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稱雄於世好萊塢 (4)(1 / 3)

在好萊塢的入侵之下,歐洲電影已經出現令人擔憂的局麵。好萊塢影片卷走了歐洲70%的電影票房。目前,不僅僅是歐洲影視界專家深為擔憂,而且連許多作家和有關人士也對美國電影的強勢滲透深為憂慮。好萊塢影片不僅僅是卷走票房那麼簡單,美國的價值觀已經開始侵蝕歐洲的文化。美國政府借著好萊塢影片的統治力和影響力,兵不刃血地將美國意識送達歐洲文化腹地。

有人將好萊塢的動作比喻為披著羊皮的狼,它可以無聲無形地潛入歐洲人的生活之中。歐洲人在毫不警覺的情況下,接受著這種深層次消滅歐洲的文化侵蝕。有識之士高呼:要警惕美國的文化對歐洲社會已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否則,歐洲社會終將麵臨難以描述的將來!

眾所周知,好萊塢以宣傳美國民族文化為己任,對其他國家影片衝擊與影響是不可忽略的。歐洲人對美國的印象幾乎完全來自美國電影。像《 珍珠港 》 《 超人 》 《 水上世界 》等等,這些美國影片都在灌輸著美國價值。

這麼一來,消極影響是不可避免的。總體上講,隻要有悖於美國電影規律和製作模式的電影隻有被淘汰的命。好影片需要大製作大投入,好導演如果失去了經濟後盾以及高科技手段,隻好圖謀去好萊塢發展。結果是增強了好萊塢的競爭力。歐洲在競爭中敗下陣來,隻有主動放棄了自身的優勢,眼睜睜地看著美國大片無情地吞沒了歐洲的小片。

事實上,文化侵襲伴隨著經濟控製,美國電影商早就知道:美國的影片就是推銷美國商品的敲門磚。應該講,影片內容的廣告效應顯然要比商業廣告強之百倍。美國的電影產業帶給美國的利潤,除了一本萬利的金錢外,還有著不可估量的附加值!

好萊塢的戰略非常明確,首先將競爭對手逼到死角,逼其繳械。再從意識形態方麵影響對手,令其全盤接受美國價值。再有,美國影片給歐洲社會帶來的腐敗、墮落的文化現象,這是歐洲各國正在憂慮的另一問題。

歐洲人通過好萊塢的望遠鏡看世界,美國的大片充斥著歐洲的影院,在部分國家四分之三的影院放映美國電影。對此,歐洲的思想家們感受到其危險,認為美國的文化正在腐蝕著歐洲人。他們甚至有著恐怖的感受:美國通過電影向歐洲發動一場持久性的文化侵襲。

誠然,歐洲各國並沒有漠視美國影視的入侵,更不會束手就擒。他們全力維護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尋求抵製美國文化侵襲的有效途徑,譬如宣傳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生產出質量上乘的影片,以期打破美國電影一統天下的局麵。雖然這樣做很難,但是努力總比不努力強。為此,歐洲每年都製作750~800部影片,雖然多數影片沒有上映,無法接觸歐洲觀眾,但是現在歐洲相關部門並沒有放棄。他們想方設法,希望借助因特網技術解決影片的傳播問題。概言之,歐洲諸國也不甘心成為文化侵略下的“亡國奴”,正積極製定措施,以抵禦咄咄逼人的好萊塢大軍。

(五)侵略與抵抗

麵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文化攻勢和意識滲透,世界各國都意識到搶占文化產業製高點的深遠意義。法國首先代表歐盟諸國出頭,公開提出“文化產業例外論”,反對全麵開放國內文化產業,掀起了抵禦好萊塢入侵、捍衛法蘭西民族文化的保衛戰。2006年,法國國家電影中心也發布了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法國電影在市場的占有率攀升至45%,幾乎快趕上美國大片在法國的市場了,後者的市場占有率為45?郾8%。

日本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戰略,大力扶植本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到了八九十年代,日本人財大氣粗起來,幹脆采用並購等方式滲透進美國的文化產業。以電影業為例,索尼公司一家就收購了美國好萊塢七大片場中的三個。

再有,韓國的做法也值得借鑒。1980年起,韓國本土電影備受好萊塢的壓力。1986年,韓國放開了進口電影的限製,各國電影迅速入侵韓國。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好萊塢電影已經占據了韓國電影市場份額的80%以上。

1999年,為了抗議政府加入世貿組織而開放外國電影配額,韓國影人發起大規模示威遊行,幾乎所有的電影人都行動起來,甚至有不少影業界爺們兒剃成光頭靜坐在漢城國廳、光華門等地抗議。要知道,光頭抗議法在韓國是最強烈的形式,加之全韓國影人全都參與進來,韓國政府不得不在強大的壓力麵前作出讓步,保留了電影配額製度。從2001年開始,韓國電影票房持續走高。到了2006年,本國電影受保護的日子雖然在減少,但本土影片的市場占有率仍舊超過好萊塢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