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缺乏理財意識——窮人的理財
理財不是富人的專利,窮人同樣有理財的權利,但是,窮人卻缺乏理財的能力。窮人缺錢是現實,更可悲的是窮人缺少的理念。對於等米下鍋的窮人來說,他們僅有的一點就是保命錢。所以,無法把生活費變成一種資本,是窮人的悲衰。
[BT2]1.窮人金錢觀陳舊
富人與窮人、與其他人的最重要的區別,就是金錢智慧的高低。
猶太人能夠成為最富有的民族,就是因為他們有極其豐富的金錢智慧。在猶太教經典《達爾牧德》裏有許多有關金錢的教誨,如:人的身體各部分皆依靠心而生存,心則依靠錢包為生;傷害個的東西有三種:煩惱、爭吵、空的錢包,其中最會傷人的是空錢包;《聖經》會投放光明,金錢會投放溫暖……
如果你在一夜之間有了一百萬塊錢,你準備怎麼去花?對於窮人來說,這是一筆意外之財,不花白不花,於是就在很短的時間內吃喝玩樂、肆意揮霍,最後又身無分文。富人當然會意識到這是意外之財,是上天賜給他的一次人生機會。富人懂得錢能生錢的道理,就會用這100萬作本錢,在不長的時間裏掙回100萬。再將原來的100萬物歸原主,這樣便擁有了屬於自己的100萬。
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證明:金錢對任何社會、任何人都是重要的;金錢是有益的,它使人們能夠從事許多有意義的活動;個人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在對他人和社會做著貢獻。
在當今的現實中,金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百分之八十的人生目標,都可以通過金錢得以實現。隻要不違法犯罪,有了財富的人生肯定是成功的人生。
賺錢致富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對金錢正確認識的自我完善過程。比如窮人經常幻想:等咱有了錢,就怎麼怎麼的。但真正他通過辛勤勞動而致富後,絕大多數人不會揮金如土、奢侈浪費,典型的富人生活往往都很簡樸。李嘉成就說過:“再有錢,也不能浪費;再花錢,也要花到實處。”還曾對陪同他考察的內地官員說:“要我馬上拿出一個億投資,我會麵不改色,但誰要在地下丟一元錢,我會立刻撿起來的。”
中國自古就有鄙視金錢的傳統,常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視金錢如糞土”等。但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之時,往往感慨“世道難行錢作馬”、“有錢能使鬼推磨”。其實,金錢不過是一種貨幣符號,是財富的化身。無論是銅板還是紙幣,無論是美元還是歐元,無論是古代的“孔方兄”還是現代的“大團結”,無論用於慈善事業還是吃喝嫖賭,鈔票本身並沒有善惡之別,正邪之分。
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越是窮的人,口頭上越不在乎錢,但爭搶利益的時候卻奮不顧身;越是有錢的人,越是千方百計賺更多的錢,但捐贈公益事業時能一擲千金。
富人與窮人的金錢觀念的不同,最終也導致了貧富差別。
[BT2]2.窮人的資本
窮人之所以窮,就是沒有錢。因此,跟一個沒有錢的人談資本,總有點牛頭不對馬嘴之嫌。其實,窮人雖然窮,也總有點儲蓄,但多是預防性儲蓄。原因是窮人的收入往往是不穩定的(比如,農民在作物收成,或打工至年底時,才會有一筆收入,工人在下崗買斷工齡時,會有一筆看似不菲的收入),但支出卻是穩定的(每天的生活總是要過走的),而大項支出(如婚喪嫁娶、生病、防老、教育、建房等)更需要長時期的儲蓄,為了應付將來的大項支出,窮人的儲蓄率往往比富人還高。普遍缺乏社會保險機製的窮國,儲蓄率也往往比富國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