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過兩百多年的曆史,但是卻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而成為世界霸主的美國之所以能夠支配全球,細細分析,無外乎做到了三點:軍事征服;經濟侵略;文化滲透。美國在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方麵已經走在世界前列,無人置疑。然而美國的軟實力或許時常被人忽略,更想不到它的無形殺傷力。美國的價值觀念、社會製度、發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等理念已經融彙成一支文化大軍,無色無味,無影無蹤,但卻時時刻刻在侵略著世界。
『 一 文化大軍急先鋒
傳播文化的載體莫過於媒體,而媒體中影響最直接、最直觀、最深遠、最持久的莫過於電影。當今超級大國美國,除了具備強大的軍事實力外,其意識形態方麵的力量也不容忽略。在地球越來越小的今天,遠交近攻的戰略已經有了新的詮釋。美國人似乎在用“意識形態手段”來實施“遠交”的戰略,至於“近攻”,當然是用軍事手段來實現。
不言而喻,文化的攻擊力是隱形的,但它擊潰的則是人們心靈的防線,這也是它最為可怕的地方。美國的文化產業可謂世界上最強大的:廣播影視業有時代華納、新聞集團,全球網絡媒體的發展,更是在美國人的左右掌控之下。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美國文化產業已經做大做強,已經表現出文化經濟的強勢,而且變得越來越咄咄逼人。美國的全局優勢已經不可動搖,世界文化產業的方方麵麵無處不見美國文化的影子。
在文化產業範圍內,美國運作得最為成功的應該是電影工業。好萊塢不僅席卷了各國文化產業的多數利潤,更為可怕的是它不斷地掀起的文化衝擊波,宣揚美國文化精神的價值觀念。雖然世界各國紛紛出台政策,用維護“文化主權”的名義抵禦、甚至反抗美國文化的入侵。譬如,1993年《 關貿總協定 》烏拉圭回合談判期間,法國便提出“文化例外”的新概念,以反對美國將自由貿易範圍擴大到文化領域。加拿大更是直截了當地頒布法令,限製電影發行領域的外國投資。當然,還有其他許多國家也采取增加國產電影放映時間比例的辦法限製美國電影侵入。
由此可見,在這場軟實力的較量中,美國人始終處於攻勢地位。對於各國的文化抵抗,美國人化解起來也是得心應手:板著臉的政治施壓、笑逐顏開的經濟合作,軟硬兼施手段層出不窮。應該承認,美國電影產業的確具備壓倒性優勢,它依托著“規模效益”,視覺聽覺的衝擊力,擊潰了一個又一個競爭者。好萊塢配方式的生產方式,對觀眾趣味與需求的研究,都是美國電影在世界上走向成功的保障。
倘若美國的文化滲透遇到某種麻煩或阻礙,他們時常會訴諸其他手段來實現利益,必要時甚至可以訴諸以武力。權以美國人粉碎《 如何解讀唐老鴨 》一書的做法便可見一斑。早年,智利政府因不滿美國的文化入侵,希望創造自己的文化產品。智利人馬特拉與人合作,寫了一本叫做《 如何解讀唐老鴨 》的書,揭露了美國文化侵略的實質。結果:美國支持皮諾切特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後者感恩戴德之餘,理所當然地禁毀這本揭露美國文化入侵的小書《 如何解讀唐老鴨 》。
『 二 美國電影發展史
雖然法國人始終愛自豪地講,電影是法國人呂米埃爾發明的。但是無論如何追憶昔日的輝煌,但也不能否認一個事實:電影在美國得到登峰造極的發展。
當然,美國電影的發展也有其過程:無聲電影,早期有聲電影,電影的黃金時代,以及當代電影等。談及美國電影,通常應從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開始……
(一)無聲電影
按通常的說法,美國的電影始於愛迪生發明了電影攝影機。他用新發明的賽璐珞膠片,拍下一係列照片,並將之快速、連續地放映到幕布上,製造出動態的效果。他於1889年首次在實驗室裏試驗電影,並於1891年申請了專利。愛迪生在1893年發明電影視鏡,創建了“囚車”攝影場,從而拉開了美國電影發展的帷幕。1896年推出了維太放映機,美國電影開始了大眾化放映。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電影首先在歌舞遊樂場內放映,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1905年,匹茲堡出現了首家鎳幣影院,即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這種形式的電影院很快在全國普及。當時的產量是每月400部,主要的製片基地在紐約,有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