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性儲蓄的特點,使得窮人手中的資金,即金融資源並不少,比如,中國農村居民在收入十分低下的情況下,目前竟貢獻了兩萬億元的儲蓄存款。窮人的高儲蓄率,主要來源於預防性儲蓄。這是社會保障機製缺乏條件下,窮人的自我保障手段。可惜,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積累的儲蓄,能夠回流到農村,用回窮人身上的,也少之又少。一個個設在農村的金融組織,猶如一條條伸向農村抽血的管子,將大部分金融資源抽取到城市。農民辛勞多年的積蓄,流入了城市,用於工商部門的發展,甚至轉化為一棟棟“爛尾樓”和一筆筆“呆壞賬”。這是合作社的弊端,但即使是被定位為“支農主力軍”的農信社,實際上也是向農村抽血的主力軍。近些年,農戶從農信社獲得的貸款一直不足其向農信社存款的三分之一,其中2002年為百分之二十七,2003年為百分之三十一。所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金融資源極度稀缺的農村,其資金卻不斷地流入城市“扶富”。實際上,城市裏的窮人,其儲蓄又能有多少用回到他們的生產與生活中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談談黃培源。
黃培源是台灣著名的投資理財專家,他多次提到——一個創造億萬富翁的神奇公式。
假定一位身無分文的年輕人,從現在開始能夠每年存下1.4萬元,如此持續40年。如果他每年存下的錢都投資到股票和房地產上,並獲得每年平均20%的投資收益率,那麼40年以後,他能累積多少財富?
一般人猜的金額,多落在200萬到800萬之間,最多的也不超過1000萬。然而依照財務學計算複利的公式,正確的答案應該是:1.0281億,一個眾人不敢想象的數字。這個神奇的公式表明,一個25歲的上班族,如果依照這種方式投資,到65歲退休時,就能成為億萬富翁。黃培源認為,將錢存入銀行短期是最安全的,長期卻是最危險的理財方式。因為這種方式的年收益率太低,不適合作為長期投資工具。他以諾貝爾獎為例,諾貝爾基金會成立於1896年。由諾貝爾捐獻980萬美元。隨著每年獎金鐵發放與基金運作的開銷,五十多年後到1953年,該基金的資產隻剩下330萬美元。眼見基金消耗殆盡,基金管理者及時覺醒,將基金由銀行轉移到股票和房地產上。理財觀的改變徹底扭轉了基金的命運,到1993年,諾貝爾基金的總資產已增長到2.7億美元。
聽了這個故事,你一定知道把錢放入銀行是值不值。
[BT2]4.窮人的錢生不了錢
老生常談的問題:為什麼富人越富窮人越窮,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很多人說:富人有錢,錢能生錢。
錯了,富人富的原因是富人有資產(以非貨幣的資產為主),窮人窮的原因是窮人窮得隻剩下錢!(以貨幣資產為主)
曾幾何時,大家的工資都隻有那麼一點點,誰有錢呢?當大官的,因為級別高,工資檔位就高,所以有錢。不知道從哪年哪月哪天開始,出現了一些不是當官的有錢人。
有錢了,這是好事。但是有錢在不同的年代標準是不一樣的,八十年代初你要是是個萬元戶,那可是了不得,起碼報刊雜誌都會把你當作致富的典型宣傳報道。但是,那時你如果因為自己有一萬元,而把它放在箱子裏麵,作為鎮箱之寶,那麼到今天你不一定合算了。從長期來說(比如30年),人們假設是生活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中的。所謂的通貨膨脹簡單的來說結果就是原有紙幣貶值。
窮人因為錢少,為了養老為了養小或者為了這這那那的原因,他們要把錢放在銀行以備不時之需。當通貨膨脹來的時候,或者說當物價上漲速度超過銀行利息的時候,窮人就更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