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中醫骨傷病症及其他文獻研究(三)(1 / 3)

(《傷科彙篡》)江××,男,38,1958年8月21下午不慎跌傷,右手撐地,右肩關節處疼痛,不能動作,X片提示:右肩關節下脫位,辰下:患者右肩部下垂,畸形顯著,疼痛嚴重,麵色蒼白,不能動作,患肘不能貼近軀身。診斷:(右)髃骨骱脫骱。治療:手法複位及固定。患者坐位。助手2人,第一助手坐於患者健側肩後,一手伸入患者胸前,以肘部壓住患者健肩;另一手穿過患肩腋下,兩手作斜形扣緊,抱住患者勿使動搖。第2助手,一手握住患側肘上部,一手握住腕上部。牽拉時用拔、拉、晃、提等手法,軟硬功並用,稍向前下拔拉用力。醫者立於患肩後方,用大拇指捺在肩上,其餘四指插入患者腋窩內,鉤住脫出的臑骨頭,用拉、提、端手法,將臑骨頭向外鉤出。複位動作,第一助手緊緊將患者固定,醫者與第二助手同時動作,助手用力拔拉,醫者在腋下提托臑骨頭,待臑骨頭已向外方移出,腋窩下平整時,即囑第2助手將患臂外旋,再向前向上推進,聽到響聲,臑骨頭即滑入骱內。將患臂搭健側肩,醫者一手托住患者肘部,一手按揉患者,使其筋絡和順。外敷消瘀散包紮,作胸前懸吊固定。內服和營止痛湯、止痛引血歸經湯。至8月26日,腫脹全消,改用洗方及活絡藥水外擦,內服壯筋丸。至9月11日,疼痛已不顯著,繼續外洗,並練功。隨訪,痊愈。(《傷科常見疾病治療法》)倪××,男,57,8月29日早晨4時45分跌傷,即感到右臂疼痛,不能活動。急診治,X片提示:右肩關節下脫位伴肱骨上端骨折,有移位現象。辰下:患者右肩腫脹,疼痛厲害,畸形明顯,神色驚惶。治療:一人固定,2人拔拉。醫者從腋下鉤托頭骨進行複位。X片複查,骱位良好,骨折複原位。外敷斷骨丹,作胸前懸吊固定,骨服續骨活血湯。3日後,改服骨科丹,腫痛日見減輕。至9月29日,骨傷處壓痛已止,改貼骨科膏及洗方與活絡藥水外擦,並作導引練功。隨訪:11月29日,最後複查,除上舉較健側為差,餘無明顯不適,並已參加工作。

(《同上》)陶××,女,42歲,農民,81年9月8日初診,患者於35天前騎自行車跌倒,右手觸地,傷及右肩:當時肩關節即不能活動,腫痛漸劇。經當地醫院檢查,診為肩關脫臼,整複3次未成功。3日前到某院攝片提示又陳舊性肩關節脫位,動員手術治療。患者不從,遂來我院診治。辰下:右肩部空虛,肌肉萎縮,正常輪廓消失,呈方肩畸形。檢查:腋窩前下可觸及肱骨頭,肩關節伸、屈及內外旋轉等活動明顯受限。捏按肱骨頭部,推拉及旋轉上臂,肱骨頭尚可有輕微活動。X片右肩正位提示:肩關節孟上脫位,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肱骨頭上下已出現骨化影。診斷:右肩關節陳舊性脫位,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病情分析:患者脫位較久,粘連較甚,且關節囊內已出現骨化,閉合複位較困難。但肱骨頭尚有輕微活動,還具有鬆拆的條件,因此閉合複位還是有一定希望的。治療:騰藥一副,局部熱敷,約3日後門診進行麻醉下行閉合複位。

