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中醫骨傷病症及其他文獻研究(四)(2 / 3)

同時期的許遜編著的《靈劍子導引子午記》和《靈劍子服氣經》都是闡述導引的專著,論述說明導引不僅具有治病的作用,還具有防病的功能。隋唐時期,這時期,導引在醫療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且被官方確定為正式的醫療手段和法定的教學內容來培養教育醫學生。如隋唐兩朝的太醫院中,均設有按摩博士和按摩師,掌導引之法以除疾,損傷折跌者正之。《隋書經籍誌》雖是一本史書,但其中醫方中就列有行氣圖一卷和導引圖三卷,原書注有三種體位立一,坐一,臥一的練功姿勢,而臥式練功則屬首次描述。隋朝太醫院博士巢元方等編纂的醫書《諸病源候論》中就收集了大量導引之術,在一千七百二十個證侯中,不但載有治法,而且還附有導引之法,此書可稱得上我國古代第一不用醫療體育導引術對一些疾病進行康複治療的專書。唐代孫思邈在《孫真人攝生論》、《保生銘》和《攝養枕中方》中都記載有論述導引養生的理論和方法,其中不僅有道家導引,即老子按摩法49勢,而且也包括了天竺婆羅門按摩法18勢。認為通過導引鍛煉,可以求得百病除,行及奔馬,補益延年,能食,眼明輕健,不複疲勞。唐代中後期,藺道人著的《仙受理傷秘方》已重視骨折,脫位康複練功療法。宋金元時期,宋代張果著的《醫說》記載了朱道人采用竹筒搓滾法治愈詹誌永右脛骨折手後腳痙攣縮不能伸後遺症3年的經典病例。元代醫學家危亦林所著的《世醫得效方》繼承之,以舒筋法在骨傷科廣泛推廣,比較突出的是發展了坐功,簡化了導引術,出現了八段錦和小勞術。如陳摶創編的《陳希夷坐功圖》,共36勢,圖文並茂,每勢除了闡明練功的方法外,還列出了治病的適應症。元代的《大清導引養生經》關於導引也有不少專門的論述。

生命在於運動這是古今中外的醫學家們和哲學家們的共識。起初,人們為了活動關節,舒坦舒坦身體,做一些簡單的運動。後來總結出堅持做運動,可以益壽延年。同時有些醫家在其治病的生涯中,發現運動不僅能保健養生,同時還可以起到治療和康複的作用。到了明清兩代時期,這時期整理出版了不少關於導引的專著,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明代瑞南道人高濂編撰的《遵生八》,收集了不少曆代著名的導引方法和攝生要術。清代潘霨撰著的《內功圖說》是一本關於導引的專著。清代沈金鼇編著的《雜病源流犀燭》,以及《古今圖書集成髒腑身形臥諸疾門》等書,在敘述每病方藥治法後,大都附有導引方法。新中國成立後,練功療法有了更大的發展,就目前人們所說的氣功來說,它屬於古人所說的導引範圍,它可以和神、調息和行氣,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目的。氣功分為動功和靜功兩種:內養功、吐納法、洗髓功、屬於靜功,內練精、氣、神;五禽戲、八段錦、十二段錦和易筋經等屬於動功,外練筋、骨、皮。現代較為普及的是《祛病延年二十勢》,就是以動功為主的導引術,此術是繼承了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少林內功等優點而創編成的一套練功法。實踐已經證明,傷肢關節的活動與全身鍛煉對治療損傷能起到推動氣血流通和加速祛淤生新的過程,改善血液與淋巴循環,促進血腫、水腫的吸收和消敏,促進骨折的愈合,使關節筋肉能得到濡養,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骨質疏鬆,有利於功能的恢複《中醫骨傷基礎》中練功療法作為骨傷疾病功能鍛煉。因此,對導引功法的學習、整理、使之建立在現代科學的基礎上,更好地加以發展,使其為人類的健康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導引的作用導引療法可防治疾病,健體益壽。宋《聖濟總錄》:人之五髒六腑,百骸九竅,皆一氣之所通,氣流則形和,氣盭則病,導引之法,所以行血氣,利關節,辟除外邪,使之不能入也。《雲笈七簽》卷36:導引秘經,千有餘條,或逆卻未生之眾病,或以攻治已之篤疾,行之有效,非空言。……一則以調營衛,二則以消穀水,三則排卻風邪,四則以長進血氣。由此可知導引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晉李頤注: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由此可見導引可令氣和體柔的健身作用。唐成玄吳注:導引神氣,以養形魄,延年之道,駐形之術(《南華真經注疏》)。由此可知導引有健身益壽的作用。

四、搓滾舒筋導引療法《中醫傷科學外治法練功療法》,載了搓滾舒筋療法(亦稱搓滾舒筋導引法):預備姿勢:患足踏在竹管或圓棒上。動作:做前後滾動竹管動作、使踝、膝關節作伸、屈運動。作用:恢複踝、膝關節的伸屈功能。對於這筒、便、謙、驗的舒筋練功療法,筆者試從其淵源、臨證及發掘3方麵進行闡述,供諸科臨證參考,冀弘揚這一傳統療法。

1.搓滾舒筋練功療法的淵源搓滾舒筋這一練功療法在中醫骨傷科較廣泛推行運用的文獻記載、可見諸元代醫家危亦林所著的《世醫得效方舒筋法》:舒筋法:治破傷治筋攣縮不能伸,……大竹管長尺餘、鑽一竅、係以繩,掛於腰間,平坐貼、搓滾之,勿計工程久當有效。至於其源於何代,卻鮮為人知。筆者考之,可追朔到春秋至秦漢時代。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最早記述了用筒腳底搓滾練功治療腳殘疾。馬王堆醫學帛書第198行曰:令暫足者清明東鄉以之筩二十七。斬足者:古代受刖刑(斷足的意識)的人。清明,氣清天明。東鄉:即東向,意為朝東方向。鄉,通向。以筩之二七:意為掬園筒放在地上用腳來回半步地搓滾十四下。筩:筒的異體字,園筒物或指竹筒。(恥格切音拆陌韻):《玉篇》:半步也。二七:十四(下)。古代乘積的一種表示法。一九八:是帛書(《五十二病方》)的第198行。《五十二病方》產生的年代應早於《黃帝內經》的纂寫時期,其抄寫也不晚於泰漢之際,即應為公元前三世紀末。說明此法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舒筋法是如何流傳至今的呢舒筋法源於勞動人民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的總結,而被醫家總結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