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沒有貴人相助——窮人的社會關係
俗話說得好:“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是人太現實了嗎?不可否認的是,現代人的交際心理多半帶有一些功利色彩。但是,誰不願與比自己能幹的人交朋友呢?因此,窮人在社會關係少可以理解,但窮人卻不能任其發展。套用莎士比亞的那句名言:“你有權不接近我,但你卻沒有權阻止我來靠近你。”可見,如何打開局麵,關鍵還看窮人自己。
[BT2]1.家窮人窮,關係窮
李師傅這一家,一輩子小心謹慎過日子,奉公守法,兢兢業業,從來就信奉“萬事不求人”的原則,也沒有什麼事值得去求人。除了老婆孩子,其他社會關係一個也沒有。
李師傅的兒子恰恰年輕氣盛,一天在街上遇到一點小事跟人吵架,一氣之下動了手腳,把人打得頭破血流,闖下了大禍,被關進了臨時拘留所,等待著他的將是法律的製裁。
李師傅就這麼一個兒子,視同心肝寶貝,見兒子蹲了班房,又氣又急,直拿腦袋撞牆,飯吃不下,覺睡不著,簡直感到整個世界都崩塌了。加上老伴兒整天以淚洗麵,更使他覺得沒了活路。
這時,有人給李師傅出主意:“別這麼死心眼兒了。當今社會都是人求人,有關係,什麼事都能通融。你這麼成天悶在家裏也不是辦法,為兒子著想,得趕緊出去‘活動活動’呀!”
鄰居幫他分析情況,說他兒子的事弄不好得判刑,該提早到檢察院“活動”。
另一個說,檢察院管起訴,最後結果還得看法院如何判,所以該去法院“活動”。
還有的說,判歸判,隻要關係硬,搞個假釋,保外就醫什麼的還不是很容易。你們單位的領導有來頭,麵子大,求他出麵作擔保,把人保出來也行。
又有人說,市場上有個賣肉的某某,跟公安局某科長是連襟,可以求他高抬貴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放人算了。
甚至有人竟然出了這麼個主意:牢房的滋味兒可不好受,聽說某某的親戚在看守所當管教,你得趕緊去他家打點打點,到時候省得兒子在裏麵遭罪……
鄰居們七嘴八舌,主意出了一火車,把李師傅搞得暈頭轉向。人家都是一片好心,李師傅不能不聽。於是,他橫下一條心,豁出一張老臉,就求人這一回吧!與老伴兒商量了一整夜,第二天,從銀行取出了自己一輩子的積蓄2萬多元錢,開始馬不停蹄地奔走,今天跑東家,明天串西家,每天累得東倒西歪地回來。
鄰居們給他指的路子,他幾乎都跑遍了,甚至街道辦事處、居委會也走了不止一趟,逢人便遞煙、流淚、送禮、訴說。
總共算起來,李師傅求人求了十幾家,送禮的錢也差不多把家當折騰個空,他一天天地“跑”,一天天地等,可兒子就是出不來。一轉眼,半個月過去了也沒聽見個什麼回音。
兒子的事情就這樣被耽誤了。痛定思痛,李師傅心中很不是滋味兒,日子窮也就算了,朋友圈子怎麼也小得可憐,遇到難事就沒了門路,隻好臨時抱佛腳了。
[BT2]2.窮人不會求貴人幫助
有句話說“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我們一直相信“愛拚才會贏”,但偏偏有些窮人是拚了也不見得贏,關鍵可能在於缺少貴人相助。在攀向事業高峰的過程中,貴人相助往往是不可缺少的一環,有了貴人,不僅能替你加分,還能加大你成功的籌碼。
你離鄉背井,初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謀生,不知何處才是落腳之地,就在你感到茫然無助的時候,遇到一位好心人替你指點迷津,解決了你的難題。
除非你的運氣特背,否則,在你的一生中,總會碰到幾個貴人。例如,你在工作中一直不是很順利,表現不佳,心灰意冷之餘,你開始想打退堂鼓。你的一位上司卻在這時候推了你一把,設法幫助你跨過了門檻,重燃你的鬥誌。
“貴人”可能是指某位身居高位的人,也可能是指令你心儀以久或欲模仿的對象,無論在經驗、專長、知識、技能等各方麵都比你略勝一籌。因此,他們也許是師傅,也許是教練,或者是引薦人。
