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窮什麼12(2 / 3)

[BT2]4.窮人的小家子氣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公眾的尊重和喜歡,但是這種自尊的需要僅僅是自己本人的一種希冀,能否在事實上得到,則取決於公眾對自己言語、舉止、行動的評價和肯定。

窮人總是不能大大方方地出現在社交場合,他們在眾人麵前或陌生人麵前顯得靦腆、忸怩猥瑣,缺乏自信,很不自然,他們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屬於“見不得世麵”和“成不了大事”的那類人。心理學家把這種性格的人視為一種病態,名之曰“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在窮人群體中最為常見,主要表現為害怕被人審視,在被觀察時或有可能受到評論的處境中產生不適當的焦慮。有的窮人當目光直接對視時就會特別緊張,可有臉紅、手抖、惡心或尿急的症狀。於是,窮人就特別回避社會情境。有時無法回避,即使處在社交場合時,窮人也不能完全參與,他們避免交談,或坐在不引入注目的地方。社交恐懼症常伴有自我評價低和害怕批評。在極端情況下,可引起完全的社會隔離。

誠然,從一定意義上講,生來什麼都不怕的人幾乎是很少見的。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都會有自己懼怕的東西,如有人怕蛇,有人怕狗等,但是在社交中如果“見人便臉紅,啟齒更慌恐”,那便達到了更嚴重的程度,就發展為一種病態。無疑,社交中的恐懼心理,對於正常的交往是一種“催固劑”,成為社交的心理障礙。

那麼,社交中的恐懼心理是怎麼來的呢?是天上掉下來的,還是人們自身所固有的?應當說,這種恐懼心理主要是社交者主、客觀統一的結果。

客觀方麵。由於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傳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所產生的“農民意識”,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詩般的生活,於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長期的曆史積澱,在人們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種惰性。在行動上失去了機會,縮小了自己的社交圈。結果,清高者有之,謹小慎微者有之,孤芳自賞、夜郎自大者有之。如此一來,越不交往,越沒有交往“現實驗證”,就越怕交往,長此以往,形成了一種“越怕……就越不敢……”的格局。很多窮人就是在這種失去常態的思想、觀念和心理支配下,害怕這害怕那,平白無故的自尋煩惱!

其次,是社交活動進行者主觀方麵的原因。這裏主要有三個“病因”,都體現為為什麼怕和怕什麼的問題。

一是過分自尊的心理所致。世界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自我實現心理學,提出了人的自尊需要。如果說將自尊的需要作為一種動機去指導自己的行為,這本沒有理論上的錯誤。問題是這種自尊心理不能過分。窮人在社交中過分自尊心理占據指導和支配地位,就會怕自己的行為是否失當,怕人們會怎麼看待自己。甚至有時會因為過分自尊心理之故,而不願與比自己強的人交往,擔心相比之下,會掉自己的“價”,失去尊嚴。如此思來想去,怕這怕那,時間一長,凡事還沒做,便失去了“勇敢”,被沉重的“害怕心理”所左右,這樣恐懼心理也就不請自到了。

二是自卑情緒所致。自卑是窮人對自己虛設的一種自我否定,也就是說“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和自強。這種心理一般表現為害怕失敗,或者說不能正確對待失敗。日本有學者研究認為有自卑感的人,一般屬於下列十種類型之一,或是合乎其中兩種以上:

1.為了追求超過限度的願望而心焦氣躁;

2.由於企求讚賞的願望太渴切,不時形之於言表。如未如願,則反過來責備別人;

3.發生自己是十全十美的錯覺,因而自以為能夠產生本身產生不了的力量;

4.企盼做出超出能力的事,由於達成無望,因而經常消極地嘲笑自己;

5.曾經在競爭上輸給過別人,卻一直難以忘懷;

6.被別人的成功所壓倒,歎息“鴻運”沒有降臨到自己頭上;

7.沒有測量自己的尺度,總是以別人的尺度測量自己;

8.逢人便說:“我的工作條件不好怎能成功?”借此逃避自己的責任;

9.經常擔心被別人看穿了自己的煩惱,因此與人接觸總是戒意在先;

10.不敢麵對缺乏能力的自己——刻意逃避自己,事實證明,有自卑感的人,總是畏畏縮縮,社交時自然“不戰自敗”。

三是羞怯心理的影響,窮人常常擔心自己被別人否定,他們總是把別人看作是自己的法官,這樣一來,跟其他人在一起就會感到老不自在。特別是和名人或比自己水平高的人交往,這種“不自在”好比芒刺在背。恐懼心理自然就成了主要的心理狀態。

此外,也有時是愚昧無知所致。一位西方心理學家指出:“愚昧是產生懼怕的源泉,知識是壓治懼怕的良藥。”例如他人正在談論的一個話題,如果一個根本不知曉此類問題的人,在這種社交場合下,定會產生恐懼心理。因為,他若是不介入談論,就會明白地告訴他人自己是無知於此道,若是介入談論,便會由於無知而“出羞”,所以這種進退維穀的局麵,無知者不可能不著實懼怕三分。

那麼,窮人應怎樣克服在社交中的恐懼心理呢?

