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窮人不會理財
窮人缺錢,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掙錢。其實,與其說錢是掙的,不如說錢是“理”出來的。從許許多多的事實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會理財,才能成為富人。特別是起步階段,具有恰當合理的理財意識,基本上決定了未來的一切。
因此,窮人不“理”錢,也就隻好停留在溫飽線的邊緣。這裏向窮人介紹三種最起碼的有效的理財意識。
(1)積少成多
台灣著名企業家蔡萬霖當年的理財做法就很有參考價值。小時候媽媽做飯時,總是從定量的大米中抓出一把米放進小壇子裏,日積月累,竟節餘下來許多糧食。每當青黃不接的時候,就可以取出來供全家食用,以解燃眉之急。這件事給蔡萬霖蔡萬春兄弟以深刻的啟迪,城裏的家庭婦女們假如每天將零用錢存上一點,天長地久就是一筆可觀的數字。
正是這個啟示,使得蔡氏兄弟開創了“十信”一元錢開戶的“幸福存款”儲蓄運動,正是這個運動,使他們完成了原始積累。
(2)能掙錢也要會花錢
一般來說,窮人錢的意識比較濃厚,比如買一台電視機,能少花一點是一點,於是,很可能就會買一台雜牌子機子,確實省了不少錢,但沒有解決問題,因為非品牌機的售後服務幾乎沒有,所以當電視機出了毛病時,又得自己掏錢修,修來修去,往往總價格比品牌機貴了好幾百塊。
因此,有省錢意識,並不一定就是省了錢,還得會花錢會省錢。
③多賺現金的意識。
再多的錢,如果隻是賬麵上的,對於窮人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在財務中,流動性最高的資產就是現金,同時也是最有價值的資產。所謂“拿到手上的才是實在的”。在現代市場中,各種原料、產品的市場價值,由於流動的原因,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降低,而現金是進通自如的工具。所以,有人說,在這個市場現狀下,能賺就要多賺些現錢。萬一要賠的時候,也可以東山再起。
[BT2]6.窮人的錢是死錢
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曾對資金做過生動的比喻:“資金對於企業如同血液與人體,血液循環欠佳導致人體機理失調,資金運用不靈造成經營不善。如何保持充分的資金並靈活運用,是經營者不能不注意的事。”這話既顯示出這位企業家的高財商,又說明了窮人之所以窮的原因。
現代的窮人早已不是傳統中那種一窮二白的人了,他們絕大多數的人還是有一部分的閑散資金,但他們為什麼不富裕呢?想必所有的人都應該明白俗話中所講的“家有資財萬貫,不如經商開店”、“死水怕用勺子舀”這個道理。生活中人們都有這樣的感覺,錢再多也不夠花。為什麼?因為“坐吃”必然帶來“山空”。試想,一個雪球,放在雪地上不動,隻能是越來越小;相反,如果把它滾起來,就會越來越大。錢財亦是如此,隻有流通起來才能賺取更多的利潤,正所謂“錢財滾進門”。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窮人,上帝見他很可憐,就給了他一大塊金子,讓他做點什麼小買賣,改善一下生活。這個窮人欣喜若狂,麵對著這一輩子也沒見到過的金塊,他趕緊把它埋在牆根下。每天晚上,他都要把金子挖出來,愛撫一番。後來有個鄰居發現了他的秘密,偷偷地把金子挖走了。當那人晚上再掘開地皮的時候,金子已經不見了,他傷心地哭了起來。有人見他如此悲傷,問清原因以後勸道:“你有什麼可傷心的呢?把金子埋起來,它也就成了無用的廢物,你找一塊石頭放在那裏,就把它當成金塊,不也是一樣嗎?”
現在,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勸他那人所說的話,是頗有一番道理的。那個藏金塊的人是一個窮人,他把金塊當做富有的標誌,忘記了作為“錢”的黃金隻有在進行商品交換時才產生價值,隻有在周轉中才產生價值。失去了周轉,不僅不可能增值,而且還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那麼和埋藏一塊石頭,確實沒有什麼區別。如果那個人能夠把黃金作為資本,合理加以利用,一定會賺取更多的錢。
說到這裏,不得不提一下馬克思的偉大,他在其《資本論》中首先提出了剩餘價值這個概念,簡單的說,用貨幣去購買商品,然後再把商品銷售出去,這時所得到的貨幣已經含有了剩餘價值,也就是說,原來的貨幣已經增值了。
也許窮人會反對上述的闡述,也許窮人還是認為儲蓄能夠使自己的錢財四平八穩地增值。是的,儲蓄不是不好,但世上有哪個百萬富翁是靠儲蓄起家的?窮人千萬不要指望你的儲蓄會使你致富。即使地下市場的高利息也不足使你致富。一塊錢在一年內賺不到15%,便是錯誤的投資。也許你說儲蓄很安全,賺利息也很容易。試問一下,當你知道死儲蓄隻會使你一天比一天窮困,你還會覺得安全嗎?
安全與否,事實上與你的錢又有什麼關係?是借出去安全呢?還是擁有比較安全?從現實生活中以往記錄顯示,將錢存入銀行,最多可以獲取6%的利率,甚至更高。不說別的,以6%的利率,等上12年後才能使一元錢變成兩元錢,更需要使你清楚認識的是,隻要10年時閏,通貨膨脹就可以使你的購買力降低一半。可見不讓錢轉導致窮人窮的一個重要原因,可是,又有幾個窮人能參透個中玄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