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電影收益高,自然誘發了激烈競爭。1897年,愛迪生的電影專利公司由於擁有十六項專利權,幾乎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從而嚴重地製約著其他製片公司的發展。獨立製片商為了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遠離紐約,到西部的洛杉磯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那兒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不僅適宜拍攝影片,更重要的是可以逃避專利公司的追索。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出現了一些條件較好的電影院,鎳幣影院逐漸被取而代之。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歐洲諸強的電影業帶來不同的損害,美國電影自然一枝獨秀地奪天地之靈秀。美國電影源源不斷地滲透進歐洲市場。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電影已經在歐洲確立了難以撼動的霸主地位。
美國無聲電影的主要成就體現在三個方麵:喜劇片、西部片和曆史片。喜劇片的佳作首推卓別林的《 尋子遇仙記 》 (1921)、《 淘金記 》 (1925)和《 馬戲團》 (1928),基登的《 航海者 》 (1924)和《 將軍 》 (1926),勞埃德H.的《 大學新生 》 (1925);西部片主要有《 篷車 》 (1923)、《 鐵騎 》 (1924)和《 小馬快郵 》 (1925)等,曆史片有地密爾的《 十誡 》 (1923)和《 萬王之王 》 (1927),格裏菲斯的《 暴風雨中的孤兒們 》 (1922),R.英格蘭姆的《 啟示錄四騎士 》 (1921)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吸引了不少歐洲優秀的導演,助長了美國電影繼續占領歐洲市場的勢頭。他們和美國導演一道,拍攝出無聲電影的最後一批重要影片,其中包括:F.鮑沙其的《 七重天 》 (1927),C.勃朗的《 肉與魔 》 (1927),格裏菲斯的《 被摧殘的花朵 》 (1919)和《 賴婚 》 (1920),H.金的《 史泰拉恨史 》 (1925),劉別謙的《 循環的婚姻 》 (1924)和《 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 》 (1925)等。?搖
(二)有聲電影
美國導演A.克羅斯蘭於1926年拍攝了J.巴裏摩爾主演的歌劇片《 唐璜 》,克羅斯蘭采用唱片配唱的方式為電影配音。1927年10月6日,他又首映了《 爵士歌手 》,片中主演喬生唱歌、說話聲都盡現於銀屏,首次實現了聲像合一,從而開創是有聲電影時代。
1)早期時代
1928年,華納公司推出了《 紐約之光 》,一部“百分之百的有聲片”,有聲電影已經形成洪峰,以勢不可擋之勢席卷了電影製作業。為了適應新的電影形式,半數以上的美國影院不到一年便添置了音響設備。
有聲影片的製作很快出現了革命性進步,如R.馬莫裏安的《 喝彩 》 (1929),L.邁爾斯東的《 西線無戰事 》 (1930),K.維多的《 哈利路亞 》 (1930),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片《 城市之光 》 (1931)等。
總體上講,有聲電影的問世沒能身逢盛世,一出現便遇到一連串的困難。1929年,美國經曆了經濟大蕭條。有聲電影雖然能吸引觀眾蜂擁前往看“新奇”,但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仍不能挽救較小的影片公司和電影院的生存。事實上,就連大影業公司也得依賴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的輸血才得以維持。再說,製作有聲電影,就意味著提高了生產成本,影片數量隨之銳減。加之影片一旦灌錄了聲音,又影響到在海外市場的銷售,因為對白有如雙刃劍,雖然滿足了國內觀眾,卻因此產生語言障礙。
大蕭條的洪流有如大浪淘沙一般,優勝劣汰,反而成就了好萊塢的生產模式和製片公司體製。1912年,各公司大多經曆了初建、合並、更名、鞏固的過程。好萊塢最後發展為五家大公司和三家小公司,大公司有派拉蒙、二十世紀福斯、米高梅、華納兄弟和雷電華。小公司指環球、哥倫比亞和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