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文集01(1 / 2)

導讀

高爾基(1868-1936年),俄羅斯作家。生於下諾夫哥羅德城,出身於中下層階級,青少年時代在貧困中度過。在列寧、斯大林時代被稱為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他是惟一全麵反映十月革命前後兩個時期的蘇聯作家,也是當時最重要的作家。

高爾基的處女作是1892年寫的小說《馬卡爾·夢德拉》。作者以濃鬱豪放的浪漫主義筆觸,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刻畫了兩個性格堅強的人物形象——左巴爾和拉達。對他們來說,世界上最寶貴的就是自由。他們彼此相愛,但他們更愛自由。在愛情、生命、自由三者之中,他們選擇了自由而拋棄了愛情乃至生命。

高爾基這篇作品反映了十九世紀末俄國革命前夜人民精神的覺醒,人民對沙皇黑暗統治的反抗。作者號召人民起來打破奴隸的枷鎖,爭取做自由人。

本文集所選的《童年》、《我的大學》可以當做高爾基的自傳。童年的悲慘遭遇,稍大一點流落他鄉,複雜紛亂、五光十色的社會就是高爾基最好的課堂,就是他的大學。社會這個大課堂教他認清了反動統治者的暴虐和荒淫,體會到勞動者的苦難和艱辛。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成了他創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高爾基早期現實主義作品的基本主題是:一方麵無情地揭露沙皇俄國的罪惡,批判剝削者和市儈的卑劣靈魂;另一方麵又以真摯的同情,傳達出底層人民反抗的呼聲。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失業工人、農民、流浪者以至乞丐、小偷和妓女等處於最下層的人們。

高爾基揭露資本主義製度罪惡的作品有一種獨特的格調,比起同時代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作品來,有明顯的新特點。如果說托爾斯泰的作品有“撕下一切假麵具”的批判深度,契訶夫具有不動聲色、冷酷而憂傷的風格,那麼高爾基則是用仇恨的熊熊烈火,力圖把整個舊世界燒個精光。青年高爾基對資本主義製度的認識,對它的憎恨,無疑要比同時代的俄羅斯作家們深刻、強烈得多。

《二十六個和一個》裏的二十六個麵包工人,他們盡管過著囚徒一樣的生活,身上披著破衣衫,頭上長著膿瘡,但他們卻真摯地愛著少女塔涅。這是一種純潔、神聖的愛。而那些衣冠楚楚的老板及其看家狗們卻是靈魂卑鄙的家夥。在高爾基看來,一個人,不管他處境多麼糟,社會地位多麼低,隻要他的心靈仍然保持著勞動者的高尚品德,他在精神上就比“富人”富得多,高大得多。這就是高爾基肯定和讚美麵包工人的善舉的基本出發點。

《一個人的誕生》裏那個在旅途中為產婦接生的青年,就是作者本人。這就是高爾基的人道主義精神。

《伊則吉爾老婆婆》和《鷹之歌》的發表,標誌著高爾基革命浪漫主義創作進入新的階段。在這兩篇作品中,作者從前期比較單純地突出生活中的自由與愛情的主題轉到了對生活意義的具體探討,並且直接號召行動。在《伊則吉爾老婆婆》中,作者樹立了兩個對立的人物形象:臘拉和丹柯。臘拉是一個“貪得無厭,又強壯又殘酷的”極端個人主義者、暴徒。自視為天下第一人,除自己之外,“什麼人都不放在眼裏”。他的生活哲學是:“保持一個完整的自己,不願意分一點給別人。”同暴徒臘拉成鮮明對照的是丹柯的光輝形象。丹柯是一個勇敢正直的青年,他為了大家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並且“不要一點報酬”。在大家需要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掏出自己燃燒的心來照亮道路,引導人們擺脫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