首先是正視具體的恐怖對象及其威脅,社交恐怖症許多是意外的、強烈的刺激所留下的心理後遺症,亦即人們常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其實圃於這種心理完全是作繭自縛。窮人應該知道,在正常的社交活動中,人們是不會嘲笑、譏諷、冷落你的。過去你碰到過這種厄運,甚至有可能將來還會遇到,但那是沒有涵養的人的無知、淺薄的行為,你不應如此在意,更沒有必要還用它折磨自己。你應主動地和他人接觸,當然首先是自己最信賴的朋友。在其陪伴和鼓勵下,一步一步地向陌生人、陌生的環境邁進。

其次,窮人要善於表現自己的優勢。如果你想克服怕生的毛病,那你得正確認識自己。窮人應該記住,你並不是個一無是處的人,你也有自己的優勢。你應揚長避短,在你能表現的方麵、場合多露麵。這樣的經曆多了,你在別人的親睞的眼光中會找到自己的價值,增強你的自信心,也就會逐漸在生人麵前表現得自如起來。

第三,丟掉那張虛偽的麵子。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交往中我們肯定會遇到比自己強的人。這是常事,是“上帝的旨意”,沒什麼好自卑的。如果你正確地對待強者,你會從中學到許多優點。隻有交往,才能使大家相互取長補短,逐步完善自己。

[BT2]5.窮人不合群

如果你感到人們不願意接近你,他們不喜歡你,往往是由於你的過錯。也許你的情商不高、太苛刻、自我控製能力不強,誰同你在一起都會感到陰雲密布,可你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都做了些什麼,看到的卻是辦公室的人們相約去酒吧小聚,唯獨沒有邀請你。

窮人在不知不覺中便不得人心和不受周圍人的歡迎了。他們說話沒人愛聽、觀點少人支持,好像總感到別人不太“合群”,其實是自己不“合群”了,以至別人不屑與之為伍了。是什麼原因導致自己陷於如此被動的境地?答案很簡單,想一想吧,可能是以下這些原因造成的。

(1)窮人愛抱怨

窮人抱怨自己做了很多可未能得到相應的回報;你神經質地認為自己要感冒了,結果就真的感冒了(大多數慣於抱怨者同時還患有疑病症);你抱怨姐姐送給你的連衣裙小了三碼,抱怨連衣裙是難看的紅顏色。

正常人聽到這些能平心靜氣嗎?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愛抱怨的人是很反感的。從不聽別人的

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甚至在別人告訴你,你的男友發生了意外時都未必能得到任何反應。如果你對別人說什麼都不感興趣,那麼別人對你失去興趣時你也天可不必驚訝。

(2)窮人太愛否定

沒人喜歡一個專會帶來壞消息的家夥。

你倒是聽別人的,就是太過分了。你神情激動地聽著關於行凶或強奸案件的報告。當別人高高興興訂完去加勒比海度假的船票後,你會對人說:“聽說一位旅遊者被人在海灘掐死後又被分屍了。”

4)窮人的臭脾氣

經常上演惡作劇的人,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場惡作劇。

還有一種人我不願同她們爭吵,那就是麗貝卡式的人物。可能她的父母從未教導過她不應在公眾場合大發脾氣,也可能因為說得太多反而適得其反。不管事出何因,隻要想發泄一下,麗貝卡便毫不顧忌大鬧一通,她總是嘴比腦子還快。隻要事情不是預想的那樣,她便喋喋不休。在公司舉辦的聖誕舞會上想跳肚皮舞,便不加思考地把希望提升之事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她的確這麼做了。

如此對待生活就像一隻公牛闖入瓷器商店一樣,結果隻能是孤單地度過一生。

(5)窮人的依賴性太強

對他人的依賴要有個限度,超過了這一限度而自己又意識不到,人們就會疏遠你去結交新朋友。

洛娜倒是從不大發脾氣。事實上有許多事情她都不敢去做。她明明知道有種新的交通方式叫作空中旅行,而且也曾做過一次嚐試,隻是因為害怕自己離開地麵後會被剝奪繼承權,就再不敢飛上天空。洛娜從不吃泰國風味的飯菜,下雪時從不出門,她簡直就像粘在別人身邊的長毛狗。一開始別人還覺得自己是她唯一的保護者,但接觸一多就會對她厭煩,好像孤立無援,很難從中解脫出來。

對他人的依賴要有個限度,超過了這一限度而自己又意識不到,人們就會疏遠你去結交新朋友。不要過多依賴他人。

(6)窮人的霸道

窮人喜歡自我賞識,不願聽別人發號施令。

安傑拉也依賴別人,但她還要求別人的觀點、情緒和感情都要與她的一致。“你高興個什麼呀?”假如她悶悶不樂而別人卻興致勃勃,她就會這樣厲聲指責。別人情緒低落而她又興高采烈時,她會說:“看在上帝的份上振作起來吧。”朋友為她服務她仍要求過分。她會把朋友叫來幫她組織一場晚會,而最後朋友卻未被邀請參加。她打電話借那件心愛的皮夾克,當朋友按時給她送到時,她會叫著說忘記帶件緊身衣來。誰也不願別人告訴自己如何思考,如何去感受,又如何去做。

(7)窮人的苛刻

假如介紹斯蒂芬妮同一位身高6英尺的古董商約會,第二天她就會說已結束了與這位株儒的交往。隻要她坐在電影院裏便可以眼睛根本不看銀幕,從頭評論到尾。

每時每刻都在挑錯的人,朋友們隻能離你而去。

(8)窮人的古板

對於詹妮弗來說,笑就像是致命的罪惡,與獸行同類。

當別人聽完一個動人的曆史故事後默默擦試眼角淚水時,她會愣愣地說:“我還不太理解。”

詹妮弗太缺乏幽默感,給別人講述任何事情都像播天氣預報。她從來不笑,就像同事們說的,從未看到過她的牙齒。所謂幽默感是指一個人站在一旁超然地觀察生活中有趣的事情。缺乏幽默感的人簡直就是沒有趣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