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中醫骨傷病症及其他文獻研究(四)(1 / 3)

二、病因病機

(一)外因外受寒濕之邪,深中於骨,與正氣相搏,氣滯血瘀,傷骨耗髓,漸成腫物,如《靈樞·刺節·真邪篇》曰:有所結,深入中骨,氣固於骨,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

(二)內外因外受六淫或山嵐水氣之邪,內因憂怒氣七情所傷,而致氣血滯瘀,痰瘀互結於骨而成腫物。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癭瘤》曰:瘤者,隨氣留住,故有是名也。多外因之邪,榮衛氣血凝鬱;內因七情,憂怒氣,濕痰瘀滯,山嵐水氣而成,皆不痛癢。……形色紫黑,堅硬如石,疙瘩疊起,推之不移,昂昂堅貼於骨者,名骨瘤。

(三)內因先天腎氣不足,或恣欲傷腎,以致腎火鬱遏,骨髓空虛,骨失榮養而成瘤,如《外科正宗癭瘤論》雲:腎主骨,恣欲傷腎,腎火鬱遏,骨無榮養而為腫曰骨瘤又如《外科樞要》雲:若傷腎氣,不能榮骨而為腫者,其自骨腫起,按之堅硬,名曰骨瘤。

三、三期辨證論治初期骨患部腫起,堅硬如石,皮色不變,推之不移,無痛或隱痛,全身病症尚不明顯,舌苔淡白,脈沉細,屬陰寒凝滯證。陰寒入骨,非陽不能開。治宜溫經散寒,和營行瘀。方以陽和湯加味:肉桂心鹿角膠(另燉分衝)炮薑炭生麻黃熟地黃當歸中京赤芍補骨脂製乳香製沒藥製川烏白芥子炙甘草。中期若骨患部腫痛持續,質硬貼骨不移,皮膚色黯,舌質紫暗或瘀斑,脈澀或弦細,屬瘀血內阻證,治宜活血祛瘀,行血通絡。方以桃仁四物湯加減:桃仁紅花當歸尾川芎牡丹皮赤芍生芪雞血藤製乳香製沒藥地鱉蟲地龍幹尋骨風。若骨患部堅硬貼骨,腫脹灼痛,刺痛拒按,膚色變紫,難消難潰,有時伴發熱,便幹秘,舌有瘀點黯紅,脈細數或弦數,屬痰瘀互結,蘊化熱毒,治宜清熱解毒,祛瘀散結。方以祛瘀解毒湯加減:野菊地丁積雪草水紅花子忍冬藤大紅藤徐長卿劉寄奴當歸赤芍山甲片製乳香製沒藥。後期骨患處腫硬更增,堅硬如石,疼痛難忍,形瘦低熱,神疲食少,舌紅少苔,脈虛細數,屬腎虛內熱,治宜補腎散堅,解毒通絡。方以調元腎氣湯加減:熟地黃當歸山茱萸鹿角片鹿含草千年健赤芍地骨皮知母山慈菇地鱉蟲桑寄生骨碎補。痛甚者加三七元胡索;神疲乏加黨參,維山、生芪或冬蟲夏草純服,以扶正增加抗病免疫力。本病病程長,三期沒有絕對的時間界限,因此不可拘泥三期,應結合證治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餘桂消。曆代中醫腫瘤案論選粹。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清吳謙。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7.王少山。骨病中西醫診療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劉獻祥。明清以前中醫對骨腫瘤的認識。中國骨傷科學,1993.1~3.隋巢元方。諸病病源候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1955.晉陳延之。小品方。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漢華佗。華佗神醫秘傳。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清王維德。外科症治全生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元齊德之。外科精義。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唐孫思邈。千金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第三節導引療法文獻研究

導引療法是具有特色保健防治疾病的一種療法。據文獻記載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有豐富的文獻資料,有實用的臨床經驗,對骨傷疾病康複非常有意義。

一、導引概念導引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刻意篇》,亦作道引等,它是一種主動的運動肢體,或自我按摩,並配合呼吸,可達到防治疾病,益壽延年目的一種自我鍛煉的方法。導引一詞含義有三:具有呼吸和肢體鍛煉(包括模仿各種飛禽走獸的動作)的含義,見諸《莊子刻意篇》曰:吹呴呼吸,故吐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具有運動身體關節治療鍛煉的含義,見諸《黃帝內經素向異法方宜論》: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具有自我按摩和運動肢體的含義。唐慧琳《一切經音義》曰:凡人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癆去煩,名為導引。

二、導引療法的淵源導引療法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留下有特色保健防治疾病的寶貴經驗,期待進一步發掘、整理、弘揚。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導引一詞最早見於《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年):導引神氣,以壽形魄。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挖掘出來的帛簡醫書中,有一部畫有各種動作的《導引圖》,距今有兩千多年了,可謂是最早的有關導引的圖書。戰國末期的呂不韋(~公元前235年)就積極主張運動,他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行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鬱處頭則腫為風,鬱處足則為痿為厥他認為長流不息的河水,就是因為流動不腐臭,門窗就是因為經常開關而不長蟲蟻而蛀朽。人體內精氣血運行也然。所以他積極提倡運動,認為運動可以預防疾病。

他在《呂氏春秋古樂》中說道: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人既鬱於內,腠理滯著而多重腿,得所以利其關節者,乃製為之舞,教人行舞以利導之。說明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認識到做一些舞蹈運動可以滑利關節,放鬆肌肉。如在《莊子刻意篇》中就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意思是經常做一些深呼吸運動,換換新鮮空氣,像熊那樣活動活動,像鳥那樣伸展頸頂,可以長壽。把導引用到醫療上的記載,可以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祛穀食氣篇》和《導引圖》中找到,前者用氣功導引來治療消化係統疾病,後者用導引功法來治療各種疾病〉:如煩(躁)、痛明(眼疾)、引聾(耳病)、覆中(腹病)、引膝痛(膝痛)、引祛責(去積)、引項(頸頂疾病)、引溫病(內科病)、坐引八維、引痹痛等,不少是用來治療脊柱、四肢關節的痹痛等病。特別是後一篇,是導引專著。其次,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也有關於用導引來治病的報道,《素問·異法方宣論》:……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又《靈柩病傳》: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焫、飲藥之一者。說明在秦漢以前,導引行氣已受到醫學家們的重視,被廣泛地應用來治療各種疾病。東漢,我國骨傷外科祖鼻華陀,創置五禽戲導引術,提倡運動。被譽為醫聖的張仲景(東漢時期)就主張用導引、吐納等法以健身,他在《金匱要略》中寫道: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積極推薦用導引來治痹症,開通九竅的閉塞。魏晉南北朝時期,晉代的葛洪在《神仙傳》和梁代的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關於導引方麵都有很多的論述,葛洪的《抱樸子》曾描述有:龍虎導引、熊經、龜咽、鶯飛、蛇屈、鳥伸、天俯、地仰等各種引導功法。同時還指出:導引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動之則百病氣暢,閉之則三宮血凝。意思是運動可以防病,通和全身的氣血。反之,就會氣滯血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