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窮什麼13(1 / 3)

9.窮人易孤獨

窮人容易陷入孤獨的苦惱之中,他們不會主動與其他人交往,隻會與熟悉的人來往,而生活中他們熟悉的人畢竟是少數。

窮人不管是置身於人群,或者是獨居一室,他們對周圍的一切缺乏了解,和他們身外的世界無法溝通,他們時刻體會著孤獨的滋味。

窮人戰勝孤獨可用以下方法:

首先戰勝自卑,因為窮人總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所以就不敢跟別人接觸,這是自卑心理造成的一種孤獨狀態。這就跟作繭自縛一樣,窮人要衝出這層包圍著自己的黑暗,必須首先咬破自卑心理組成的繭。

其實,窮人大可不必為了自己跟別人不一樣而憂思重重,人人都是既一樣又不一樣的。隻要你自信一點,鑽出自織的“繭”,你就會發現跟別人交往並不是一件難事。要學會與外界交流,獨自生活不意味著與世隔絕。一個長年在山上工作的氣象員說,他常常感到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告訴人家,可是他的身邊卻沒有人可以傾訴,所以他就用寫信來滿足了自己的這一要求。

當你感覺到孤獨的時候,翻一翻你的通訊錄,也許你可以給某位久未見麵的朋友寫封信,或者,給那一個朋友打一個電話,約他去看一場周末上映的電影;或者是,請幾位朋友來吃一頓飯,你親自下廚,炒上幾個香噴噴的菜,這都別有一番情趣。

要隨時跟朋友們的聯係,不應該隻是在你感覺到孤獨的時候。要知道,別人也都跟你一樣,能夠體會到友誼的溫暖。或者為別人做點什麼,跟人們相處時感到的孤獨,有時候會超過一個人獨處時的十倍。這是因為你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就跟你突然來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國度一樣,你無法跟周圍的人進行必要的交流,你也無法進入那種熱烈的氣氛裏麵,你不由自主地覺得自己很孤單,而他們之中那種熱烈的氣氛更是襯托出你的被冷落。

窮人要打破這種尷尬的局麵,惟有“忘我”。想一想你能夠為人家做點什麼,這很有好處。記住:溫暖別人的火,也會溫暖你自己。

一些有過痛苦經驗的人都說,當他們遭到厄運的襲擊,而又不能夠對人傾訴時,他們會不由自主地走到江邊去,被清爽的江風吹著,心情就會漸漸地開朗。有一個感情豐富的女孩子說,她常常跑到最熱鬧的街道上去,她覺得隻要置身於川流不息的人流,就會忘掉自己的寂寞。

確立人生目標,也許因為人類早在原始社會就過慣了群居生活,所以現代社會才有了“孤獨”這樣一種世紀病。窮人害怕自己跟他人不一樣,害怕被別人排斥,害怕在不幸的時候孤立無援,害怕自己的思想得不到旁人的理解……總之是一種內心的恐慌。

窮人要想從根本上克服內心的脆弱,最好莫過於給自己確立一些目標和培養某種愛好。一個懂得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的人,是不會感到寂寞的;同樣,一個活著而有所愛、有所追求的人,也是不怕寂寞的。

孤獨原本是人類的自然本性。但是極度的孤獨或長期的孤獨,使自己與別人隔絕,這就是失敗型個性的特征了。

窮人孤獨個性的形成,是由於與生活隔絕、與真實生活遠離而造成的。窮人如果遠離真實的生活,就會將自己與生活的基本接觸完全隔開。窮人時常生活在惡性循環之中。因為他感到自己的孤立,所以與別人的接觸並不能使他獲得快樂,甚至會使自己更加孤獨。這樣一來,他切斷了自我發現的途徑,使自己完全孤立起來。

生活中,大家一起享受,一起做事,可以達到忘我的境界。在興奮的時候,我們對事情產生了興趣;在認識別人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不需要掩飾自己。長期這樣做,就能夠遠離虛偽和做假,消除孤立感並且覺得更自然,發現自我,從而感到更加愜意。

孤獨雖然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但與人接觸,特別是感情上的交流渠道也因此而隔絕。窮人害怕別人與他多接觸,但又時常抱怨沒有人跟他結伴,在大多數情況下,窮人這種悲觀的態度使他們不經意地用孤獨的方法來處理事情。窮人要別人來找自己,要別人首先采取行動,要別人知道自己有抱負,卻不認為自己應該主動。

窮人不要顧慮自己的情緒,要強迫自己加入人群。剛剛加入別人的圈子,也許會覺得有些“冷”,但是隻要持續下去就會發現,自己的感覺會“熱”起來而且會覺得愉快。培養社交的能力,可以增添很多樂趣,如跳舞、打橋牌、彈鋼琴、打網球、聊天等。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經常暴露在懼怕的事物下,可以免於懼怕。窮人要是常常強迫自己與別人建立人際關係,並且是主動地建立,他會發現大部分的人都是友善的,而且發現自己也是受人歡迎的。他的害羞、膽怯會慢慢地消失得無影無蹤,在公眾麵前也會泰然自若。