有貴人相助,的確對事業有助益。有一份調查表明,凡是做到中、高級以上的主管,有90%的都受過栽培,至於做到總經理的,有80%遇過貴人,自當創業老板的,竟然100%全部都曾被人提拔過。
不論在何種行業,“老馬帶路”向來是傳統。目的不外乎是想栽培後進,儲備接棒人才。這些例子在運動界、藝術表演界、政治界頗多。
有人說,政治圈是講究人脈、關係現象最盛的,各路人馬結黨結派毫不鮮見。誰是受誰提拔的,誰和誰相互幫忙,誰跟誰彼此利益輸送。若論起每個人的背景來頭,幾乎都有穩當有力的靠山撐腰,好像少了這層保護罩,就很難在複雜的政治圈裏出頭露麵。
話雖如此,沒有貴人比較難成氣候,但若要被貴人“相中”,首要條件還是在於被保送上台的人究竟有沒有兩下子。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如果你老實巴交一無所長,卻僥幸得到一個不錯的位置,保證後麵一堆人等著想看你的笑話。畢竟,千裏馬的表現好壞與否,代表伯樂的識人之力。找到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對貴人的薦人能力,也是一大諷刺。
除了真正是基於愛才、惜才之外,一般而言,貴人出手,多少都帶有一些私心,目的在於培養班底,鞏固勢力。但也有一旦接班人羽翼豐盈之後,立刻另築它巢,導致與師傅失和,反目成仇,這類故事自古至今屢見不鮮。
良好的“伯樂與千裏馬”關係,最好是建立在彼此各取所需、各得其利的基礎上。這絕不是鼓勵唯利是圖,而是強調彼此以誠相待的態度,既然你有恩於我,他日我必投桃報李。
窮人幹事業總愛單槍匹馬,其實完全可以尋找一位“貴人”,以下是必須謹記的。
一、選一個你真正景仰的人,而不是你嫉妒的人。絕不要因為別人的權勢,而琵琶別抱,另搭順風車。
二、摸清貴人提拔你的動機。有些人專門喜歡找弟子為他做牛做馬,用來彰顯自己的身分。萬一出了事,這些徒弟不僅撈不著好處,還可能成為替罪羔羊。
三、要知恩圖報,飲水思源。有些人在受人提拔,功成名就之後,往往就想雙手遮掩過去的蹤跡,口口聲聲說“一切都是靠我自己”,一腳踢開照顧過他的人。如果你不想被別人指著鼻子大罵“忘恩負義”,可千萬別做這種傻事!
有了“貴人”的提攜,加之個人的能力與努力,你一定比別人捷足先登成功之梯。
[BT2]3.窮人交際常碰壁
人生中很多成功的獲取都來自於良好的人際關係,而良好的人際關係來自良好的交往,但周圍世人存在著許多冷漠與虛偽,使一些窮人在交往中不斷受到挫折,承擔了不少壓力,最後心灰意冷,產生了懶得交往的消極心理,正是這些消極心理剝奪了一些窮人獲取成功的機會。
在社會上碰壁是根尋常的事。社會上的一切並不是專為你而安排的,它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意願運行,但很多窮人碰壁以後,卻疑神疑鬼,投鼠忌器,越趄不前,這樣的人是不可能獲取成功的。
窮人習慣於以一種脆弱的心理去窺視外麵的精彩世界。在這種精彩的世界“精彩”到使他們難以承受的時候,他們的心理便自然產生了一種防禦與戒備。在他們的心裏,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人心惟危,人心叵測,總令人防不勝防,於是他們信奉“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的人生信條,相信“逢人且說三分話,莫論他人是與非”的至理名言,從而進入交際場,對他人缺少一種深刻、真摯的信任感、坦率感。尤其是一些曾經受到過他人傷害,甚至是朋友傷害的窮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或者是“別人被蛇咬我也怕井繩”,這種防禦心理就顯得特別強烈。由此這些人的交際熱情必然受到一定影響。有時甚至覺得不如“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與世隔絕,逍遙自得,幽閉寧靜地生活更好。他們從喧囂的世界中退了出來,以為這樣便省去了太多太多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及由此帶來的煩惱與苦痛。
