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紀念碑修建的速度加快,一個更大的難題出現了,那就是要把重達60噸的碑心石,安全地吊起20多米,然後再平穩地安裝到混凝土的碑身上。
為了做到萬無一失,興建委員會又一次麵向全社會,廣泛征求吊裝的意見。北京市一個老木匠出了個主意,那就是用古代寺廟吊掛大鍾的辦法,先在廣場上堆起20多米高的一個傾斜土坡,將碑心石沿著斜坡,一點點地拉到紀念碑主體上再進行安裝。
陳誌德經過周密計算,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僅有60厘米厚的碑心石,傾斜到一定角度,因為禁不住自身重量,必然會從中折斷,此方案隻得放棄。
首鋼方麵打來電話,他們那裏有兩台德國進口桅杆式起重機,可以支援碑心石的吊裝工作,可是這兩台起重機,最多承重隻有30噸,麵對60噸的碑心石,兩台起重機還是無法完成任務。
就在這個時候,茅以升等多位國內專家經過周密的論證,終於給施工組提供了一個安裝方案,那就是利用滑輪原理,將紀念碑的混凝土碑身直接作為起重支柱,對碑心石進行吊裝。吊裝的同時,還要在碑身兩旁各立起一個高吊杆,以調整石料吊裝過程中的搖擺及平正。
四:紀念碑修建成功
陳誌德得到第三套吊裝方案後,他為保險起見,先叫施工組用相同的石料,建造了一個小型的碑心石和碑體。經過多次的磨合實驗,確保方案萬無一失後,這才下了正式吊裝的決定。
正式吊裝的一大早,茅以升、劉開渠、梁思成、林徽因、範文瀾、鄭振鐸等100多位各界專家、領導聚集在廣場上。8點半一到,陳誌德口邊的哨子被他清脆地吹響,紀念碑混凝土的碑頂也傳來了滑輪組的“吱吱”轉動聲,隨著碑心石被鋼絲繩緩緩地吊起,現場觀看的人群頓時安靜下來。
陳誌德手拿紅旗,他站在吊裝現場親自指揮,隨著碑心石被一點點地吊起,天安門廣場上竟刮起了西北風,陳誌德急忙命令旁邊那兩架高吊杆的操作手,注意風向,一定要穩穩地控製住已經吊起的碑心石,絕對不能叫它在空中搖擺不定。經過半天小心翼翼地操作,直到下午兩點鍾左右,碑心石終於準確就位。穩穩地立到了紀念碑正北麵的碑心石巢內!
幾掛早就準備好的爆竹“劈裏啪啦”地被點燃,隨著人群發出的一陣歡呼。震耳欲聾的鑼鼓也被敲響了起來。
陳誌德激動得眼淚“唰”的一聲,流淌了下來。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題詞是由毛主席親手書寫的。可是要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8個大字刻到堅硬的花崗岩石碑上,那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最後,這項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刻字的任務,就落到了琉璃廠“萃文閣”店主、著名書法家、雕刻家魏長青的肩上。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8個字是寫在信紙上的,每個字隻有兩寸左右見方。要把這些字雕刻到碑心石上,首先要放大20倍,其中一個“永”字就有兩米多高。總參謀部測繪局1205工廠的周永興等人用幻燈機投影儀將字放大,然後按照光影再把字描下來,經過幾天幾夜的奮戰,周永興等人終於完成了題詞放大的任務。
真是好事多磨,魏長青把這8個字往花崗石上刻時又遇到了難題--碑心石又硬又脆,不受刀鑿,一刻就火星亂冒。為了趕進度,陳誌德和魏長青經過研究,他們決定把膠皮覆蓋在碑體上,接著再把需要鐫刻部位的膠皮挖下去,形成“陰文”輪廓,再利用高壓水槍,噴射礦砂的方法,在碑心石上“刻”出一個個邊緣整齊的大字。然後以紫銅為胎,采用我國傳統的餾金工藝做成金字鑲嵌進去,使其能保證300年不變色。碑題、碑文共用黃金130兩。
1958年五一國際勞動節這一天,紀念碑碑身上的紅色大幕被揭開,曆時八年有餘,人民英雄紀念碑終於正式落成。數萬人湧向天安門城樓歡呼,廣場上放飛無數的和平鴿。郭沫若臨場揮毫,寫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詩篇
天安門廣場,
波瀾壯闊的海洋,
人民英雄紀念碑佇立在中央,
莊嚴、樸素、純潔、堅忍、穩重、大方,
像崇高的燈塔在放射著光芒。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設,是由中央財政直接撥款。由興建委員會直接領導和建設的。興建委員會最後做出了工程的總決算,總計花了4047797.5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