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魯迅先生是大家熟悉的中國現代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他的作品,無論是小說、詩歌、散文或雜文,大多充滿著睿智的批判鋒芒和戰鬥激情。讀魯迅的作品,可以說就是讀中國文化史、文學史和政治思想鬥爭的曆史。也就是說,魯迅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魯迅的作品永放光芒,後人總能從中汲取營養,受到鼓舞和啟迪。
魯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後來寫文章用的一個筆名。魯迅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城裏一個小康人家。祖父周福清那時正在北京做官,父親周吉是個秀才。童年時家裏雇了一個被他稱為“長媽媽”的保姆專門照料他的生活。五歲開始讀書,對書特別感興趣,文盲長媽媽幫他訪尋到一部插圖本《山海經》,這是他“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也有使少年魯迅十分反感的書,那就是十一歲時得到的《二十四孝圖》。這是一本用二十四個孝子的事跡來宣揚封建孝道的書。這些孝子的“孝行”,其實大都是不近人情的荒誕行為。魯迅完全不能相信鯉魚會自動穿越冰層投入孝子的懷中。貧困的郭巨為了供養母親就活埋兒子的殘忍行為,更使少年魯迅產生了一種恐怖的感覺。他想:家境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親母親為柴米發愁,祖母又老了,倘使父親竟學了郭巨,那麼,該埋的不正是我麼?三十多年以後,他回憶童年生活,還專門寫了一篇《二十四孝圖》來表示對這書的憎惡。母親魯瑞,是紹興鄉下安橋頭人。那裏靠海近,魯迅小時常隨母親到外婆家去。《社戲》寫的正是當年到外婆家同鄉下小朋友一道劃船、看戲、煮羅漢豆的情景。
1892年春天,魯迅被送進三味書屋去讀書。在這裏斷斷續續好幾年,從《論語》、《孟子》到《周禮》、《爾雅》,他幾乎讀遍了十三經。在同齡人當中,他可算是讀書很多的一個。
這種平靜的童年生活維持了十三年。1893年秋天,周家突降滔天大禍,平靜的富裕生活突然結束了。大禍是祖父闖下的,他和幾個親戚朋友湊了一筆巨款,用來賄賂浙江的主考官,為自己兒子及周家子弟鄉試打通關節。此事敗露以後,判周福清“斬監侯,秋後處決”。雖然最後沒有問斬,但周福清在杭州監獄裏關了七年,到1901年才放了出來。從此周家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一落千丈,驟然敗落了。這期間魯迅隨母親到外婆家避難,也很遭了些勢力的白眼。後來他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麵目。”真是禍不單行,不久,父親的病又重起來。治病要錢,關在杭州獄中的祖父也要用錢。賣掉田地不夠,就把比較值錢的東西送進當鋪去。父親死了,家境更加艱難。魯迅已經是十六七歲的人了,該考慮今後的生活道路了。正好有一位遠房親戚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教書,魯迅就投奔他來到南京,茫然地走進了一個陌生的世界。1898年,魯迅到江南水師學堂機關科學習。比起功課來,魯迅對那些宣傳維新變法的新書刊更感興趣。讀了嚴複翻譯的《天演論》,接受了書中宣揚的進化論思想,並開始對中外小說感興趣。魯迅不想在這所“烏煙瘴氣”的學堂呆下去了,待一個學期完結,他考入了礦路學堂。1902年,魯迅在礦路學堂畢業,被作為官費留學生送往日本留學。先在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及基礎課。這期間東京是從事反滿活動的中國革命誌士常到的地方,魯迅在這裏見到過鄒容、黃興等著名人物。1903年,魯迅在《浙江潮》發表《期巴達之魂》,激勵同胞衛國禦侮的決心。這是他文學活動的起點。愛國的激情使他拿起文學的筆來。據許壽裳回憶,魯迅在弘文學院經常和他討論三個問題:一是怎樣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是中國國民性最缺乏的是什麼?三是它的病根何在?一直到晚年,魯迅依然在思考這些問題。在他去世前不久寫的一封信中,比較了中日兩個國家的國民性,他說,我們民族“曆史上滿是血痕,卻竟支撐到今日,其實是偉大的。但我們要揭發自己的缺點,這是意在複興,在改善”。這段話有助於我們對魯迅的理解:他畢生孜孜不倦地研究國民性,揭發中國國民性的缺點,目的完全是為了促進中華民族的複興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