[BT2]10.窮人企求絕對公正

窮人由於與富人社會地位的差異,社會背景的懸殊,而往往比常人多了份渴求公正的心理。這種渴求公正的心理從而體現在窮人與他人的關係中,從而妨礙窮人與他人的積極交往。不難看出,窮人是在根據別人的行為來衡量自己的得失。如果這樣,支配你情感的就是別人,而不是窮人自己了。

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群體之中,一個社會必須有合理的法律、規則與道德標準等來相互約束,以維持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在我們的生活中,窮人都習慣於時時處處去尋求一種公道與正義,一旦感到失去了公正,他們就會憤怒、憂慮或者失望。然而,現實的結果是,尋求公道就像尋求長生不老一樣。我們周圍的世界——不管是自然界還是人類——本身不可能是一個完全公平的世界。知更鳥吃蟲子,這對於蟲子來說是不公正的;蜘蛛吃蒼蠅,對於蒼蠅來說也是不公正的。美洲獅吃小狼,小狼吃獾,獾吃老鼠,老鼠吃蟑螂,蟑螂……隻要環顧一下大自然,就不難看出,世界上很多現象是無法用公道衡量的,龍卷風、洪水、海嘯和幹旱都是不公道的。倘若人們強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得公平合理,那麼所有生物連一天都無法生存——鳥兒就不能吃蟲子,蟲子就不能吃樹葉,世界就得照顧到萬物各自的利益。所以,窮人尋求的完全公道隻不過是一種海市蜃樓罷了。整個世界以及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公道,即使是富人也有受到不公道的時候。麵對這些不公道之處,你可以高興,可以怨恨,可以消極視之……,但那些不公道現象依然會永遠存在下去。

這裏,我們提出的並不是什麼消極遁世的觀念,而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真實描述。永恒的公道是一個脫離現實的概念,當人們追求自己的幸福時尤其如此。然而,窮人認為,難道生活中就不存在任何正義之感了嗎?他們常常會說:

“這是不公平的”;

“如果我不能這樣做,你也沒有權利這樣做”;

“我會這樣對待你嗎?”等等。

窮人渴求公道,但一旦他沒有得到公道時就會表現出一種不愉快。講求正義、尋求公道,這本身並不是一種誤區性的行為,但如果你一味追求正義和公道,未能如願便消極處世,這就構成了一個誤區——一種自我挫敗性行為。當然,這一誤區並不是指尋求公道的行為本身,而是指由於不公道的現實存在而使自己產生的一種惰性。

我們的社會提倡伸張正義、主持公道。政治家們在每一篇競選演講中都會慷慨陳詞:“讓每一個人都得到平等與公正的待遇。”然而,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我們也無法消除世界上的不公正的現象。貧困、戰爭、瘟役、犯罪、賣淫、吸毒和謀殺等各種社會弊病一代代地延續著,有些地蛆甚至還愈演愈烈。事實上,自人類有史以來,這些現象就從未消失過。

不公道現象的存在是必然的,當你無法改變這一現實時,你可以努力改變自己,不讓自己因此而陷入一種惰性,並可以用自己的智慧進行積極的鬥爭。首先爭取從精神上不為這種現象所壓垮,然後努力在現實中消除這些現象。

在任何國家中,法律製度是伸張正義的。人民需要正義,有些人甚至以生命來換取正義。當你決定同這些現象進行鬥爭時,你的確是讓人欽佩。但如果你決定因為不公道而感到煩惱,那你便同產生悔恨、尋求讚許以及其他自我折磨情緒一樣,陷入了一種誤區。

在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經常可以聽到有人如此發泄:“這簡直太不公平!”——這是一種比較常見、但又十分消極的抱怨。當你感到某件事不太公平時,必然會把自己同另一個人或另一群人進行比較。你可能會想:

“既然他們能做,我也能做。”

“你比我得到的多,這就不公平。”

“我沒有那樣做,你為什麼可以那樣做?”等等。

如果你未能做別人所做的事情,並因此而煩惱,你就在讓別人擺布你自己。每當你把自己同別人進行比較時,你就是在玩“不公平”的遊戲,這樣你采取的就是著眼於他人的外界控製型思維方法。

強求公正是一種注重外部環境的表現,也是一種避而不管自己生活的辦法。你可以確定自己的切實目標,著手為實現這一目標采取具體步驟,不必顧忌不公平的現象,也無需考慮其他人的行為和思想。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別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你無論怎樣抱怨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境遇。你應該避免總是提及別人,不要總是拿望遠鏡瞄準別人。有些人工作不多,報酬卻很高;有些人能力不如你強,卻因受寵而得到晉升;不管你怎樣不願意,你的妻子和孩子依然會以不同於你的方式行事。然而,隻要你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去同別人比來比去,你就不會因周圍的不平等現象而煩惱。各種誤區性的行為都有一個相同的心理根源——他們把別人的行為看得更加重要。如果你總是說:“他能做,我也可以做”,那你就是在根據別人的標準生活,你永遠不可能開創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