情好轉逐漸恢複,此時家長最易忘記食物忌口,認為病情已好,應該給患兒多吃一些,以助恢複。因此要特別注意恢複期的忌日。因為患兒經過發熱、出疹期,脾胃功能已明顯受到損害,雖然病情好轉,納穀轉香,但其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尚屬恢複階段,此時不重視忌口,往往會引起食複即發熱又起,或出現腹瀉、嘔吐、胃脘及腹痛而致胃腸炎、消化不良的並發症。所以,在恢複期,同樣要忌食發熱期、出疹期該忌的食物。漸漸地增加患兒的飲食量,直至康複。

風疹患兒忌服油炸之物

風疹俗稱“風痧”,古稱“癮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遍身發出顆粒分明、顏色淡紅並有瘙癢為特征的一種急性發疹性傳染病。多發於嬰幼兒和兒童,流行於冬春之季。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為外感風熱時邪,與氣血相搏,鬱於肌表,發於皮膚所致。

風疹發病前,一般先有輕微發熱、噴嚏、流涕、咳嗽、咽痛、飲食減退等症狀,通常在1~2天後即身發淡紅色小斑丘疹。一般經過治療和精心護理,2天內身熱退清,3~4天後疹多能消退而無脫屑。但是由於風疹被視為“皮膚小疾”,多不引起重視,尤其在飲食忌日方麵更易忽視,因而導致風疹遷慢不愈,症狀加重或疹愈引起胃腸道的並發症。

風疹患兒多伴食穀減退,因此多喜歡油炸油煎的香脆食品。根據中醫辨證施治和辨證施識的理論,風疹患兒首先應該忌食油炸和辛辣之物。理由有二:

(1)風疹屬於溫病範疇,為風熱毒邪所致,治療應用清涼解表、疏散風熱、以清熱解毒藥物為主。飲食也應以清涼營養豐富的食物,如荸薺紅蘿卜芫荽、甘蔗等,忌食熱性動風之食物。其中油炸之物為辛辣炙熱之品,易生燥熱,而燥熱助火,在疾病初期,喜食油炸食品,則使風熱更盛,風邪不易外解,熱邪不能清利,由熱煽動熱邪,猶如火上加油,導致病勢迅速加重,變為壯熱,出現麵紅、口渴、大汗,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等症,甚者高熱、咽痛不思飲食,病情加重。再則人體氣陰受損,使正氣大虛,不易速愈。

(2)風疹發熱期間,患兒的脾胃功能減退,尤以消化功能下降更為明顯。此時病者不僅要多臥床休息,而且要進食容易消化的食品,以流質、半流質為主。如多食油炸之物,不但使風疹遷延不愈,而且會引起其他的並發症。因為油炸食粗糙、較硬,且油膩,最不易消化,而粗糙之品也最易損傷消化道黏膜,使脾胃功能受損,引起消化不良,出現腹脹、腹痛、便秘或腹瀉等症狀。影響疾病的治療,甚則風疹愈後卻留下胃炎、腸炎或食欲減退之疾。

嬰幼兒頓咳的飲食禁忌

頓咳,現代醫學命名為“百日咳”,是因小兒感受時邪疫瘀而產生陣發性痙攣性咳嗽的一種兒科傳染病。頓咳以至咳嗽連聲,並伴有吼聲回音,咳時麵紅目赤,每頓咳嗽,連續數次,最後咳出大痰,或吐出乳食為止,嚴重的還可出現目如拳傷、眼球鬱血、鼻衄等主要症狀。

本病在病程發展的不同時期會產生不同的表現,所以忌口也應有所不同。

頓咳初期,多見流涕、噴嚏、咳嗽、輕度發熱等外感症狀,此時嬰幼兒的飲食包括乳母應忌油膩、辛辣、燥熱類食物。如嬰幼兒本身偏熱,邪易從熱化,出現咳嗽痰稠、麵紅唇赤、舌紅脈數等實熱征,更應忌食辛辣、燥熱食品,以免熱勢更甚;如嬰幼兒本身偏寒,邪易從寒化,出現咳嗽痰稀、麵白唇淡、舌淡、脈緊等寒征,則應忌食生冷油膩一類食品,以免雪上加霜,損傷脾胃,使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