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誌德把李開山請到了采石現場,李開山一聽陳誌德的要求,他也是倒吸一口涼氣,300噸重的巨石,根本就不是幾排鋼楔子可以搞定的,李開山決定用放悶炮的方法,炸出這塊巨石胚材。
選定的石壁上,一塊長15米,寬3米的待采石胚已經用黑炭筆畫了出來,沿著長方形石材的四個邊緣線,40多個炮眼被一個個鑿了出來。
李開山親自裝添炸藥,隨著“轟轟轟”沉悶的爆炸聲,那塊巨石的兩個邊緣被炸出了裂隙。瞧著另外兩邊並沒有裂開的模樣,陳誌德焦急地問道:“怎麼辦?”
“放悶炮的方法隻能用一次,再用恐怕就損傷石料了!”李開山說完,又道:“石料的另外兩個邊雖然沒被炸出裂隙,可是經過炮震,再用鋼楔子釘就容易多了!”隨著一百個鋼楔子砸進了石料未開裂的兩邊,石料還是沒有從岩體分離的意思。
看著連連擦汗的陳誌德,李鐵山也是有點沉不住氣了,他盯著麵前的石料,叫道:“沿著石料的邊緣開鑿出兩道石槽,然後把千斤頂放進石槽,施加頂力,我就不信不能把石料從岩體上剝離出來!”
經過半天的忙碌,兩道石槽終於被開了出來,隨著8個200噸的千斤頂施加的頂力,就聽“哢嚓哢嚓”幾聲響,那塊巨大的碑心石終於完整地從山岩上剝離了!
三:巨石終於進京了
隨著碑心石被成功地從岩體上剝離,一個更大的難題擺在了陳誌德的麵前,那就是怎麼把這個超重的石坯運到火車站呢?
要知道浮山距離青島車站大約有30公裏,所經之地,大部分是連綿的丘陵。如果從采石場臨時修一條重軌鐵路直達車站,算算這條鐵路的造價,實在是一筆不菲的費用。李開山最後給出了一個運輸的辦法,那就是--滾杠。
滾杠說起來容易,真要是辦起來,也不簡單--首先要在路麵上鋪設枕木,接著在枕木上擺好一排圓木,再把大石頭放到圓木上,隻要在石料的後麵施用推力,大石料就會慢慢地挪窩了。
陳誌德覺得這個辦法可行,經過大家的集體討論,為了保險起見,最後決定不用圓木,而是改用鞍山鋼鐵廠生產的無縫鋼管初坯。從鞍山調來的鋼管被放在枕木上做滾木。大石頭被放在鋼管初坯上。石料的前麵係著鋼絲繩,鋼絲繩在三台進口大馬力拖拉機的牽引下,石料終於一點點地向山腳滾移了下去。觀看運石的人們立刻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青島市政府為了支援紀念碑的修建工作,他們在本市七八家國營的工程隊中,廣泛抽調精幹力量,組成突擊隊,突擊隊擔任了沿途清障、加固橋梁等等的協助工作。從浮山到青島火車站,一共30公裏的路程,運石的隊伍整整走了34天的時間。
青島鐵路部門為了能把石料安全地運抵北京,他們特地從東北小豐滿水電站調來了全國唯一一節能夠承載90噸重量的車皮。可是石料的自重,還是遠遠超出了車皮的載重。陳誌德指揮石匠,他們就在車站的站台上,當場對大石料進行了減重,經過減重後的石料,終於被裝到了車皮上。
1953年10月13日,北京西直門火車站鞭炮齊鳴,掛著專列牌子的火車載著這塊碑心石,緩緩地駛進了車站。
碑心石運抵天安門廣場後,施工隊按照原來的設計方案,對其進行成形前的精加工,碑心石經過雕琢,已經“瘦身”到了60噸。紀念碑碑身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也已經基本完成,施工組還沒等考慮吊裝,突然接到興建委員會的最新要求,要求中說,要將整個碑麵調轉180度。
按照中國傳統的建築方向學,建築物大多數是坐北朝南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最初的設計圖紙中,也是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碑麵朝向正南方。但是很多重大的群眾活動都集中在天安門與紀念碑之間的廣場上,為了方便瞻仰,碑身正麵朝北才更具有實用價值,紀念碑與天安門對臉的建議一經提出,立刻得到了中央領導及專家們的同意。
陳誌德領導的施工組急忙對碑心石做了南北對調的準備。所幸的是,紀念碑的結構本來就是南北對稱,碑心石雖然換了方向,但施工進度卻未受到影響。紀念碑的這次華麗大轉身在無聲無息中,順利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