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發展才是硬道理——窮人的出路
窮人不窮,因為他們最大的資本就是“貧窮”。缺錢隻是人生困境的一部分。一切困境中的人,敢於與生活作鬥爭,那還有什麼可以懼怕的。心還在,夢就在。窮人也有窮人的希望,窮人隻要不停止思考,就會找到出路,那麼你就不算是窮人。
[BT2]1.世界上到處是有才華的窮人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到處是才華橫溢的人,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那些才華橫溢的人,卻絕大多數並不富有。
在對世界人均收入排名前三十位的發達國家進行調查中發現,那收入在1~5萬美元的人占總人口的58%;年收入在5~20萬的人占11%;年收入在20~100萬美元的人占2%;年收入在100~1000萬美元的人占0.5%;年收入超過1000往年美元的不足0.05%。這些數據說明什麼問題呢?我們知道,發達國家的教育係統都是比較完善的,而受教育的人口比例大都超過20%,但是,這20%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卻隻有不足5%的人可以稱其為富人。相反,富人也不一定全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博士生給小學還沒有畢業的老板打工的事隨處可見。有才華,不一定就能致富啊!
這是為什麼呢?有才華的窮人在思索。
窮爸爸受過高等教育,在政府謀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按照一般觀點來看,他應該生活得很好,然而事實上,他卻常常出現財政危機。
富爸爸沒上過大學,也沒有一份窮爸爸那樣看似穩定的工作,然而他卻不用為生計發愁。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呢?通過對窮爸爸和富爸爸的各方麵的對比,我們明白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就是因為他們各自的創富理念有高低之分。
窮人窮什麼?
首先,他們缺乏強烈的求富欲望和堅強的執行力。他們往往對自己缺乏信心,他們對自己說的是:“我永遠也成不了富人。”“錢財乃身外物,要那麼多幹什麼?”
第二、窮人的金錢意識落後。
信息時代的到來,帶來了財富形式的多元化,但是,窮人把財富僅僅看作是“紙幣”,而看不到由信息時代衍生的其他諸多財富形式。
第三、窮人隻追求生存保障。
窮人一般都有一個相對穩定,但收入相對偏低的工作。他們不敢舍棄這份可能就是伴隨自己終老的工作,他們還固執的認為自己目前的職務可以給他帶來生活保障,冒險不如守安。
當我們明白了窮人之所以窮的原因後,就可以采取行動改變自己的人生了。
[BT2]2.貧窮對人有也是一種幸運
窮人認為自己生下來就是為受罪吃苦的。這是一種極其悲觀的說法,也是一種不正確的說法,
《西遊記》裏唐僧師徒為取得真經經曆了大大小小八十一難,然而,盡管如此,他們最後卻是以取得正果而告終,你能說他們隻是在受苦嗎?貧窮對人生來講其實也是一種難得的礪煉,正如古人所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行夫亂其所為。”
一位父親帶兒子去參觀凡·高故居。在看到那張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後,兒子問父親:“凡·高不是一位百萬富翁嗎?”父親答:“凡·高是位連妻子都沒娶上的窮人。”
第二年,這位父親帶兒子去丹麥,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兒子又困惑地問:“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宮裏嗎?”父親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兒子,他就生活在這棟閣樓裏。”
這位父親是一個水手,他每年往來於大西洋各個港口。這位兒子叫伊爾·布拉格,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獲普利策獎的黑人記者。
20年後,在回憶童年時,布拉格說:“那時我們家很窮,父母都靠出賣苦力為生。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認為像我們這樣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麼出息的,好在父親讓我認識了凡·高和安徒生,這兩個人告訴我,貧窮對人來說也是一種幸運。”可見,促使布拉格成功的無疑是那兩位“貧賤”的名人。
從他們這一類人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這樣—個事實:造物者有時會把它的寵兒放在下等人中間,讓他們操著卑微的職業,使他們遠離金錢、權力和榮譽,可是在某個有意義有價值的領域中卻讓他們脫穎而出。
霍蘭德說:“在最黑的土地上生長著最嬌豔的花朵,那些最偉岸挺拔的樹林總是在最陡峭的岩石中紮根,昂首向天。”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看到這樣的人,他們常因自己角色的卑微而否定自己的智慧,因自己地位的低下而放棄兒時的夢想,有時甚至因被人歧視而消沉,因不被人賞識而苦惱。這是一個多麼大的錯誤啊!其實造物主常把高貴的靈魂賦予卑賤的肉體,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把貴重的東西藏在家中最不起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