還有些窮人在交際中大多帶著一種居中的心理。這是一種能而不為,處事小心謹慎的心理傾向。帶有這種心理傾向的窮人,一方麵對社會人生對他人當中的一些陰暗麵有一種恐懼心理,對他人缺少信任而與人小心翼翼的交往周旋,盡量拉開心理上的距離,所謂的“距離也是一種美”便是其理論依據;但另一方麵,為了避免孤獨、消除寂寞,他們也渴望感情,企盼溫暖友愛。所以,人際交往中持有這種居中心理的窮人就占有很大的百分比——對人不冷不熱,處事不慍不火,心與心的距離不遠也不近,不輕易得罪一個人,也不企求有一個知已,一副順其自然的狀態。套用一位名人的話是“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是也。
同時,在實惠與情義麵前,窮人選擇了實惠,在物質與精神麵前,窮人摒棄了精神。
這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功利心理觀。帶有這種心理傾向的窮人,在人際交往中往往以眼前的明顯名利為目的,以能否從他人那裏得到實惠(名利)為選擇交際對象的標準,其交際活動帶有明顯強烈的市儈氣息。所謂“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正好曲折地反映了這種交際心理狀態的客觀存在。在窮人身上,功利二字常會激發他們攀附權貴、搞門第交際的熱情,但同時也會自覺不自覺地促使他們遠離一些真正值得交往然而卻暫時甚至是永遠不能給他們帶來實惠的人。因此,嚴格地說這些人“懶得交往”是不全麵的,說他們懶得交往要看他們對哪些人表現出一種“懶”了。
窮人總是不自覺地把自己與富人劃分為兩個不同的等極。
生活在金字塔結構的社會中的窮人,因自身的地位角色、文化教養、出身背景的不同,決定了他必然處於與富人的種種不同的等級中,因此交往中就必然帶有一種比較濃厚的等級心理傾向,交往的圈子也就容易限製在既定的等級的範圍裏。文化人有文化人的圈子,權貴者有權貴者的圈子,老百姓有老百姓的圈子。表現在文化者方麵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表現在權貴者方麵是難以交往幾個平民朋友或者是不屑交往的。而窮人表現在這方麵的也是一種畏上的自卑自賤的心理,認為自己一介書生或一介布衣,夠不上層次與級別,一旦與不同圈子的人相遇時,便不免自慚形穢,縮手縮腳。
窮人的戀舊心理也特別嚴重。
一方麵是由於環境的轉換與變化,人際交往對象的變更,使得一些在原有穩定的習慣的生活環境中生活的窮人出現了某種不平衡的心理狀態。他們往往以舊的熟悉的人或事做為新環境中的人或事的比較參照係,留戀過去的舊環境,沉緬在舊的人際關係的脈脈溫情中,對初來乍到的新環境,對初次相識相處的交際對象不甚了解,因而懶得交際甚至拒絕交際,從而在交際過程中始終處於被動地位。另一方麵是時代的變化,人的價值觀念的變化,金錢實惠思想對人的惡性侵蝕所導致的新時代人際關係的冷漠虛情,使人格外留戀50年代的那種溫暖和諧單純明淨的人際關係。由此,人們在對比中或許更容易排斥或拒絕那種實惠、勢利、虛情、市儈味十足的時代潮。於是,當然也就從心理上懶得交往了。
莫說人好做,莫說人難做。隻要還活著,我們就得做人,做一個有情有味的人,做一個有禮有義的人。因此,我們還得要從以上分析的各種心理誤區中走出來,在新的時代新的形勢前,窮人要敢於麵對現實,麵對人生的種種冷漠與嚴酷,以增強自己生活的勇氣和信心。要正確地看待我們生活中的苦與樂、真與假,也要正確地看待與我們朝夕相處的這一個人或這一群人,人間自有真情在,隻要我們用真心去換得真心,真情去換得真情,就必將能使我們的人生燦若鮮花,暖如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