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咳中期,多見咳嗽連作,陣發性發作,咳嗽時兩手握拳,舌向外伸,麵紅目赤,涕淚交流,喉中痰鳴如水鳴聲,每頓咳嗽稍停,又複如前,反複發作數次,最後咳出稠痰或吐出乳食方止。此時嬰幼兒的飲食應忌食油炸食品,各種瓜子、花生等,以免痰液增多,咳嗽加劇,當然同時也應忌辛辣食品,以免熱盛化炎,灼傷脈絡而導致血液外溢,出現咯血、衄血、眼睛青紫如拳傷等症狀。
頓咳末期,主要表現仍以咳嗽為主,但此時脾肺已虛,故出現咳嗽無力、氣祛神疲、食欲不佳等症狀,此時更應忌油膩、厚味等不消化食物,忌食生冷瓜果等容易損傷脾胃的食物,多食健脾益肺,有利於消化吸收的食物,同時還應忌食辛辣助熱的食物,以防餘熱複熾,進一步損傷人體氣陰,使脾肺更虛,不易康複。
小兒不忌口容易造成疳症
疳症,亦稱“疳積”。現代醫學稱為營養不良,是一種慢性營養障礙疾病。引起小兒疳症的原因很多,有喂養不當,或某些疾病影響等,其中不忌口是造成疳症的重要原因。
小兒喂養要“乳貴有時,食貴有節”,喂養宜定時,定量和喂養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應禁忌喂食不消化的食物,如不忌口而使小兒乳食無度,或恣啖肥甘生冷,或雜食偏食等,都可使積滯成疳。即中醫所稱的“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也”。這就是由於不忌日,飲食太過,或偏食雜食,導致脾胃功能障礙、消化、吸收和利用不能滿足肌體需要而引起的一種綜合性病征。患疳症的小兒以消瘦、氣血虛弱、生長發育遲緩為其主要表現。
但疳症形成後,不管是何種原因引起,也不管是輕症或重症,飲食調理是治療本病始終不可忽視的方法。在治療癌症時,應根據病情輕重,脾胃功能的強弱,小兒對飲食的承受力等情況來調理飲食的喂養,也就是重視飲食的宜忌。嬰幼兒應盡量利用母乳喂養,母乳不足,可以添加易消化的輔助品。較大的小兒可喂米糊。粥、豆粉等,結合具體情況,逐漸增加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如豆製品、新鮮蔬菜、雞蛋、豬肝、魚肉等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品種和量應由少到多。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都要照顧脾胃,不能忘記補益脾胃、恢複脾胃運化水穀的原則,切忌過度飲食,或喂養生冷、辛辣、肥甘厚味等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以防進一步損傷脾胃。同時應忌偏食、零食,有此不良習慣的小兒應及時糾正,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滯積小兒忌偏食、雜食
滯積是指小兒乳食不節,停聚不化,氣滯不行所致的一種脾胃消化功能紊亂的綜合征。臨床常表現為小兒不思飲食,腹部脹滿,曖腐吞酸為特征。
滯積常分虛實二種,但其本質都是因脾不健運所致。
滯積實者,由於小兒髒腑嬌嫩,脾常不足,喂養時乳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生冷瓜果等損傷脾胃,使脾胃運化失職,不能正常地腐熟水穀,食積中焦而致,因此飲食喂養中應忌偏食、雜食,以防加重中焦脾胃積滯之疾。
滯積虛者,是小兒脾胃氣虛,乳食入胃,易使乳食停聚不能運化,致使乳食停滯不消,此時小兒喂養時更應忌偏食、雜食,以防脾胃之氣更虛。
小兒滯積實者,宜用消食導滯、和中運脾的山植、神曲、茯苓、半夏、陳皮、麥芽等藥物治療;滯積虛者,則直用健脾益氣,佐以消食導滯的人參、白術、茯苓、陳皮、扁豆、神曲、穀芽等藥物治療。
總之,小兒滯積的形成與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有規律的、保持一定營養的飲食可以使小兒健康成長,相反沒有良好的飲食習慣,養成偏食、雜食都容易損傷脾胃,久則導致運化失常,使乳食停聚不化而成滯積征。
患皮膚病的兒童不宜喝飲料
有些孩子喝了飲料後,常常皮膚發癢,並出現各種各樣的皮膚病,家長們不知道為什麼。其實,這正是喝飲料引起的。
在飲料中(尤其是專門的兒童飲料)含有糖、香精、色素、蛋白質、糖精以及各種果汁等多種成分,而這些成分又多是人體易發生過敏的物質;特別是兒童飲用後更易引起草麻疹、皮膚瘙癢、濕疹和過敏性皮炎等皮膚病。有關部門在調查中發現,有近三分之一的兒童喝飲料後發生各種皮膚過敏表現;而患有遺傳性過敏皮炎和濕疹的兒童,喝飲料後90%以上可出現皮膚過敏反應。保健專家指出,有些兒童夏季皮膚過敏反應久治不愈,主要原因就是天天喝飲料。
凡患有皮膚病的兒童,不宜喝各種飲料,以防誘發或加重皮膚病。即使是皮膚健康的兒童,也不要過多喝飲料。
小兒貧血不要隻用蛋黃補
貧血是指單位容積的血液中紅細胞數、血紅蛋白質量和紅細胞壓積低於正常值,依病情分為輕、中、重三種,依病因可分為營養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和溶血性貧血。
雞蛋中含鐵27毫克%,鴨蛋為32毫克%,與瘦肉中含鐵相仿。蛋黃中的鐵與磷酸鹽、磷酸蛋白結合成複合磷酸鐵,不容易被吸收和利用。因此小兒貧血時,不要隻用蛋黃來補鐵。可於嬰兒4個月後,逐漸增加豬肝泥,豬肝中含鐵量高。還可同時加用含鐵和維生素C的飲料或輔助食用綠葉蔬菜等。
嬰兒饑餓性腹瀉不宜限製飲食
治療嬰兒腹瀉時適量限製飲食量,可使消化道充分休息,減少腹瀉次數。但長時間的控製飲食,食量過小,使胃腸功能減弱,再稍增加乳量,也可引起腹瀉,即饑餓性腹瀉。此時患兒大便多黏液便,不成形。雖然次數多,但每次量少,化驗無異常,大便培養陰性。這說明此種腹瀉是非感染性的,無需用藥,隻要逐漸加強營養,改善喂養方法,增加輔食即可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