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史孔合”被盜大案(1 / 3)

一:“史孔合”一夜蒸發

1959年8月,酷暑中的北京城。舉世矚目的共和國十年大慶籌備工作已經進入衝刺階段。天安門前的國家博物館(原中國曆史博物館),突然間崗哨林立,公安部劉副部長和國家文物局趙局長的紅旗車風馳電擎地駛來,先後停在了博物館的大門前。

兩位領導在國家博物館館長的陪同下,直接來到了21號陳列櫃,陳列櫃內,國寶“史孔合”在昨晚竟突然消失了

“史孔合”到底是一件什麼寶貝呢?它是3000多年前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其形態如蛐蛐罐,高、寬各約10厘米。它是西周一位名為“史孔”的貴族鑄造的法定量器--合。有了它作為最基礎的標準量器,就很容易估算升、鬥、擔的容積與重量。著名考古學家郭沫若,曆史學家翦伯讚等人都讚它是中國計量史、農業史研究上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

公安部和國家文物局的領導對史孔合失盜案異常重視,這樁大案的報告便迅速擺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案頭。要知道作為一國的總理,十年大慶的總指揮,周恩來想得比任何人都要深遠--現在正值十年大慶的關鍵時刻,這是不是海峽對岸的敵特所為?“史孔合”被盜,真的很有可能隱藏著巨大的政治陰謀。最令人擔心的是,十年大慶已迫在眉睫,此案恰恰發生在天安門前。案情哪怕走露一絲風聲,便極有可能是給台灣和西方反華輿論提供一顆重磅炮彈,他們的媒體,一定會為共和國的十年大慶抹黑,其潛在的破壞作用確實難以估量。

周總理經過深思熟慮,做出了兩條批示,一:是嚴密封鎖消息。二:由公安部、國家文物局、北京市公安局和國家博物館迅速成立聯合專案組,並限期偵破。

聯合專案組迅速成立,時任博物館行政處長的韓炳文就是專案組負責人,韓炳文首先找到市公安局偵查處長李寶亭,韓李二人對負責21號展櫃的三個保管員,展開了調查和問話。

經過一係列的調查,“史孔合”被盜案的前後經過基本上搞清楚了--8月17日下午,保管員丁大華下班,他便和保管員趙桐臻辦了交接班的手續,趙桐臻者負責晚上6點到當晚12點以前的前半夜夜班。後半夜值班的是保管部組長張榮。可巧昨天張榮家裏有事,他就和楊文和臨時倒了個班。楊文和是21號展櫃,昨晚12點到第二天早上8點的實際負責人。“史孔合”突然蒸發,一根繩拴仨螞蚱,丁趙楊3個人誰也跑不了。

李寶亭手拿筆錄,眉頭間不由得鎖成了個大疙瘩,像“史孔合”這樣的文物,竟能在三個保管員手裏不翼而飛,很顯然,博物館的安保工作存在著很大的漏洞。至少,21號展櫃上得有一把鎖呀!

韓炳文說道:“展櫃不上鎖,那是有原因的!”韓炳文一解釋,李寶亭才算明白了過來。為了迎接建國的十年大慶,國家博物館緊急向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發出了征調文物,進京會展的通知。可是征調上來的文物不能亂擺,總得有一個歸類的陳列方案--換句話說,奴隸社會的文物,不能擺到封建社會去,秦漢時代的文物,也不能擺到盛唐和兩宋。可是有些文物,偏偏斷代和歸屬出了問題,所以,陳列方案經過了專家們反複很多次的修改,每修改一次陳列方案,展出的文物就要來回碼放,不斷更換,眼看著時間已經進入到了8月中旬,開館展出的日子已近,館領導在不得已中作出了一個臨時決定:一個星期內陳列櫃暫不上鎖。以備文物更換方便,誰曾想案情就在8月17日下午至18日清晨發生了。

韓炳文介紹完情況,他說道:“博物館的保衛工作可謂銅牆鐵壁,根據被盜現場的實際情況,有外人進入博物館中作案的可能性不大,這件案子,十有八九就是監守自盜!”

二:最嚴密的調查

韓炳文和李寶亭研究了半夜的案情,最後做出了分工,如韓炳文調查外盜,李寶亭負責處理內賊。

韓炳文首先找到公安部的劉副部長,如劉副部長對全國各省、市公安廳局。所有沿海港口及陸地口岸、邊防檢查站發出了協查令,請他們立即動員和組織力量,全力協助偵破此案。‘史孔合’的照片也隨著協查令發了出去。

協查令中強調,此案為國家級絕密,任何人不得泄露。全國各單位一定要對案情嚴格保密,尤其要對海外封鎖消息,違者將以嚴重違法亂紀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