81年9月11日在麻醉下行閉合複位,先以10%利多卡因40毫升由肌肉注入,行臂叢麻醉。麻醉成功後,開始手法複位、患者仰臥位。第1助手握患肢前臂遠端,第2助手用布單繞過腋下,兩者對抗牽引。術者雙手握肱骨上端,推拉晃動及旋轉肱骨頭,行鬆拆手法:並用雙手四指彈拔攣縮之肌腱。第1助手隨時將患肢做內吸引外展動作,改變牽引方向。約經20分鍾,肱骨頭在異位已較大的活動範圍,即令第1助手將患肢外展、外旋、內收、內旋、屈肘,手搭健肩,肩部輪廓恢複正常,複位成功。用三角巾加繃帶將患肢固定於內收、內旋,手搭健肩位。X片提示:肱骨頭已納入關節盂,移位之骨折也隨之複位,由於肌無力及關節囊鬆弛,肩關節仍有輕度下垂,內服當歸活血丸,騰藥一付,熱敷,1周後複查。術後1周,局部無明腫脹。治療:術者以左手保護肩關節,右手握前臂遠端,將患肢盡量上舉,左手拇指由腋下向上頂住肱骨頭,將患肢放回內收內旋位,然後用左手由肩外側向內按壓,旋轉肱骨頭,行研磨手法數次,以使複位進一步嚴實。術後仍將肩關節固定於內收內旋位。繼服當歸活血丸,局部騰藥熱敷。一周後可再行研摩手法1次。術後6周,行局部騰藥及練功。術後8周,已能操家務及農活。但右肩肌肉仍有輕度萎縮。前屈可達160°,外展80°,內外旋基本正常,吩咐練功治療,可以終止治療。(《黃樂山骨科臨床經驗選》)。

四、髖關節脫臼文獻研究髖關節脫臼最早文獻見於唐藺道人《仙授理傷斷續方》:凡胯骨從臀上出者,可用三兩人,挺定腿拔伸,仍用腳入。如胯骨從檔內出,不可整矣。由此可知,在診治髖關節脫臼已相當熟悉。其至今已有1千多年的曆史。其診療經驗豐富多彩,值得宏揚。手法整複為治髖關節脫位之首務,同時主張宜早忌遲。唐至明清已有豐富多彩整複手法經驗,此初步整理如下供臨床參考。

(一)古代病名今稱髖關節脫位(《中醫傷科》、《中醫骨傷科》),古謂之胯骨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髀臼挫脫(《聖濟總錄》)、臀左右跌出(《永類鈐方》)、腿骨出(《永類鈐方》)、大腿根出臼(《世醫得效方》)、大腿骨的頭兒脫出,股的骨脫離本處(《回回藥方》)、脫環跳穴(《沈元善先生傷科》),(胯骨)錯者(《醫宗金鑒》後簡稱《金鑒》)、樞機錯努(《醫宗金鑒》)、臀環跳骨脫臼、腿骨脫出(《傷科彙纂》)、腳大腿根骨出臼(《救傷秘旨》)、臀骱骨脫臼(《傷科補要》)、大腿骨骱脫(《傷科大成》)、豚骱(《接骨本書》)、胯骨出臼(《霍孔昭秘傳》)以上命名有四類:據古代解剖部位或骨名命名;據病因命名;據俗稱命名;病名寫通假字。

(二)解剖部位髖骨,《內經》為髂髎;《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為胯骨;《醫宗金鑒》為髁骨;《聖濟總錄》脾臼。宋代《洗冤集錄》:脊骨下橫生者,髖骨;髖骨兩傍者,釵骨(指髂骨)。元《世醫》:腳大腿根出臼,此處身上骨是臼,腿根是杆。清《醫宗金鑒》:環跳者,髖骨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納髀骨之上端如杵者也,名曰機,又名髀樞,即環跳穴也。清《檢骨圖說》:髖骨臼,與髀骨(大楗骨)杆:胯骨兩個,左右兩大片兜彎向內,上寬下窄,中貯髒腑,左右出一橫骨在前陰之上界,俗名交骨,左右各有一骨圈寬一寸,甚粗澀,即名坐骨。胯下兩旁各有一深、高、寬一寸五分,中深一寸名髀臼,以納髀骨之杵……,大腿骨左右二枝,俗名大髀骨,長給一尺有餘,上端圓如杵,納於髀臼之內,杵頭正頂有小穴,杵頸之外有大凸骨,頸之下有小凸骨,上至下起微移以係大腿之肉……由上可知中醫對髖關節解剖結構已比較清楚地認識了。

(三)病因病機因跌損所致。宋《聖濟總錄》:凡墜墮顛撲,骨節閃脫,不得入臼,遂致蹉跌者……。又曰,重者髀臼挫脫。元《永類鈐方》:凡臀左右跌出骨出。清《醫宗金鑒》:若素受風寒濕氣,再迂跌打損傷,瘀血凝結,腫硬筋翻,足不能直行,筋短者腳尖著地,骨錯者努斜行;或因跌打損傷,或踒墊掛鐙,以致樞機錯努,青紫腫痛,不能步履,或行止欹側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