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婚禮習俗
結婚的日子常常被認為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因此從過去到現在,圍繞婚禮就形成了很多的習俗和迷信,人們都期望能夠創造出一個完美日。一個普通而今天還沿襲著的習俗就是“一點老東西、一點新東西、一點借來的東西、一點藍色的東西(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something borrowed、something blue)”,這個習俗起源於維多利亞時代,或者更早。人們認為“老東西”是指參加婚禮的朋友和家人、“新東西”是指新婚夫婦的新結合、“借來的東西”是指要歸還的東西,比如從母親那裏借來的新娘婚紗、“藍色的東西”常常被解釋成新娘的純潔。
麵紗和伴娘一開始不隻是作為裝飾品或者讓朋友分享這個快樂日子的,而是用來迷惑那些四處躲藏著的邪惡精靈,因為麵紗能把臉遮住,尤其是把眼睛遮住,這樣就迷惑住了邪惡的精靈,伴娘在新娘的周圍,也迷惑了邪惡的精靈,它們就不知道誰是真正的新娘,同樣的含義,伴郎從婚禮一開始就會保護新郎,直到他合法地娶了就要到手的新娘。
從曆史上看,婚禮多在六月份舉行,這跟人們那個古老的認識有關,也就是在滿月的時候結婚會帶來幸運,人們認為六月裏的滿月時舉行的婚禮是最興旺的,也是最長久的,還有一個認識是在陽關燦爛的日子舉行的婚禮對新娘新郎來說都預示著好運氣,六月裏這樣的日子是很多的,而相比之下,在下雨天舉行的婚禮卻預示著倒黴和婚姻不能長久。
世界各地的人們在婚禮上都會扔大米,美國人也不例外,為什麼呢?這表明客人們期望新婚夫婦多生貴子、生活興旺、永遠幸福。拋扔新娘手裏的花束對新娘來說是幸運,也預示著下一個該結婚的她的女友,不管是誰接住了花束都要把婚禮上的蛋糕隨身帶一塊回去,在當天夜裏睡覺時放在枕頭底下,她就會在那天晚上夢見她未來的丈夫。
不管婚禮的形式如何在變,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美國人的婚禮直到今日仍然和社會交往以及聯絡親朋好友的情感有關。這不論對於今天還是一個世紀以前的人來說,都是同樣重要的。
第六節習俗禁忌
在美國社會中,人們的一切行為都以個人為中心,個人利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種準則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麵。人們日常交談,不喜歡涉及個人私事。有些問題甚至是他們所忌談的,如詢問年齡、婚姻狀況、收入多少、宗教信仰、競選中投誰的票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禮的。美國人看到別人買來的東西,從不去問價錢多少。見到別人外出或回來,也不會去問上一句“你從哪裏來?”或“去哪兒?”至於收入多少,更是不能隨便問的事,誰想在這些方麵提出問題,定會遭人厭惡。美國人往往用“鼻子伸到人家的私生活裏來了”這句話來表示對提問者的輕蔑。
和美國人聊天的四大禁忌:年齡。美國人對年齡的看法同我們大不相同。在我國,老年人是最應該受到尊敬的,在介紹時我們會用“元老”、“老教授”等字眼來表示我們的尊重。而在美國卻是“人老珠黃不值錢”。因此在美國,老年人絕不喜歡別人恭維他們的年齡。對許多美國人來說,年齡是個非常敏感的問題,特別是對年過三十歲的女人來說更是如此。許多美國人竭力想維持外貌的年輕,他們最不願別人問及的問題就是:“你到底有多大年紀了”?體重,這是最敏感的話題之一。美國人很關注體重,且極少透露他們的體重,即使他們很瘦,身材很好。如果你非得要講,那就說:“噢,你看起來掉磅了”比“噢,你看起來像是重了幾磅”常常要穩妥。或許也可以說:“嘿,你看起來棒極了,很健康”。收入,你絕對不要問別人掙多少錢,但你完全可以問他們的工作頭銜和以什麼為生計。這個信息可以讓你對他們一年掙多少有所了解;心裏的事。這是個很微妙的問題。總的原則是,不要太急於跟人談個人私事。不要讓人認為你在刺探他們的生活。所以,不要對別人的愛情、婚姻和家庭情況提太多問題,直到你跟此人結成了朋友。即便那時,你最好還是等著你的朋友帶著心事來找你談。
美國人還十分講究“個人空間”。和美國人談話時,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公分以外為宜。平時無論到飯館還是圖書館也要盡量同他人保持一定距離。不得已與別人同坐一桌或緊挨著別人坐時,最好打個招呼,問一聲“我可以坐在這裏嗎?”得到允許後再坐下。
中國人的習慣是,幾個好友一道出門時,總是搶著付錢買車票、門票等。但如果對美國人這樣做,不僅不會得到他們的感謝,反而會使美國人覺得欠了人情賬,心裏很難受。美國人一起外出,總是各付各的費用,車費、飯費、小費無不如此。