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民英雄紀念碑建造秘聞(1 / 3)

一:確定紀念碑的圖紙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戰役勝利結束,人民解放軍進駐北京,北京城全麵宣告解放。

8年抗戰,再加上3年的解放戰爭,如果不是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哪會有今天的紅色江山?為犧牲的革命先烈們修建一座紀念碑的任務,就成了既定國策中的重頭戲。

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了人民紀念碑修建地點的確定會,確定會上,有的委員提議將紀念碑建在東單廣場,有人主張將紀念碑建在西郊八寶山上。最後,周總理提議:“我建議把紀念碑修建在天安門廣場上!”

要知道天安門廣場有“五四”以來的革命傳統,同時在這裏修建紀念碑,也方便了全國和全世界人民的觀瞻和景仰!通過這次會議,將紀念碑修建在天安門廣場的方案就被確定了下來。

1949年9月30日下午6時,第一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代表,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莊嚴的紀念碑奠基典禮。

隨後,中央及地方共17個單位組成了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成立後,要做的第一個工作就是確定紀念碑的整體設計方案。

興建委員會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麵向全國征集設計意見,在收到的140多種設計方案中--紀念碑被設計成亭、台、堂、碑等各式各樣。最後對紀念碑修建方案的爭議,都歸結為碑身究竟是建成低矮分散型還是高大集中型上。後來大多數人認為,紀念碑要歌頌人民英雄的崇高形象,要表現人民英雄的偉大功績,故此,各種低矮的方案都不可取。但是怎麼把紀念碑修建得巍峨雄偉,能得叫社會各界都滿意,這成了困擾興建委員會的一個大難題。

這時候,從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畢業的陳誌德回國了。陳誌德1917年生於江蘇常州,因為學習成績優異,最後來到美國留學深造。陳誌德手捧該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學位的證書,被安排到北京市建設局工作。因為他做的設計方案,屢屢有突出的表現,1951年國慶節,陳誌德被興建委員會的工作人員邀請到了在天安門廣場,他終於有幸地看到紀念碑最後遴選出的三個木製模型--一個形狀酷似三個門洞的城台,上有高碑。一個是坡頂形狀的紀念碑,另外一個是群像雕塑形狀的紀念碑。

陳誌德看完這三個設計的方案,他搖了搖腦袋,說道:“這三個紀念碑的模型,雖然都還可以,但是都缺乏高大挺拔,氣勢恢宏的表達內涵!”

陳誌德的意見得到了興建委員會的高度重視,經過興建委員會的最終討論、修改,和目前相似的紀念碑設計方案終於敲定了。

興建委員會同年成立了施工組。陳誌德被調任組長。1952年8月,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工程正式啟動了

二:嶗山開采碑心石

為人民英雄立碑,這絕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建設。陳誌德仔細研究完圖紙,他那兩條濃密的眉毛,不由得皺到了一起。

按照設計方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要刻在一塊長約15米、寬3米,厚約0。6米的整塊碑心石上。為了保證碑心石不折斷,開采石料的毛坯厚度必須達到3米,這就意味著,這塊巨大的毛坯將重達300噸以上。可是到哪裏去開采如此巨大的石塊呢?這是陳誌德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

陳誌德先是來到北京圖書館,經過他十幾天的翻閱資料,全國各大山脈的岩石情況都被他掌握了。最後他把采石的地點確定在了嶗山。山東青島的嶗山素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稱。該山最西端的山峰名叫浮山,浮山共有九座山峰,被文人騷客稱為“浮山九點”。浮山九點名聲再外,是遊人到嶗山必看的一處風景名勝。

陳誌德領著幾名助手,連夜坐火車直奔青島,經過實地勘察,他終於確定浮山的石頭質地均勻、耐風化,開采的石料完全可以做紀念碑的碑心石。采石的地點就被圈定在了浮山大金頂。

為了能夠完整地開采出一塊300噸的石材胚料,10幾個從南京、上海等地請來的技術工人全都齊聚浮山。可是這些技術工人也沒有多少開采巨石大料的經驗,幾個開采的方案提出來後,又都被陳誌德否定了。眼看著時間一天天的過去,陳誌德一急,左邊的嘴角上,竟起了一溜的火皰。

幾名當地雇來石工見陳誌德著急,他們悄悄地把他拉到一邊說道:“在嶗山的腳下,有一個村子叫清石峪,清石峪中住著一位老石工,這個老石工的名字叫做李開山。李開山被人稱為石神,您還是把石神請來吧!”

李開山可是祖傳的石匠手藝,他爺爺當石匠的時候,也曾經幫民國政府在嶗山采過幾次大石,當年鑿山采石的時候,李開山雖然是個孩子,可是他爺爺采石的過程,李開山都有記憶--其實采石的過程並不複雜,首先要選擇一大塊平整的山岩,然後在上麵畫出所采的石料大小,沿著采切線,用一排排的鋼楔子同步釘進岩體,隨著鋼鑿子的一點點進入,所采的巨石就會和岩體徹底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