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窮什麼5(1 / 3)

6.窮人甘做環境奴隸

一億年前,地球上到處是體積碩大的恐龍。後來,地球上發生變故,恐龍在很短的時間中滅絕。迄今,科學家還不能確定究竟是發生了什麼樣的變故,但惟一能確定的事,就是恐龍因為無法適應這種變故,而遭致絕跡的下場。

“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是千百萬年來自然界進化的規律,也是社會曆史發展永恒不變的法則。不論是生物學家還是經濟學家都承認,在一場激烈的競賽中,凡是不能適應者,都會被淘汰。

窮人和富人作為社會兩大群體,其差距逐漸拉大,關鍵就在於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改造能力。窮人以適應環境為才能,他們還形成了一整套適應理論,比如:入鄉隨俗;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近來學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照說適應環境有時也是必須,跟著別人的調子唱歌也可避免許多麻煩,但是,一味適應環境,豈不是失去了自己?

商場如戰場,刀槍本無情,如果一個人在作戰的中途倒下,顯示其生存的條件不夠。不幸的是,在各個工作場所中,我們可以看到。仍然有太多的“恐龍式人物”存在。這些“恐龍人物”的特征大致如下:頑固、嚴苛、立定不前、缺乏彈性。也因為有如此特征,他們隻好進入窮人的行列。

在工作上,“恐龍族”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法適應環境。在他們周圍有許多學習新技術、深造、更換職務、創新企業等機會,但是他們往往視而不見,根本無心去尋求新的突破。

工作與生活永遠是變化無窮的,我們每天都可能麵臨改變,新的產品和新服務不斷上市、新科技不斷被引進、新的任務被交付,新的同事、新的老板……這些改變,也許微小,也許劇烈。但每一次的改變,都需要我們調整心情重新適應。

麵對環境,窮人並非無能為力。如果窮人對它不滿意,可以改變它。但前提是你的價值觀比舊環境的價值觀更先進,否則你沒有資格資格改變它,也不會成功。判斷先進與否的標準是:它是否對更多的人有利。

麵對改變,意味著對某些舊習慣和老狀態的挑戰,如果窮人緊守著過去的行為與思考模式,並且相信“我就是這個樣子”,那麼,嚐試新事物就會威脅到你的安全感。

窮人不喜歡改變,他們安於現實,沒有野心,沒有創新精神,沒有工作熱忱,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得過且過。

窮人不肯承認改變的事實;他們不願為自己製造機會,而情願受所謂運氣、命運的擺布。因為不相信自己能掌握命運,所以會選擇錯誤,不是在平坦的道路上蹣跚前進,就是一輩子坐錯位置。在現代社會,一個人能否獲得個人成就,關鍵是看他是不是願意嚐試,樂於冒險,喜歡試驗,能變通。這些才是獲得學習和進步的惟一途徑。

冒險總比墨守成規讓窮人有更多能出頭的機會。如果窮人不想被淘汰,就必須竭盡所能獲得相關領域任何的新知,耕耘出一片專屬的園地,並使自己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物。還記得恐龍是怎樣從地球上消失的嗎?不要學做現代“恐龍”,不要甘做一輩子窮人。

[BT2]7.窮人相信勤能致富

“天道酬勤”是中國人的一句古訓,它告訴窮人:隻要我們自強不息,勤勞付出,上天會予以獎勵和回報的,但許多事實證明:天道未必酬勤。

“天道酬勤”,很小的時候窮人大多聽過這樣的童話:

一天,老大上山砍柴,遇到一位神仙,送給他一把金斧頭,從此過著富足的生活;老二由於不幹活,不久就餓死了。

童話的寓意很明確:勤勞可以致富,懶惰沒有好處。

所以,富人喜歡說自己成功是因為勤奮。當有人向他請教成功秘訣時,他們趁機往自己臉上貼金,通過一番故弄玄虛博得他人的尊敬。其實,據筆者所知:一些成功人士往往是言不由衷的,基於某種考慮他根本就不會道出成功的真正訣竅!

連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在談到成功秘訣時也說:勤奮!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認為“勤奮是惟一的成功之道”;汽車巨子福特同樣肯定地認為成功之道惟有勤奮。看到這些名人。巨人紛紛稱道勤奮的妙處,一般人是否想到,他們所說的勤奮,隻是問題的“冰山一角”?那麼成功的關鍵到底在哪裏?

這些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可能勤快過,那時,他們也是普通人,要吃飯,要生活。卡耐基曾經每月隻拿六元錢的薪水;洛克菲勒開始工作時,每周也隻賺六元錢;亨利·福特最初每星期隻能賺兩塊五。但是這能說明什麼呢?隻能說明他們曾經貧窮、曾經勤快,並不能證明他們是“勤勞致富”者。

有的富翁自詡每日工作十幾個小時,比普通人多一倍,可是他賺的錢比別人多出何止十倍、百倍!有的富翁吹噓自己如何勤快、如何勞苦才發了財,可是當他賺第一個100萬時,難道比自己以前勤快了一百倍?這是不可能的邏輯。誰都明白這淺顯的道理。

實際上,每位致富者都有致富的竅門。

美國的房地產商馬克·奧·哈德森在短時間內便從欠債變成百萬富翁,他倒是毫不隱諱地如實招來,他說:“我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賺了一大筆錢,隻是靠了一個小小的簡單計劃。我們很多人通過極簡單的方法獲得了成功,同樣也有好多人對此大惑不解。”他還說:“如果缺乏賺錢的技巧和實際知識,一個人即使幹得再努力,也隻能是收益甚微,徒勞一場。”

隻要想想,靠自己雙手勞動去掙100萬,與放高利貸賺100萬哪個更光榮,誰更理直氣壯,就知道富翁們為什麼要說自己是靠勤勞成功的了。

人常說,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靈感,這無疑是正確的,問題是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誰都會流,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可不是人人都能輕易產生的,更不是像有些人誤導的那樣,好像隻要你流了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神奇的靈感便隨之而來了。

在中國農村有這樣一則俗語: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跑斷腸。這句話涵義又何在?

窮人早起晚歸,手持油條、燒餅,行色匆匆地追趕公交車去上班;退了休的人仍想拿補差,不顧年老加入上班族的行列;在職的人為了多賺錢,尋找著第二職業,勤勤懇懇、日夜辛勞。可是,沒見他們賺了多少錢,也沒見他們的薪水比老板高。

“南轅北轍”的故事,現在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成語了。故事中的主人公愚蠢得讓人發笑。

他要到南方的楚國去,卻硬要向北走,方向錯了,馬跑得再快,車夫再能幹,離楚國也隻能是越來越遠。在現實生活中,卻有許多想要致富的勤快人,在經常重演著“南轅北轍”的小品,不自覺地充當了故事中主人公的角色。

有的窮人腦子空空,信奉“以勤補拙”、勤能補拙,一分辛勞一分財,因此不會懶;有的窮人為養家糊口的生活壓力所迫他不敢懶。

懶是不從眾,懶是舉重若輕,用從容的姿態去做緊迫的事情。馬克思說過,富就是人所支配的時間,不是別的什麼。“勤快”窮人有時是可憐的,可憐太忙,他們是雙料的窮人,既沒錢又沒時間。

由此看來,與其勤得沒有意義,沒有效率,倒不如“懶”一點兒。“一自兩別離,不待梳妝懶畫眉。”——女為悅己者容,既然情人不在身邊,何必畫眉,梳妝作甚?省出了時間,免作了無用功,這種“懶”比不動腦子,隻知忙,做得“勤”要強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